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劳动精神需要不断熏陶浸染,让学生逐步产生认同感。根据心理学、哲学对“精神”的定义和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的相关要求,我们将劳动精神细化为劳动的情感、责任、意志等品质,围绕勤俭、奋斗、奉献等劳动精神内涵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
一、思想影响,激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两个因素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面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者对他们思想施加的影响。开展劳动教育,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
讲好劳动故事。教育者用激励性的语言讲好劳动故事、进行劳动谈话,内容可以是古往今来人们热爱劳动的具体事例。严肃又富有激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让劳动变成一种情感性活动。
与劳动者见面。与那些热爱劳动的人见面、交往,会系统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走进勤劳致富能手的种植园、养殖场参观,或者请劳动模范到学校做报告,让学生了解他们充满激情的劳动过程,进而受到教育。如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的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7年凿成“下庄天路”,让乡亲们走出大山,是极具感染力的典型。
欣赏艺术形象。教育者要组织学生阅读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的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通过写读后感、观后感和举行读书分享会等形式,用艺术形象来熏陶学生。
组织劳动主题活动。如在小学高年级或中学阶段开展劳动精神大家谈、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对学生精神世界进行正面影响,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手脑结合,培育兴趣
教师可以用劳动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坚持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付出体力劳动的同时,展开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
开发能培养学生技能且有利于学生探索的劳动内容。如开展厨艺、陶艺、编织、刺绣、手工、剪纸、养殖和栽种等技能培训,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组织学生适当从事有酬性劳动。根据年龄特征,安排恰当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劳动创造财富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如在小学组织跳蚤市场,学生叫卖自己的玩具或学习用品;高年级学生将自己种植的农作物、水果卖给学校食堂或到市场上推销。学生可用换来的钱添置学习用品或建设班集体等。
三、分担协作,养成责任
责任是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方面,教师要通过劳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推行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责任教育,可以从幼儿园开始,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收捡玩具、整理书包、穿衣、叠被等。
注重家校配合,分学段列出家务劳动任务清单,长期坚持,随时记录考核。要求家长放手,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创设劳动机会,指导并督促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学校要切实履行教育学生做好家务劳动的职责。家校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和责任意识。
通过集体合作强化个人责任。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意识。学校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性劳动,分派好任务,考核完成情况,及时肯定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作用,强化责任和担当。
四、吃苦受累,磨砺意志
意志有多种培养途径,但劳动是最有效的。劳动都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再加上劳动环境的艰苦,劳动过程的重复、单调、乏味,要坚持并完成劳动任务,需要一定的意志、毅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劳动的过程也是磨砺学生意志的过程。学校和家长在不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可以安排一些环境较差、过程较长、强度较大、有一定难度的劳动项目,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五、农具观展,弘扬传统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传承着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要有不断奋进、勤俭节约的意识。只有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会真正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悟。不同地域的农耕工具及劳动情形的展示,可以讓学生感受农民辛勤劳动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
建设传统农具展览室。地处农村的学校可以收集传统的农具,如犁耙、石磙、石磨、风车、水车、风箱、水桶、扁担等,并用这些农具制作视频,进行用途介绍,如奉节县龙桥小学的土家文化陈列室,奉节县桃李小学、合营小学的农耕工具陈列室。学校还要有序安排学生观摩、体验一些传统的劳动项目,如推磨、碾米、打糍粑、包粽子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不易。
建立研学实践基地。教育部门要主动作为,动员文旅、乡镇等机构,结合乡村振兴和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基地,供城市学生体验,如奉节县的三峡原乡,开设有原乡酒馆、原乡茶馆、原乡染坊、原乡竹坊等十二个劳作体验场所。
六、公益体验,培育爱心
劳动具有另一种社会价值,即不计报酬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所带来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获得感。对学生强化这种价值,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和奉献意识。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义务交通劝导、清扫街道、照顾孤寡老人等。开展这些活动,事前要动员,讲清意义,明确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事后要重视总结,让学生感受劳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淡化劳动的功利性,强化劳动的责任感,使学生愿意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综上所述,教师要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责任意识,从而做出正确的劳动行为,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教师研修中心)
