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新课改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次伟大变革,这次变革在让大家精神一振的同时也给无数的中学一线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困惑。如何让新课改真正走进中学课堂,如何在实施新课改理念、实现学生有个性发展的同时又保证高考质量,这是无数中学一线老师都不得不面对并反复思考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如何通过实施“概念教学”,将思考与想象的乐趣还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让他们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 “概念教学” 思考力 想象力
从2008年起,全国掀起了全面新课改的高潮,很多一线老师在积极响应的同时也陷入了空前的困惑之中。毕竟在以往的几次课改中,都仅仅是在课程结构及内容上做了一些小小的调整,而在这次课改中,整个高中教学体系都被大刀阔斧地修整了一番,这是对中学教育做的一次真正的大手术。这种巨大的变革导致了老师们在传统教学中积累的大量经验突然变得苍白无力,从而让他们变得茫然焦虑。在数次关于新课改的教学交流活动中,我都不断地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新课程内容太多、课时太紧、老师工作量过大。对此,我颇有点个人感触,觉得这些老师没有弄明白课改的真正目的和动机,很多人太想依赖自己的传统教学经验,结果是老经验教新课程,卖力不讨好。
纵观新课改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是将中学教育模式大学化。这无论是从学分制还是从选修课的设立都可体现出来。所以,要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中学课堂教学,我们就不得不向大学取经,从大学的教学中借鉴一些理念和经验来进行思考整合。众所周知,大学课堂中,老师极少会象以往的高中老师那样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补充大量课外知识和解题方法技巧,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对理论概念的分析与阐述上,学生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自己去琢磨怎样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某个问题,具体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多数也是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掌握的。我把这种教学称之为“概念教学”。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学课堂教学很值得借鉴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新课改的教材明显体现了一个探究与发现的思想观念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写者几乎在每个章节都通过问题设置等手段极力引导学生关注与探究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每一章节的课后练习与作业中,纯粹抠技巧的题目较之传统教材明显减少,甚至以往教材中某些知识的性质及公式如今仅被放在了作业或练习题中作为思考。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旨在通过理论概念的阐述诱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渴望,引发他们去自主学习,而弱化枝枝末末的小技巧,这与“概念教学”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二、“概念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将思考还给了学生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的老师总是怕自己给学生讲的东西不够多、不够细、不够全,总觉得不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不能懂、不会做题。所以,他们乐此不疲地将教材内容扩展再扩展,一课时的内容扩展成了两课时、三课时甚至四课时,就像是教学生绘画,必须将每个关节、每根汗毛都画清楚了才放心。我们的学生也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很认真地做笔记,背诵记忆,整天精神绷得像弓上的弦,生怕漏听了老师的每一句话、漏记了哪个公式,结果最后我们的学生成了临摹高手,可终究不是个有创意的“画家”。这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将他们的思考力与想象力给善意地剥夺了。
当然,以往的传统课程内容相对容量小,老师们那样做倒也不见太过紧张劳累,总还是有些余暇时间的。现在,新课程内容突然骤增,老师们才猛然发现手上的时间比起自己的精力来似乎紧张得多。学生也更是只有疲于奔命的份了。其实,这种做法真有必要吗?我们不妨再去看看大学:大学老师们不太操心有哪个细节问题自己忘记给学生讲了,而是轻轻松松地教书,最后我们的大学生也一样优秀地毕了业,走向了社会。事实上,从某个意义上来说,真正优秀的学生并不是被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必须有突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何而来?从思考中来!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用“概念教学”的模式。最初与其他老师交流时,我的内心也忐忑不安,担心那么多东西如果不补充,学生解题能力会不会非常糟糕。然而,几次考试下来,我内心的这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把他们的试卷与前几年接受传统方式教学的学生的试卷一一做了对比,惊喜地发现在解题能力上他们是不相上下的。虽然有些公式和解题技巧之类的东西我在课堂上并没有讲,学生却也通过自学掌握了。而如果换个角度看,以前我的那些学生的成绩是如何出来的?是我们反反复复地给学生补充公式,讲题型、解题技巧,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机械记忆,如此才终于达到了所谓的“掌握”。这样的的成绩其实又如何是与今天的学生的成绩那一个“不相上下”所能体现的?所以,我们在新课改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离开我就什么都不会做”的思想障碍,大胆地实施“概念教学”,放开学生,让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自己去大胆地猜想、探究、总结、思考……
三、“概念教学”更有助于呈现知识的脉络
传统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细枝末节,比如某个公式、某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反而弱化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致很多学生对知识体系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手段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板块。虽然复习时我们也尝试再把这些板块结合起来,可因为缺少对知识形成发展的理解,学生磨合起来还是很困难。所以,在以往的中学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考试能力很强而在其他方面近乎白痴的学生。其实,正是我们简单复杂的教学导致了他们变成了纯粹的解题机器,缺少探索与创新能力。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务必先舍去过多过细的细枝末节,深入而全面地对理论概念进行阐述,让学生看清并理解甚至亲自参与到整个知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从而汲取其中的智慧,激发他们去进一步地探索与发现。
