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基础素养应在四个时代课题上求破解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h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基础素养,为其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应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政治情感,提升动力境界。加强课程性教学,增强政治思想理论指引;加强非课程性教育,培育爱党爱国深厚情感;注重社会实践锻炼,促进精神正气生成固化。二是要塑造开明心理,提升人格品位。强化依法从严施教,打牢心理建设发展基础;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心理承受情感动力;加强社会美德建设,增强心理培育正面影响。三是要摆正价值取向,夯实发展基底。确立科学成才观念,鼓励支持个性发展;加强思想行为指导,综合治理偏激行为;加大社会关注力度,营造浓厚共育氛围。四是要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素养。注重理论教学,增强创新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兴趣;丰富创新活动,培养基础技能;培育专业特长,激发创新活力。
  关键词:中学生;基础素养;时代课题;破解办法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初级教育在培养下一代接班人中发挥着“奠基”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当今的中学生在心理、追求及价值观等方面呈现出了许多崭新的特点。如何顺应时代要求、贯彻“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基础素养,为其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成为初级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从社会发展需求和中学生普遍特点两个方面看,提高中学生的基础素养,应在四个共性问题上下功夫、求破解。
  
  一、强化政治情感,提升动力境界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政治情感不浓、不深的现象。突出的表现是:不关心政治,对政治问题不感兴趣,对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缺乏情感崇敬,对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成果缺乏深刻认识,崇尚西方价值观、追求“出国热”,呈愈演愈烈之势。培养中学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增强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扎根祖国和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把他们追求的思想动力及其起点,从狭窄、单纯的个人需求,提升到“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上来,成为当前提高中学生基础素养、确保人才合格的首要问题。
  (一)加强课程性教学,增强政治思想理论指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一个人的情感倾向,首先来自于他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指引。因此,增强中学生的政治意识,构建爱党爱国的思想理论,成为培养中学生政治情感的核心和关键。对初级教育、学校、教师来讲,就是要充分利用传授学科知识的机会,充分利用第一课堂这个“主阵地”和主渠道,把传承民族精粹、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贯彻于课程教学、知识传播的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对教和学的全维渗透、不断强化和多方汇集,使中学生在人生的起点上,在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的最初构建上,深深打下挚爱民族的情感烙印,确立关心政治、爱党爱国、国兴我荣的思想脉络和基础理论。只有抢占了青年学生的思想“阵地”和认识先机,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也才能从根本上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和不良思潮对青年一代的侵蚀与影响。
  (二)加强非课程性教育,培育爱党爱国深厚情感。人的情感形成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培养政治情感、民族情结,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有了深厚、生动的政治情感,才能形成既坚定信念、又乐于奉献、还带动整体等良好局面。对学校和老师而言,就是要在加强课堂教育、课程渗透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经常性地开展瞻仰革命圣地、参观改革开放成果、介绍祖国伟大成就等教育活动,实时组织国内外形势报告、典型历史事迹、革命传统教育等学习活动。通过眼见耳闻、环境感染,促进中学生政治情素、国家情素、民族情素的激发、融合与提升。只有狠抓了以中学生为代表的年青一代的政治情感培育,才能汇集建设发展中更大的智慧与力量、更强的动力与引力。
  (三)注重社会实践锻炼,促进精神正气生成固化。人要形成稳定的情感,光靠枯燥的说理、纯理论上的构建、“念经”式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亲历亲为的实践体验甚至艰苦磨练,经过情感触动与思想革命,才能实现心灵的净化与认识的跃升,才有灵气、灵魂与生机。人的情感具有波动性和可变性,处于未成年的中学生,其情感更具有突出的单纯性和脆弱性。人有了政治情感,绝不等于就有了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信念与理想的确立,还必须通过实践的反复锤炼与验证。因此,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要在“实践出真知”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假期、传统节日、第二课堂教学等机会,突出歌颂祖国、报效国家主题,组织中学生开展救助灾区、扶持贫困、生产劳动、科技创新、义务劳动等公益实践活动,开展学生军训、社会调查、法庭审判现场观摩、宣传民族文化等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劳作体验、对人生酸甜苦辣的身心对比、社会正反事例的鲜活教育、社会发展的强大牵引,使中学生的政治情感得到升华,使民族精神与洁然正气得到增长与固化。
  
  二、塑造开明心理,提升人格品位
  
  当今,中学生心理康健度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共所担忧和关注的重点。其突出的表现是:容易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忧郁、压抑、光明度低,荣誉心太重,不能正确对待老师、家长、同学的批评,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对局部的、正常的不良社会现象缺乏心理接受和承受,逆反心理重,不愿听不同意见,容易走上个人极端,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学生个人的因素,也有家庭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以下三种途径的结合上下功夫:
  (一)强化依法从严施教,打牢心理建设发展基础。中学生,绝大多数时间在学校渡过,也最信服学校与老师,培养中学生康健的心理,学校和教师负有重要责任、发挥“主渠道”和“主力军”作用。在实践方法上:一是从严施教。要坚决贯彻教育法规及教学计划,建立中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及教学组织,要对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质量与水平,实施严格把关,确保把心理教育高标准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切实解决标准不清、要求不严、可有可无、可好可差等问题。二是从严施管。学校、老师要严格按照中学生教育的相关法规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凡条例、制度要求的,就必须按标准予以宣传、教育与落实;是错的,就是要直接、鲜明地予以严肃批评,予以果断处理,决不因害怕学生受不了,就遮遮掩掩、绕来绕去、一味迁就;是对的,就是要客观、公正地予以及时表扬和表彰。要通过泾渭分明、严格有序的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是非观、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觉遵守、积极维护、乐观豁达、团结友爱的主动性,切实解决学校不敢管、学生想法多、家庭意见大等恶性循环状态,从教育者自身做起,首先走出“导向”与“反应”之间的怪圈和误区。三是加强引领与疏导。常言道: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学校和老师要采用课程教学、集体教育、个别谈心、家庭走访、个案分析等办法,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不良现象,予以及时到位的剖析、教育和疏导,要交给学生正确认知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着力解决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孤独无援、不知所措、徘徊不定、忧郁压抑等突出矛盾。总之,学校和老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使中学生在学校这个“主阵地”上,从一开始,就建立起积极乐观、开明分明、正义顽强等心理基础。
  (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心理承受情感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讲,当今的中国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上,一方面,望子成龙的极度重视、能量投入与迫切心情,在与日俱增,另一方面,家庭给孩子们的心理压力、干扰影响甚至无意损伤,也在不断加深与加重。父母的自我成功、强迫子女效仿继承,外出打工、留置子女孤独生活,大量的父母离异与家庭破裂、使子女承受情感折磨,上辈喜爱、强迫后代无条件事从,自身形象不佳与方法不当、给子女造成负面效应,……无不成为中学生心理不良发育的重点成因。面对这些情况,如果我们站在中学生的角度,谁都会发出这样的呐喊:你们为什么会这样?你们在哪里?我有问题找谁呀?我要怎么办才好?你们“幸福”了可我的“幸福”在哪里?因此,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从情感上增强中学生心理建设的信心与动力,已经到了非此即彼的边缘与境地。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每一个家庭必须务真求实地做好五项工作:一是要针对中学生们的自身情况,支持和鼓励个性发展,坚决克服“强迫”和“指令”现象的继续漫延。二是要在情感和生活上,给予孩子们实实在在的温暖的爱,使其身有所靠、心有所属、情有所依、力有所源,使“家”成为他们克服一切困难、确立信心、增强动力、经受历练的“基地”、“港湾”与“靠山”。三是要语重心长地、生动丰富地、持续不断地予以教育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交给孩子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基础理论与实践方法。四是从小就要对子女予以严格管教,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牢固确立明确的是非观、美丑观、成败观。五是要勤学修身、端正形象,在社会竞争、待人处事、正视成败、精神作风等方面,为子女们的心理成长树好榜样。
  (三)加强社会美德建设,增强心理培育正面影响。人的任何心理都是对社会、时代等内外环境条件的综合反应。成人如此,中(小)学生也是如此。仅从社会公德、美德环境看,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也是造成中学生心理不良发育的重要成因之一。比如:非正当竞争而谋取利益的、埋没良心非法经营而依然存在的、学业低下而依靠关系非正规渠道上学的、投机取巧却偶有所成的、见义勇为而反受其害的、不以为耻却反以为由的……都给中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和错误引导。因此,每个人、全社会,都应自觉以“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严格自律、自尊自爱,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积极弘扬民族美德,大力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努力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高尚、正气、浓厚的环境氛围,增强其心理培育的正面影响。
  
  三、摆正价值取向,夯实发展基底
  
  中学生价值取向定位不准的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学校及家庭普遍忧虑和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突出的表现是:有的,错误地认为读书无用,追求尽早参与工作;有的,认为自己聪明过人,过早地从事商品经营、创办网络、工程设计等职场;有的,对体育冠军、歌舞明星、成功企业家、著名艺术家盲目崇拜,急于效仿和追随,急于展现自我和成就自我;有的,不顾家庭和个人的具体条件,一味追求出国留学或国外经营;有的,坐而论道、沉于设计、高谈阔论,成天假设“成功”、感叹生活;……听不进劝解一意孤行,舍本逐末荒废学业,好高骛远逼迫家人,动辄离家出走、罢学“示威”、“自杀”相逼等现象,已使家人、学校、老师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如何使中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摆正价值取向、专心从事学业、趁机夯实基础,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中学生教育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确立科学成才观念,鼓励支持个性发展。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反复而又深刻地证明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关于立业与成才的本质与规律。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能、基础知识、思想理论,年青人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有想法、有追求、有胆识,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有闯劲有精神的表现,完全正常、是好事,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和喜悦。对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而言,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念,主动克服只有“皇榜高中”、“仕途畅达”、“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才算成功的狭隘思想,树立起与时代发展、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才标准意识。另一方面,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条件、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具体实际,对其正当的个人追求和挚爱,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其设计、实践与目标实现,创造更好的环境与条件,尽量减少“按我的设计办”、“照我这样做”等家长行为对其个性发展的干扰,坚决剔出劳动分工上的“高”、“低”、“贵”、“贱”和“三教九流”等封建思想,主动碎解制约年青人个性发展的精神“枷锁”。