责任编辑:赵继莹
[email protected]
一、思想影响,激发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两个因素对于形成学生的道德面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者对他们思想施加的影响。开展劳动教育,要不断地对学生的思想施加影响。
讲好劳动故事。教育者用激励性的语言讲好劳动故事、进行劳动谈话,内容可以是古往今来人们热爱劳动的具体事例。严肃又富有激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的影响,让劳动变成一种情感性活动。
与劳动者见面。与那些热爱劳动的人见面、交往,会系统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走进勤劳致富能手的种植园、养殖场参观,或者请劳动模范到学校做报告,让学生了解他们充满激情的劳动过程,进而受到教育。如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的巫山县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7年凿成“下庄天路”,让乡亲们走出大山,是极具感染力的典型。
欣赏艺术形象。教育者要组织学生阅读歌颂劳动和劳动者的书籍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通过写读后感、观后感和举行读书分享会等形式,用艺术形象来熏陶学生。
组织劳动主题活动。如在小学高年级或中学阶段开展劳动精神大家谈、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对学生精神世界进行正面影响,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手脑结合,培育兴趣
教师可以用劳动的个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坚持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付出体力劳动的同时,展开较为复杂的脑力劳动。
开发能培养学生技能且有利于学生探索的劳动内容。如开展厨艺、陶艺、编织、刺绣、手工、剪纸、养殖和栽种等技能培训,有效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
组织学生适当从事有酬性劳动。根据年龄特征,安排恰当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劳动创造财富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如在小学组织跳蚤市场,学生叫卖自己的玩具或学习用品;高年级学生将自己种植的农作物、水果卖给学校食堂或到市场上推销。学生可用换来的钱添置学习用品或建设班集体等。
三、分担协作,养成责任
责任是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方面,教师要通过劳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推行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责任教育,可以从幼儿园开始,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收捡玩具、整理书包、穿衣、叠被等。
注重家校配合,分学段列出家务劳动任务清单,长期坚持,随时记录考核。要求家长放手,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创设劳动机会,指导并督促学生承担家务劳动。学校要切实履行教育学生做好家务劳动的职责。家校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和责任意识。
通过集体合作强化个人责任。在劳动中培养责任意识。学校要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性劳动,分派好任务,考核完成情况,及时肯定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作用,强化责任和担当。
四、吃苦受累,磨砺意志
意志有多种培养途径,但劳动是最有效的。劳动都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再加上劳动环境的艰苦,劳动过程的重复、单调、乏味,要坚持并完成劳动任务,需要一定的意志、毅力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劳动的过程也是磨砺学生意志的过程。学校和家长在不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的前提下,可以安排一些环境较差、过程较长、强度较大、有一定难度的劳动项目,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五、农具观展,弘扬传统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传承着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要有不断奋进、勤俭节约的意识。只有体验劳动过程的艰辛,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才会真正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悟。不同地域的农耕工具及劳动情形的展示,可以讓学生感受农民辛勤劳动的过程,让学生养成勤劳俭朴的习惯。
建设传统农具展览室。地处农村的学校可以收集传统的农具,如犁耙、石磙、石磨、风车、水车、风箱、水桶、扁担等,并用这些农具制作视频,进行用途介绍,如奉节县龙桥小学的土家文化陈列室,奉节县桃李小学、合营小学的农耕工具陈列室。学校还要有序安排学生观摩、体验一些传统的劳动项目,如推磨、碾米、打糍粑、包粽子等,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不易。
建立研学实践基地。教育部门要主动作为,动员文旅、乡镇等机构,结合乡村振兴和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农耕文化展示和体验基地,供城市学生体验,如奉节县的三峡原乡,开设有原乡酒馆、原乡茶馆、原乡染坊、原乡竹坊等十二个劳作体验场所。
六、公益体验,培育爱心
劳动具有另一种社会价值,即不计报酬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所带来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获得感。对学生强化这种价值,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公益心和奉献意识。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义务交通劝导、清扫街道、照顾孤寡老人等。开展这些活动,事前要动员,讲清意义,明确目的,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事后要重视总结,让学生感受劳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淡化劳动的功利性,强化劳动的责任感,使学生愿意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综上所述,教师要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形成责任意识,从而做出正确的劳动行为,树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县教师研修中心)
责任编辑:赵继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