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诗意,一手凡尘

来源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rt1.书籍《北京折叠》
  郝景芳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提出了一个多维城市的幻想:城市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折叠翻转,不同阶层的人被分配至不同维度,时间连同空间都被精心分配,500万人享用24小时,7500万人享用另外24小时。三大空间的生存环境截然不同,从宽敞的豪宅到逼仄的棚户区;三大空间的人也彼此隔绝,从事不同层次的工作。
  《北京折叠》是对城市空间紧缺、人心隔膜扩大的极致幻想。然而行走在错综复杂的城市中,我常有身处小说布景的既视感。
  我在广州时,每次来到CBD珠江新城,都仿佛置身折叠的迷宫之中。地图导航常常是不可靠的,因为高楼太密集使得定位不清,加之天桥、地道颇多,明明目的地就在对面,仍要绕许久才能到达。这里仿佛是一个立体的魔方——隧道、地道、人行道、天桥、大楼、地铁……每一个维度都由一个不同的怪兽掌控,人类只是众多怪兽中的一员。我幻想着它们会在迷雾般的夜色中折叠、旋转、置换,按照另一种法则运转。
  其实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关于“折叠城市”的构想,比如冒险小说《伪伦敦》,伪伦敦是镜子里的反城市,伦敦的垃圾、废物、烟雾都会渗透进伪伦敦;还有《乌有乡》,分裂出上伦敦、下伦敦这两个世界,下伦敦是从上伦敦的裂缝中掉落的,只有地铁歌手、乞丐可以同时生活在上下伦敦。
  城市復杂的空间结构包罗万象,我们在其中迷失,我们在其中幻想。
  Part2.电影《午夜巴黎》
  伍德·艾伦导演的《午夜巴黎》讲述了一个浪漫之都的穿越故事。男主人公吉尔爱情、事业均不顺利,在午夜巴黎偶遇一辆神奇的马车后,回到了黄金时代的巴黎,与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等一众名流大家推杯换盏、彻夜长谈。
  海明威说:“假如年轻时你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午夜巴黎》的布景、摄影淋漓尽致展现了浪漫主义的美妙,核心思想却是现实而犀利的——没有什么黄金时代,人们只能选择把当下活成黄金时代。
  吉尔无限痴迷于20世纪20年代左岸咖啡馆的黄金时代,海明威等人却怀念文艺复兴时代,惋惜20年代的浅薄庸俗。《午夜巴黎》其实是披着穿越外壳的“反穿越”电影,对过去的沉湎只是自欺欺人的逃避,因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城市,都不可避免有着最好和最坏的那一面。
  Part3.地点纽约
  我在纽约生活过半年,纽约人的生活特点是:在工作与生活的两极穿行,一转身,就从争分夺秒的快节奏工作,转换为与自然把酒言欢的休闲状态。
  虽然每天上班时,大批人流疯狂涌向曼哈顿这个理想与欲望的岛屿,但是纽约的其他生活区,尤其是布鲁克林与斯塔滕岛,被数十个原生态公园和海岸线点缀。天空常年是蔚蓝的,地平线没有高大建筑物的遮挡,可以看见绝美的日升日落;公园里白天是满地乱跑的小松鼠,晚上是明明灭灭的萤火虫;鸽子、海鸭、海鸥是走在路上时常可见的可爱陪伴。
  而核心商务区曼哈顿以超乎寻常的高速运转着。曼哈顿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紧逼感,窄窄的马路,却承载着两侧高耸的摩天高楼和招展的霓虹灯箱,很多五光十色的繁华、张牙舞爪的欲望都被紧逼在里面。织网般的马路纤长繁杂,大厦夹击着行人。玻璃幕墙像一面面魔镜,倒映着、扭曲着路人和高楼的影子。若镜像可以吸走人的元气,那么这魔镜般的高楼,怕是昼夜不息地壮大成这个丛林里的最权威的猛兽。