  (二)加强思想行为指导,综合治理偏激行为。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在校中学生,在家庭、自身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放弃学业的想法,经常出现不上学、要求家庭支持经商、出国、外出打工等行为,一旦其想法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和满足,甚至还会出现离家出走、以死相逼等现象,使很多家长和学校都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对于家庭来讲:要克服急于求成的思想,坚决纠正唠叨不休、施压过大、处处要求苛刻等作法,以既严格要求、又活泼宽松的学习氛围,保持和维护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学生在高压下走向对立;要高度重视和敏锐观察中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其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心理,要采取对比、疏导、指导等乐于接受的方法,予以商讨、劝解和引导,既明确态度,又留有做思想工作的余地。另一方面,对于家庭和学校、老师而言,应针对中学生的此类心理及普遍特征,采用专题教育、典型宣传、课程教学等办法,加强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充分认清当前与未来、基础与发展、个人与社会、条件与行为等关系,努力使中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治学,切实打牢个人发展的坚实基础。
  (三)加大社会关注力度,营造浓厚共育氛围。近年来,电视、电影、报刊等媒体,大量宣传和报道了在校高中生和18—20岁左右年青人,在歌舞表演、体育竞技、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成功事迹,在社会上掀起了强劲的“明星”效应。一方面,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典型引路,这是绝对正确的。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多、过大地对幼小年青人“成功”的推崇与渲染,在无意中给在校中学生深深留下了“不读书照常有作为、能出名”的潜在导向。无论人们对中学生“以在校学习为主”与“参与社会实践为主”的关系,持何观点、有何争论,但有一条规律和一个事实却是无法改变的:基础越牢、发展潜力越大,中学生过早进入社会、必然造成资源过早枯竭。因此,从社会角度讲,要使中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是要加大社会引导力度,多宣传一些品学兼优、方法科学、环境塑造等方面的先进个人、学校、家庭和典型事迹,增强中学生奖惩激励的引力与推动力,在全社会形成专心学习、争做优秀学生的普遍风气。二是要加大中学生从事社会生产的管控力度,各宾馆、饭店、煤矿、建筑、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和服务行业,要从尊重教育、爱护年青人、增强民族发展潜力的角度出发,紧密结合要求从业者的家庭及个人实际,科学合理地解决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过早参与社会生产的问题。
  
  四、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创新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党的十七大确立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目标,为提高中学生的创新素养赋予使命任务。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较为普遍。不断增强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着力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提高中学生教育质量的紧迫课题。
  (一)注重理论教学,增强创新意识。一是设置课程。各教育机构及学校,应在中学教育阶段,设置专门的创新课程或教学专题,针对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具体实际,建立起创新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使创新教育法制化、规范化和具体化,有效解决“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随意性强等问题。二是全课贯通。在备课、施教、布置作业、考核等各环节,要注重把创新的地位作用、精神品质、要求方法等基础理论及典型事迹,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各方面,通过反复强调、理论引导、言传身教等措施,使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创新观念得到逐步确立、创新思路得到持续梳理与明晰。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兴趣。学校、老师要深刻把握“传承”与“创新”的本质联系,广泛开展讨论式、研讨式、引导式、案例式教学,使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知识传承、在研究讨论中促进知识内化、在学用结合中增强创新动力、在活跃及浓厚的氛围中体味创新的“好处”、乐趣与魅力。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中学阶段的教学方法,能在人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象;中学时期鲜活、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对中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思维水平、精神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把课堂搞“活”,切实扭转“满堂灌”、“我讲你听”、死气沉沉的不良局面,使创新的思想、精神与方法,通过“教法”这个桥梁的传输、启迪与醒示,在中学生的意识、思想与行为中得到延伸与增强。
  (三)丰富创新活动,培养基础技能。常言道:只学不干、眼高手低;只说不练、提高太慢。学校、老师以及家长,应紧密结合中学生的课程学习、思维方式、创新基础等实际,实时开展社会调查、演讲比赛、技术革新、方案设计等创新活动,把开拓创新融入到知识学习、作业考核、社会活动、文化体育、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使中学生在具体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掌握到创新的基本程序、途径、方法与要求,并在反复的创新磨练中,增强本领、提高技艺。
