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短小精悍”的摄影节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片顺着缓坡蔓延而上的草坪里,三三两两稀疏有致地立着一些铁架子,两米来长的黑白照片被架子支撑着,像是一个个站在那的人。照片里是梅兰芳、徐悲鸿、巴金等老一辈艺术家、作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影像。
  穿梭其间,仿佛能听到时光流过的声音,抬头便能清晰地望见远处徐志摩当年坠机而亡的山峦。这是由著名策展人陈小波策划的《艺术家·老百姓——新华典藏影像展》的现场,也是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最为重要的展览区域之一。在这些来自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珍贵影像中,老艺术家、作家们褪去了“光环”,就如策展人陈小波所说:“与人民打成一片,离百姓如此之近,离土地如此之近,这种状态在今天是不能想象的”。
  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齐鲁国际摄影周于10月12日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开幕。此次双年展汇集了“国际摄影大师原作展”、“学术(邀请)展”和“主题展”3大类共82项展览。活动以“回顾与展望——从影像本体出发”为主题,将作品展示、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融合成“三位一体”的全新展览模式,为人们带来了一场真正的视觉与学术并重的盛宴。
  此次活动的所有展览地点都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主办方根据展览内容将作品安排在不同的展示区域,既有放置在户外,数米长的巨幅图片,也有藏于室内的方寸影像。参观者无需像参加国内一些大型摄影节那样跑遍“全城”奔波看展,只需轻松移步,各种影像便跃然眼前。
  展览
  大部分重要展览都集中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图书馆内举行,其中最具人气的,无疑是詹姆斯·纳切威、约瑟夫·寇德卡和杰瑞·尤斯曼三位大师的作品展。
  站在纳切威的作品前会有一种被“吸住”的感觉,仔细端详,那些不着痕迹地对各种摄影语言的自如运用让人不得不赞叹;而那些扑面而来的残酷与悲伤不会将人拒之千里之外,却使整个空间充盈着一种深沉的爱。
  此次寇德卡为我们带来的是十余幅动物题材的作品,是他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那些小猫小狗在寇德卡的镜头中,或多或少都蕴含着点儿“吉普赛人”的苍凉意味——摄影大师与普通摄影者的区别可能就在于,前者无论拍什么都能被一眼分辨出出自谁手,而后者则可能像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一样,摄影语言纷杂而缺乏统一性。
  步入尤斯曼的作品展厅,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世界。极鲜明的个人艺术理念、超群的暗房制作工艺背后,是其回归摄影本体的不懈追求。
  学术文本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届双年展强调展示与学术研究及理论探索并重,于是便有了《显影——纳切威、寇德卡、尤斯曼与中国40位摄影师》、《底片——探寻熟悉的陌生人》、《非像说》这三本重要著作,其中汇集大量的学术文本以供今后研究之用。
  《显影》汇集了三位摄影大师的参展作品,同时将影展中与学术研究有关的国内摄影家作品,结合学术研究成果编排在一起。其中,摄影评论家海杰的《是做“超级产妇”,还是要自我的欢愉?》一文,一方面对“纪实摄影”在中国的被“误读”以及海量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同时也对摄影本体的觉醒与抗争热情地予以召唤:“让摄影回归本体属性,而非作为拍摄者和被摄体之外的第三方工具”,读来酣畅淋漓。
  摄影家潘科所著的《底片——探寻熟悉的陌生人》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摄影家个案的专著,以对比研究胡武功、侯登科这两位“陕西群体”重要成员的底片以及文论、日记等文本的方式,还原了两位摄影家一些作品的诞生过程,试图揭示他们不为人所熟知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当代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是不可多得的摄影师个案研究成果。
  由著名摄影家、策展人王征主编的《非像说》可以说是其主编的《像说》的延续,是一本集中讨论影像本体语言的访谈体著作。在本书中,王征与摄影界的多位重要人物一起对今天中国摄影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做出了回应。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理论家藏策在《不可不说的言说——再访藏策》中集中阐述的“元影像理论”,他提出了影像回归心灵与东方文化以及发展中国自己的摄影流派的艺术主张。同时,李树峰、李杰、陈小波等摄影界专家也在访谈中就摄影本体语言等相关问题做出了自己的阐释。此外,王征还采访了李百军、吴平关、孙越峰三位具有代表性的摄影家,作为对历史的回顾与梳理,为中国摄影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经验互有差异的重要影像语言样本。
  活动
  与摄影展览并行的是十余场学术论坛、讲座等,其中,詹姆斯·纳切威与中国摄影师对话以及纳切威的专场讲座是本届双年展的亮点之一,吸引了众多“老纳”的“粉丝”前来围观。不少人在活动后感慨道:“终于见到活着的大师了!”