  E.B.怀特在《这就是纽约》中写道:“大体来说,有三个纽约:通勤者使它如潮涨潮落般生生不息,本地人给它稳定和连续性,移居者才点燃了它的激情。”
  一手繁华,一手自然;一手奔忙,一手雅致。在两极中行走,既充实也悠闲。
  Part4.音乐《我在桥上看风景》
  杨千嬅的《我在桥上看风景》唱出了城市的虚无与真实,人们的观看与被看。故事开始于旅行散心,主人公穿梭于各个城市,却留不住种种美景,似乎一切皆是镜花水月。“流浪世界,来而复去都不沾污垢。”“镜头对焦,湖光山色也是镜花/我何必保存,人间风景拍卖最贵的画。”
  虚无与真实,观看与被看,都是因为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像同样面对欢愉美景,失意者感叹“快乐都是你们的,我只有寂寞”,得意者却浑不在意地享受美景,甚或认为美景本来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其实旅行本就是一种体验,太过在意能抓住什么,倒可能落得两手空空。《我在桥上看风景》以舒缓的节奏铺展开故事,如轻言慢叙,从致郁转向治愈,从焦虑、叹息变为释然。我常在焦虑时听这首歌,仿佛思绪也在旅行,在神游万里,在舒旷的境界中呼吸。
  《我在桥上看风景》与陈奕迅的《富士山下》亦有共通。是慨叹无法使富士山为自己移动,还是选择默默地远观欣赏?我们将不同的心境投射于风景,自然看到不同的角度。
  景随心移,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还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不过是随心而动。
  Part5.生活方式诗意地栖居
  其实城市最重要的意义,往往是你在这里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是你在心中重构的另一座诗意的城市。
  我离开家乡,在广州读完本科,看似是“异乡人”,对广州的感情却比对家乡还要深厚。毕业时我一个人重走了一遍广州的老街,每走一步都感慨万千。四年时间,我早已把酸甜苦辣的各个细节都散落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几乎每一处地方都埋藏着回忆。再次回到故地,就像大风卷起街巷里的纸片,大的小的碎片劈头盖脸地蒙了我一身。和朋友夜聊的小山,和同事畅饮的江畔,和舍友漫步的街区,每一处故地似乎都留存着过去的影子。这不仅是一座城市,更不仅是繁忙与疲劳的代名词,而且是我生长的容器。
  回望给一座城市赋予重量,由此开启诗性的另一个维度。城市是景点也是居所,是工作地点也是娱乐场所,是校园也是社会,是过去也是永恒。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亦说,人乐意是其所是。在纷繁多维的城市中,在嘈嘈切切的生活变奏中,是回望的力量,让我们站立于自己的坐标之上。一手诗意,一手凡尘。
  编辑/胡雅琳
其他文献
我站在医院长廊的尽头,闭上双眸,细细地听着,这几日听了无数遍的曲子,总算是将它拼凑了起来。  窗户反射出忽暗忽明的灯光,依稀可见那个瘦骨嶙峋的老人,手中提着笤帚和簸箕,扫着边边角角,口中依旧只有那两句唱词。22床的奶奶说,这曲儿啊,他唱了十多年了。  1  我来的那日清晨,街上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很快车窗上便起了一层雾。  大抵是冬日太过困顿的缘故,一路上难得没有吵嚷声。我开始感谢早上走得匆忙,才
期刊