总之,新课改的中心理念是让学生自主去学。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先要把学生放开,使学生真正自主起来。不妨我们就来个“概念教学”,将思考与想象的乐趣还给学生。
【关键词】新课改 “概念教学” 思考力 想象力
从2008年起,全国掀起了全面新课改的高潮,很多一线老师在积极响应的同时也陷入了空前的困惑之中。毕竟在以往的几次课改中,都仅仅是在课程结构及内容上做了一些小小的调整,而在这次课改中,整个高中教学体系都被大刀阔斧地修整了一番,这是对中学教育做的一次真正的大手术。这种巨大的变革导致了老师们在传统教学中积累的大量经验突然变得苍白无力,从而让他们变得茫然焦虑。在数次关于新课改的教学交流活动中,我都不断地听到一些老师在抱怨新课程内容太多、课时太紧、老师工作量过大。对此,我颇有点个人感触,觉得这些老师没有弄明白课改的真正目的和动机,很多人太想依赖自己的传统教学经验,结果是老经验教新课程,卖力不讨好。
纵观新课改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等等,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改的一大特点是将中学教育模式大学化。这无论是从学分制还是从选修课的设立都可体现出来。所以,要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中学课堂教学,我们就不得不向大学取经,从大学的教学中借鉴一些理念和经验来进行思考整合。众所周知,大学课堂中,老师极少会象以往的高中老师那样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补充大量课外知识和解题方法技巧,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对理论概念的分析与阐述上,学生在理解了概念的基础上自己去琢磨怎样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某个问题,具体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多数也是学生自己通过自学掌握的。我把这种教学称之为“概念教学”。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学课堂教学很值得借鉴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看,新课改的教材明显体现了一个探究与发现的思想观念
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编写者几乎在每个章节都通过问题设置等手段极力引导学生关注与探究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每一章节的课后练习与作业中,纯粹抠技巧的题目较之传统教材明显减少,甚至以往教材中某些知识的性质及公式如今仅被放在了作业或练习题中作为思考。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旨在通过理论概念的阐述诱导,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渴望,引发他们去自主学习,而弱化枝枝末末的小技巧,这与“概念教学”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二、“概念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将思考还给了学生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我们的老师总是怕自己给学生讲的东西不够多、不够细、不够全,总觉得不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就不能懂、不会做题。所以,他们乐此不疲地将教材内容扩展再扩展,一课时的内容扩展成了两课时、三课时甚至四课时,就像是教学生绘画,必须将每个关节、每根汗毛都画清楚了才放心。我们的学生也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很认真地做笔记,背诵记忆,整天精神绷得像弓上的弦,生怕漏听了老师的每一句话、漏记了哪个公式,结果最后我们的学生成了临摹高手,可终究不是个有创意的“画家”。这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将他们的思考力与想象力给善意地剥夺了。
当然,以往的传统课程内容相对容量小,老师们那样做倒也不见太过紧张劳累,总还是有些余暇时间的。现在,新课程内容突然骤增,老师们才猛然发现手上的时间比起自己的精力来似乎紧张得多。学生也更是只有疲于奔命的份了。其实,这种做法真有必要吗?我们不妨再去看看大学:大学老师们不太操心有哪个细节问题自己忘记给学生讲了,而是轻轻松松地教书,最后我们的大学生也一样优秀地毕了业,走向了社会。事实上,从某个意义上来说,真正优秀的学生并不是被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必须有突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从何而来?从思考中来!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了用“概念教学”的模式。最初与其他老师交流时,我的内心也忐忑不安,担心那么多东西如果不补充,学生解题能力会不会非常糟糕。然而,几次考试下来,我内心的这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我把他们的试卷与前几年接受传统方式教学的学生的试卷一一做了对比,惊喜地发现在解题能力上他们是不相上下的。虽然有些公式和解题技巧之类的东西我在课堂上并没有讲,学生却也通过自学掌握了。而如果换个角度看,以前我的那些学生的成绩是如何出来的?是我们反反复复地给学生补充公式,讲题型、解题技巧,然后让学生反复练习、机械记忆,如此才终于达到了所谓的“掌握”。这样的的成绩其实又如何是与今天的学生的成绩那一个“不相上下”所能体现的?所以,我们在新课改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学生离开我就什么都不会做”的思想障碍,大胆地实施“概念教学”,放开学生,让他们在理论的指导下自己去大胆地猜想、探究、总结、思考……
三、“概念教学”更有助于呈现知识的脉络
传统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细枝末节,比如某个公式、某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反而弱化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致很多学生对知识体系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化整为零的手段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成了一个个的小板块。虽然复习时我们也尝试再把这些板块结合起来,可因为缺少对知识形成发展的理解,学生磨合起来还是很困难。所以,在以往的中学课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少考试能力很强而在其他方面近乎白痴的学生。其实,正是我们简单复杂的教学导致了他们变成了纯粹的解题机器,缺少探索与创新能力。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务必先舍去过多过细的细枝末节,深入而全面地对理论概念进行阐述,让学生看清并理解甚至亲自参与到整个知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之中,从而汲取其中的智慧,激发他们去进一步地探索与发现。
总之,新课改的中心理念是让学生自主去学。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先要把学生放开,使学生真正自主起来。不妨我们就来个“概念教学”,将思考与想象的乐趣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