  (四)培育专业特长,激发创新活力。“天分”是客觀存在的。有的中学生在学习期间,往往在音乐、或体育、或美术、或文学、或军事等某一方面,总是很敏感、很灵通、很喜爱,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钻研兴趣、能力优势与专业“天分”。为此,学校、老师、家庭及社会,应根据其特有的“天分”、兴趣与特长,予以针对性的扶持与激励,使其创新的智慧与力量向专业特长上聚焦,确保创新的动力更足、活力更强、质效更高、贡献更大。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学语文教育不再仅仅承担传授最基本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功能,而且需要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和高尚情操。中学语文教学中要课堂和课外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其中的关键要注意语文教师自身人格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感教育;语文教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引入,语文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新的《中学
期刊
摘 要:《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课程理论性非常强,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去探讨。本文就是对这门课的教学方法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1.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研究如何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由文件管理系统发展起来的一种理想数据管理技术。而目前许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令
期刊
摘 要:教育与教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生命问题。只有以生命为出发点又回归生命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语文教科书的选文的学习让学生们间接地接触社会和自然,从中渗透生命意识,加强生命体验,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理解和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探讨如何让生命教育融入其中。  关键词:生命教育;小学语文教学;融入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语文教科书的选文的学习让学生们间接地接触社会和自然,
期刊
摘 要:针对新闻理论教学抽象空洞、学用脱节的现状,笔者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着眼点,拟从师生互动讨论式教学、学生情景模拟式教学和学用结合式教学来探讨新闻理论教学的新模式——师生互动、以生为本、学用结合,以求单项输入式新闻理论教学模式的破解之道,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闻理论;教学模式;师生互动;以生为本;学用结合    新闻理论作为新闻学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与采访学、写作学、编辑学、评论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不同规模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行比较,指出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都具有优缺点两个方面,即并不是技术创新活动随企业规模的增加而递增,并论述了通过不同企业规模下的技术创新模式的优化和整合,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规模;模式    1.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  1.1企业规模的概念  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企业规模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
期刊
從上个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技术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化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信息化也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当代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需要建构新的教学模式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以引发学员的探究兴趣  
期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需要编拟试题,编拟试题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通过编拟试题可以提高教师的对课程的整体认识水平,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所以编拟试题也是中学教师一项基本功,一个必备素质。下面笔者平时教学中编拟试题的粗浅的认识。  一、编拟试题的注意点。  1.目的性。编拟试题的目的或目标必须明确。试题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似曾相识又未曾相识;要在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指导下,弄清知识的结构与网络,既要照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以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等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发展人为基本落脚点。本文试论“人本管理”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具体措施作初步探讨,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使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向着更加全面、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人本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管理    1.前言  人本管理,其核心
期刊
摘 要:为有效地实现经营目标,民营企业应该借鉴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民营企业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健全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人才管理    一、前言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日常事务逐渐增多,根本无法单凭企业的所有者来解决。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企
期刊
摘 要: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数学能力。本文试图探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按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