天光尚熹微时,他醒了。  他撑起身子,却发现手掌触及的是厚软的松针。他甩甩头,努力想让自己清醒,待看见身边打翻的酒壶和满地狼藉后,他带着些孩童的自得笑了。  昨夜的月色,都把自己醉得不能归家了。  也罢,既然这样,不如再賞一次日出。  飘荡的黑色渐浅渐淡了,褪成青色,褪成朦胧的蓝白色。阳光并没有太热烈,山中参天的古木将过分的热情都屏在了外面,只留下恰到好处的,为那些受庇护的生灵镀上一层金边。  他
期刊
周末放假,妈妈带我回外婆家。  我已经五年没有回去过,循着记忆走进那窄小的门,看到廊上的灯光朦胧照在她的脸上。外婆踮脚踱步张望着,那眼睛,仿佛要透过那条黑漆漆的小路看穿些什么……直到看到了我。她站在原地,没有说话,没有走近,局促不安地招着手,好像余生积攒的力气全部要用尽。  我慌神了,想起年幼时外婆送我去远方读书,我的手就是这样不舍地挥舞着,而她在路口还没学会放开我的手,我就已经出走多年了。但是,
期刊
我的童年是浸在江南烟雨里的,偶尔也会放晴。长长的瓦檐遮蔽着老石板街,微风袭来,石板表面的小水凼随之泛起涟漪,模糊了老树斑驳的影,老树的叶子哗啦啦地响,筛下了一石板街的旧时光。  小巷的拐角处有一个小摊,没有招牌,没有炉灶,没有水池。瓦檐下只有四条跛腿的长板凳、两张大小不一且有些掉漆的红木桌子,阶梯下还有四个矮凳围着一张褐色的矮方桌,像是专门留给孩童坐的。绿藓轻轻地覆盖在大理石水池上,诉说着光阴的故
期刊
一张崭新的牛皮  和少年的手掌多次亲吻、磨合  到最后  牛皮泛黄,鼓声清脆  少年說  沿着云杉木的纹理  就能找到诗和远方  把悲喜融入节奏里  生活就会有回响  古道中  烟波和梦潜入西风  鼓手和手鼓,在黄昏下  站成一片晚霞
期刊
阳光稀疏地飘在空中,干燥的冷均匀地充斥着,赶跑了零星的暖意。前几天还未被掳走全部绿的草坪,此刻像罹病之人的脸,没有一丝血色。蹲下细看,一根根低矮的枯草上附着一层绒毛似的霜,像乘虚而入的病毒围攻的一座座城池。每走一步,似乎都能听到脚下干黄的草在呻吟,仿佛踩断了它们的骨头。这使我如履薄冰,令我内疚,令我压抑,令我难受。  我不由得怀念起夏天。  印象里,每个夏天都是酣畅淋漓的。  当人们还沉醉于阳春三
期刊
一夜间  浮萍挤挤挨挨  因为石桥的高鼻梁  这池塘,才透过气来  父亲肩上搭条白毛巾  像升起帆的渡船  我是他牵着的小船  海,在哪里呢?  菜园养育我,却又将我阻挡  父亲潑出一片清亮  白毛巾如初长白鹅  翻腾,退缩,飞展  少年的每个毛孔  似乎都激灵,张开
期刊
除了道歉,还有一种方式叫沟通  何老师,我和闺蜜吵架了,原因是她问我要不要出去玩,我說家长不在家,没法征得他们的同意,等下次吧。然后她就生气了,说再也不理我了。何老师,这是我的错吗?有一句话说“怕失去的人总是先道歉”,我要不要先去道歉?我怕她如果真的不理我了怎么办?  —— 26  何炅回复:其实除了道歉,还有一种方式叫沟通。你如果觉得自己没有错,可以不用道歉,因为若是你心里并不觉得自己错了的话,
期刊
是冬  湿漉漉的雨夜,寂静的街道仿佛罩上了玻璃罩子,玻璃外的寒气结成冰,丝丝侵袭入内里来,又如柳絮般无风自动,源源不断扬起,飘散。水汽里挤入丝丝缕缕的冷,栖附在每片暴露在空气中的树叶、每盏枝叶掩映的路灯、每束微微的灯光上,光成了水波。积水在鞋底迅速成冰,抬脚的瞬间,脚印迅速消融,水纹摇晃一下,很快被抹平,再没有痕迹。  一天的故事宣告终结。落幕后,一天的花絮不断循环,演职人员的名字倍速滚动,前传和
期刊
网络上曾流传过一张关于孤独的等级表,从一个人去超市、吃快餐、看电影,到一个人做手术,统共分为十级。彼时我大致扫了一眼,就关掉了那张图。  因为那不是孤独,而是我的日常。  最极致的孤独是从大一开始,那时候我独自吃饭上课自习,周末一个人逛街探店做美甲,身边多个人反而会令我不自在。记得有一年元旦,我独自看了一场跨年电影,看完后决定去吃海底捞。  店员小姐姐得知我一个人时,有片刻的错愕。但她很快恢复了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