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浅析能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生活化的案例以及地理知識应用到生活的示例。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育生活化
地理学目的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才是地理课改的关键所在。
一、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化”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的精彩在生活中展现,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要体现该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紧贴生活实际,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会产生明显的感受:这是自己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是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亦是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地理知识。能让学生有这种感受,是地理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例如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所以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还没有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8点上晚自习,早就暗了”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再如学习完“地图上的三要素”时,要求同学们画一副学校平面图:同学们已在课本中学到了地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现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然后通过实际巩固理论。这就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地理知识的有用性,促使其学习地理。
(二)利用生活媒体,使地理生活化
现代媒体如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这些平台接触地理到关注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让学生多用“地理眼”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借助现代媒体收集地理新闻、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涉及到的地理知识,针对国内国际热点问题,从地理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电影中有很多反映气候特点的场景展现。笔者曾经利用《狮子王》来讲解热带草原气候。放映电影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草原的变化。小辛巴在父亲的羽翼下的快乐童年是草原的湿季;刀疤设计杀害狮子王,赶走小辛巴正值湿季转干季,草木枯黄,食草性动物迁徙;辛巴流浪到了水草丰美的地区,该地区此时正值湿季;之后长大后的辛巴赶回父王原来的领地找刀疤复仇时则是干季转湿季,在闪电点燃草原枯草,轰隆隆的雷声中,辛巴战胜了刀疤,夺回了王位,雨季回来了,辛巴成了新的狮子王,草原上绿意盎然,动物们一片欢腾。
电影场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草原上干湿季的转变,还可以从食草性的动物的迁徙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图并过渡讲解到赤道低压带的移动与雨带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分布范围及成因。这是笔者曾经的一个利用电影场景的教学案例,当时获得较好的反响。
二、让地理走进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他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而学了地理知识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技能,真正地为生活服务。
纪录片《荒野求生》中贝尔在世界各地野外示范求生技能中就讲到过好多判断方向的方法如观察天象、太阳、树、岩石、蚂蚁洞穴、积雪冻土、风和沙丘、地物特征等。这些生活知识都可以在我们地理教学中找到。
观察天象最为常见的就是观察北极星,夜晚,在月暗星明的夜空下,我们总会找到形似勺子的北斗星座,在那勺端七倍距离处有一颗明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它的正下方就是正北方,顺时针即是东,南,西方。每天太阳东升西落——但也不是正东和正西方。有一些季节性的偏差,太阳位于午时最高点时,在北半球,太阳所处位置为正南;在南半球时,为正北。南北半球的区分可以通过树影的移动来确定:北半球沿顺时针,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树影既可用来确定方向,又可确定时间。
可以找到一棵树桩观察,年轮宽面是南方;还是找一颗树,其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则稀疏。
在岩石众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块醒目的岩石来观察,岩石上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
蚂蚁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春季积雪先融化的一面朝阳,后融化的一面背阴。北半球北方冻土地带的河流,多为北岸平缓南岸陡立。
沙丘和沙垄的迎风面,坡度较缓,背风面,坡度较陡。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形成西北向东南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质较粗。
房屋一般门朝南开,在我国北方尤其如此。庙宇:庙宇通常也南向设门,尤其是庙宇群中的主要殿堂。
“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化’”与“让地理走进生活”这两项教学创新是我的教学科研与实践上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宗旨”的思想,一反传统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教”“学”脱节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赵秀玲.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活知识与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J].现代阅读,2012,8.
[3]李宗录,刘立地,杨秀岩.地理实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7,07.
关键词:地理教学;教育生活化
地理学目的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才是地理课改的关键所在。
一、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化”
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让生活走进地理教学,让地理的精彩在生活中展现,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才能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要体现该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实施。
(一)紧贴生活实际,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且会产生明显的感受:这是自己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是学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亦是对自己终身发展有帮助的地理知识。能让学生有这种感受,是地理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例如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其实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所以当学校更换作息时间表的时候,我在课堂中问学生:“上个学期18点30分上晚自习,天还没有暗下来了,而现在为什么18点上晚自习,早就暗了”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再如学习完“地图上的三要素”时,要求同学们画一副学校平面图:同学们已在课本中学到了地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现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然后通过实际巩固理论。这就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地理知识的有用性,促使其学习地理。
(二)利用生活媒体,使地理生活化
现代媒体如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为学生学习地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正是通过这些平台接触地理到关注地理,进而热爱地理。教师可以在平时让学生多用“地理眼”发现生活中的地理,借助现代媒体收集地理新闻、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等涉及到的地理知识,针对国内国际热点问题,从地理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电影中有很多反映气候特点的场景展现。笔者曾经利用《狮子王》来讲解热带草原气候。放映电影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草原的变化。小辛巴在父亲的羽翼下的快乐童年是草原的湿季;刀疤设计杀害狮子王,赶走小辛巴正值湿季转干季,草木枯黄,食草性动物迁徙;辛巴流浪到了水草丰美的地区,该地区此时正值湿季;之后长大后的辛巴赶回父王原来的领地找刀疤复仇时则是干季转湿季,在闪电点燃草原枯草,轰隆隆的雷声中,辛巴战胜了刀疤,夺回了王位,雨季回来了,辛巴成了新的狮子王,草原上绿意盎然,动物们一片欢腾。
电影场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草原上干湿季的转变,还可以从食草性的动物的迁徙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图并过渡讲解到赤道低压带的移动与雨带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分布范围及成因。这是笔者曾经的一个利用电影场景的教学案例,当时获得较好的反响。
二、让地理走进生活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他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在他看来,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而学了地理知识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作为一种生活技能,真正地为生活服务。
纪录片《荒野求生》中贝尔在世界各地野外示范求生技能中就讲到过好多判断方向的方法如观察天象、太阳、树、岩石、蚂蚁洞穴、积雪冻土、风和沙丘、地物特征等。这些生活知识都可以在我们地理教学中找到。
观察天象最为常见的就是观察北极星,夜晚,在月暗星明的夜空下,我们总会找到形似勺子的北斗星座,在那勺端七倍距离处有一颗明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它的正下方就是正北方,顺时针即是东,南,西方。每天太阳东升西落——但也不是正东和正西方。有一些季节性的偏差,太阳位于午时最高点时,在北半球,太阳所处位置为正南;在南半球时,为正北。南北半球的区分可以通过树影的移动来确定:北半球沿顺时针,南半球沿逆时针方向移动。树影既可用来确定方向,又可确定时间。
可以找到一棵树桩观察,年轮宽面是南方;还是找一颗树,其南侧的枝叶茂盛而北侧的则稀疏。
在岩石众多的地方,你也可以找一块醒目的岩石来观察,岩石上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侧,干燥光秃的一面为南侧。
蚂蚁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春季积雪先融化的一面朝阳,后融化的一面背阴。北半球北方冻土地带的河流,多为北岸平缓南岸陡立。
沙丘和沙垄的迎风面,坡度较缓,背风面,坡度较陡。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形成西北向东南走向。沙丘西北面坡度小,沙质较粗。
房屋一般门朝南开,在我国北方尤其如此。庙宇:庙宇通常也南向设门,尤其是庙宇群中的主要殿堂。
“享受地理课堂中的‘生活化’”与“让地理走进生活”这两项教学创新是我的教学科研与实践上的结晶,充分体现了“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宗旨”的思想,一反传统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教”“学”脱节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赵秀玲.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活知识与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J].现代阅读,2012,8.
[3]李宗录,刘立地,杨秀岩.地理实践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