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木渎”这个名字正渐渐冲击着人们的耳膜,特别是经过一些摄影爱好者和影视创作者的口碑相传,更让她充满魅力,令人神往。
木渎位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位于江苏省苏州城西郊,背倚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天平山,西接烟波浩淼的太湖,是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吴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修姑苏台,建馆娃宫,大量木材运至此处,“积材三年,木塞于渎”,木渎也由此得名。自北宋建镇开始,木渎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明清时期,木渎成为吴西最大的商埠,方圆六十里十几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今仍是苏州市的经济重镇。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曾任“中华民国”总统的严家淦先生等。
木渎交通十分便捷,从沪宁高速的苏州新区出口或苏嘉杭高速的吴中出口下,只需20分钟即可抵达木渎,从著名的寒山寺到木渎只有十公里。木渎是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是太湖的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其中有近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而乾隆六下江南六次巡幸的江南古镇,唯有木渎获此殊荣。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木渎古镇的格局和风貌未变,依然是吴西最大的商埠、姑苏第一水镇。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因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又毗邻太湖,木渎境内既有真山真水之趣,又有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作为中国惟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期,镇上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存留了10余处。目前对外开放的私家园林主要有五处,分别是: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和灵岩山馆。木渎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
严家花园是江南园林的一大杰作,占地16亩。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其中位居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木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严家花园的厅堂建筑宏敞精丽,堂堂高显,显示出严正的气度和性格。厅堂之外环绕着春夏秋冬四季小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称其为“江南园林代表之作”,可与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媲美。
乾隆的“民间行宫”——虹饮山房是乾隆年间江南著名的山水园林,由两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占地广袤,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文人园林的秀美,又兼北方皇家园林的雄丽。在花木周匝、水石环互之中,其亭台具宦家之气度,斋馆有幽人之韵致。
古松园的美突出地表现在游赏路线上。长廊爬山,复道萦回,空灵通达,玲珑剔透,可供游人上下左右、高低曲折地多方位观景。如果登上楼廊,远眺灵岩,则可见青山上浮,紫塔干霄,斜阳一抹,秀色可餐,堪称江南园林借景之冠。
此外,榜眼府第为前宅后园结构,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结构。还有灵岩山馆,其楼台亭榭,依山而建,面水而筑,占尽胜地风情,是吴中著名的山水园林。
木渎除了以园林著称,还是苏州刺绣的发源地之一,清末刺绣皇后沈寿就是木渎人,其故居至今还完好保存。当代刺绣大师顾文霞、李娥英均是土生土长的木渎人。作为苏绣第三代传人的姚建萍如今在木渎专门建有刺绣艺术馆,其作品曾获国家“山花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工艺大师”,曾获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融展示、教学于一体,为培养苏绣新人、光大苏绣艺术作出了贡献。
游览了如诗如画的景观,再品尝一下木渎的各味特色美食,欣赏一下木渎的手工艺品。百年石家饭店和乾生元枣泥麻饼都是中华老字号,石家饭店因鲃肺汤驰名中外,乾生元枣泥麻饼曾被列为清廷贡品,而当地的农家土菜和太湖三白“船餐”更是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木渎的手工艺品历史悠远,种类丰富,当地盛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核雕等工艺品驰誉天下,为各地游客珍藏。
木渎自古就是一个休闲娱乐之镇,如今镇上有四星级大酒店两家,二、三星级标准的宾馆、疗养院10多家,有床位3000余张,中高档餐馆200余家,各类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走进木渎,就像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美意境;穿越古镇,便是穿越了2500年的历史风云……
责编:胡雅娟 张广勤
木渎位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位于江苏省苏州城西郊,背倚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天平山,西接烟波浩淼的太湖,是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吴越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修姑苏台,建馆娃宫,大量木材运至此处,“积材三年,木塞于渎”,木渎也由此得名。自北宋建镇开始,木渎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明清时期,木渎成为吴西最大的商埠,方圆六十里十几个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至今仍是苏州市的经济重镇。
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木渎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曾任“中华民国”总统的严家淦先生等。
木渎交通十分便捷,从沪宁高速的苏州新区出口或苏嘉杭高速的吴中出口下,只需20分钟即可抵达木渎,从著名的寒山寺到木渎只有十公里。木渎是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是太湖的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乾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有一幅反映当时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长卷《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全长1225厘米,其中有近一半篇幅画了木渎,木渎当年之繁华可见一斑。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次驻跸木渎,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而乾隆六下江南六次巡幸的江南古镇,唯有木渎获此殊荣。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木渎古镇的格局和风貌未变,依然是吴西最大的商埠、姑苏第一水镇。镇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桥流水悠悠,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条河,每一座桥都有一个古老美丽的传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休憩价值。
因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又毗邻太湖,木渎境内既有真山真水之趣,又有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作为中国惟一的园林古镇,明清时期,镇上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存留了10余处。目前对外开放的私家园林主要有五处,分别是:严家花园、虹饮山房、古松园、榜眼府第和灵岩山馆。木渎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
严家花园是江南园林的一大杰作,占地16亩。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依次为门厅、怡宾厅、尚贤堂、明是楼和眺农楼。其中位居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木厅,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严家花园的厅堂建筑宏敞精丽,堂堂高显,显示出严正的气度和性格。厅堂之外环绕着春夏秋冬四季小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称其为“江南园林代表之作”,可与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苏州拙政园媲美。
乾隆的“民间行宫”——虹饮山房是乾隆年间江南著名的山水园林,由两处明代园林联袂而成,占地广袤,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文人园林的秀美,又兼北方皇家园林的雄丽。在花木周匝、水石环互之中,其亭台具宦家之气度,斋馆有幽人之韵致。
古松园的美突出地表现在游赏路线上。长廊爬山,复道萦回,空灵通达,玲珑剔透,可供游人上下左右、高低曲折地多方位观景。如果登上楼廊,远眺灵岩,则可见青山上浮,紫塔干霄,斜阳一抹,秀色可餐,堪称江南园林借景之冠。
此外,榜眼府第为前宅后园结构,是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结构。还有灵岩山馆,其楼台亭榭,依山而建,面水而筑,占尽胜地风情,是吴中著名的山水园林。
木渎除了以园林著称,还是苏州刺绣的发源地之一,清末刺绣皇后沈寿就是木渎人,其故居至今还完好保存。当代刺绣大师顾文霞、李娥英均是土生土长的木渎人。作为苏绣第三代传人的姚建萍如今在木渎专门建有刺绣艺术馆,其作品曾获国家“山花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工艺大师”,曾获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姚建萍刺绣艺术馆融展示、教学于一体,为培养苏绣新人、光大苏绣艺术作出了贡献。
游览了如诗如画的景观,再品尝一下木渎的各味特色美食,欣赏一下木渎的手工艺品。百年石家饭店和乾生元枣泥麻饼都是中华老字号,石家饭店因鲃肺汤驰名中外,乾生元枣泥麻饼曾被列为清廷贡品,而当地的农家土菜和太湖三白“船餐”更是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木渎的手工艺品历史悠远,种类丰富,当地盛产的丝绸、双面绣、红木雕件、澄泥砚、书画、石雕、核雕等工艺品驰誉天下,为各地游客珍藏。
木渎自古就是一个休闲娱乐之镇,如今镇上有四星级大酒店两家,二、三星级标准的宾馆、疗养院10多家,有床位3000余张,中高档餐馆200余家,各类娱乐休闲设施一应俱全,能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
走进木渎,就像走进了唐诗宋词的幽美意境;穿越古镇,便是穿越了2500年的历史风云……
责编:胡雅娟 张广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