  在两场活动中,纳切威通过自己的经历与作品,向观众证实了:一个视悲悯胜过名利的摄影师,不仅仅是苦难现场的机械记录者,更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
  作为后越战时代最为重要的战地摄影师之一,纳切威也为观众稍稍揭去了战地摄影师这一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职业所笼罩的浪漫面纱,时刻提醒着同行与观者:战地摄影重要的是其背后的反战诉求与人文关怀,而与摄影师本人的英雄主义行为方式无关。
其他文献
要靠近和拍摄到野生动物是需要许多技巧的,“偶遇”它们不仅要靠运气,更需要必要的准备和策略。在英国《实用摄影》7月刊中,野生动物摄影师克莱格·琼斯(Craig Jones)和安迪·茹斯(Andy Rouse)就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拍摄技巧。  如果你想要不被发现地接近野生动物,拍到构图饱满的画面,克莱格·琼斯的十个野生动物拍摄技巧一定能帮到你。克莱格曾是一名军事狙击手,后成为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已经有3
期刊
10月29日星期一,飓风“桑迪”即将抵达前的清晨,纽约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所有公交地铁线路已经停止运营,大多数公司、非应急机构停止办公、中小学全部停课。电视上滚动播放着天气的实时状况、预测飓风桑迪登陆的时间和路线。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一次次地出现在新闻发布会中,向市民介绍飓风进展、防护措施和可能带来的危害,要求处在危险区域的市民尽快撤到避难所内。  一  我背着相机沿着曼哈顿第一大道向北走,
期刊
10月19日,为期两天的WildPhotos 2012论坛第一天。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自然保护影像机构“野性中国”的创立者奚志农,和旗下摄影师徐健、黄一峰、董磊从伦敦一家旅社出发,步行去往位于市中心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论坛会场。他们笑称自己是WildPhotos 2012的“中国民间代表团”。  WildPhotos是英国自然影像推广机构WildScreen从2006年起创立并每年举办的论坛,世界
期刊
以最终呈现形式而论,全景照片可以分为平面全景(planar),即关于一个场景的二维展示,通常视野范围不超过180度;柱面全景(cylindrical),在水平方向的视野达到了360度,但在垂直方面的视野不到180度;球形全景(spherical),能够展示拍摄者所在位置周围的所有场景,通过一些手段的辅助能够让观看者身临其境在场景中进行实景漫游。在数码摄影时代,“全景拍摄”多指将拍摄的多张照片拼接成
期刊
11月1日的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一场拍卖会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拍卖师在台上快速地报出价格,台下的买家纷纷出价。“两万两千,两万五千……三万,谢谢,还有没有加价?三万最后一次。”锤声响起,编号为1131的拍品——“威海中国雇佣兵团相册”以3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本次拍卖会的拍品多达267件,3个小时的拍卖会略显漫长,台下的买家却并未倦怠,他们不断举起手中的号牌报价,在成交后露出一丝满意的表情。  以
期刊
摄影与时间有着天然的亲密关系,无论对于摄影师、评论家、策展人、图片编辑还是摄影爱好者,面对影像就是在面对流逝的时光,而每一段时间记忆的背后总会有可供言说的故事。  这让我想起了日本著名摄影家滨谷浩的话:“摄影让我遇见各种不同的人,认识我原先不知道的动物、树木、花草,发掘海洋和大地变幻的风貌。它使我能以友情来接触这些生命。”只是,作为编辑,我们希望呈现的不仅是摄影镜头下的故事与情感,还有业界同仁们诉
期刊
摄影师凯特·布里基(Kate Breakey)的《生灵之愿》(Animal Longings)是一组对死去生灵的特写。但这些关于寂静生命的自然作品是赏心悦目的、色彩绚丽的、引人入胜的。作品刻画了那些曾经鲜活的事物——大多是小鸟和花朵,但也有其他生灵的闪现,比如一只蜥蜴、一只蜻蜓、一只蝴蝶,或者一只蛾子——那些逝去的小生命在摄影师的工作室里找到了归宿,躺在她镜头下的这些小躯体仿佛经历了一场庄严而又持
期刊
去年年末,在一场摄影人齐聚一堂的活动上,每个人都被要求用一句话说说对即将到来的2012年的打算,轮到解海龙,他说:“邓小平教导我们,拍照是硬道理。”  闻者大笑。  20年前,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系列作品引发过一场对失学儿童问题的全民关注,使一项慈善工程家喻户晓,改变了上百万人的生活,也在一个历史节点,最大限度地彰显了纪实摄影的社会作用和现实意义,影响了不少摄影人。其后,他以摄影记者的身份活跃
期刊
借助新技术,摄影所呈现出的五彩斑斓以及一键分享的超凡便捷,使胶卷不知从何时起,已经从大众记录影像的媒介转变为一小部分人复古情趣的表现。那些陶醉于颜色鲜艳的APP效果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些效果中,有些模仿的就是某款曾经真实存在的胶片的影像效果。  由于数码影像对银盐影像产品的替代作用,导致近几年彩色胶卷的市场需求量急剧下降。2012年,美国柯达申请破产保护、日本富士胶卷进行产业转型,就连曾经承载着
期刊
岁末之时,我们总愿意重温这一年中的收获。生活如此,阅读亦如此。粗粗算来,2012年市面上可见的、与摄影有关的简体中文图书达上百种之多,《摄影世界》对众多的摄影从业人士进行了采访,以求与读者分享今年他们书架上的心头好。  遗憾的是,仓促中,我们的征询对象有限,得到的回复比期待的少。或许这也是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人们被鼓励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