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以来的各种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逐渐扭转下滑的颓势。7月的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数据远超预期,而刚刚发布的8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PMI)指数升至51,创下自去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数据的好转说明经济形势正在改善,也缓解了市场对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
经济数据的好转和市场信心的恢复很大程度上源自7月以来政策的细微变化。自3月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非常明确的一个信号是不会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换言之,要容忍较低的增长速度来换取增长质量。但是,一段时间内相对困惑的两个问题是:增长的底线在哪里?在不刺激的前提下,具体的经济政策应该做些什么?
政府最近的措施延续了3月以来的政策,但是更加具体和更具操作性。首先,李克强总理重申了今年的增长目标是7.5%,并强调容许经济增长下滑的底线7%不能突破。其次,7月以来国务院出台的措施更具体地指出“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方面应该做的事情,使各级政府在工作中有更明确的抓手,也利于打消市场的困惑。
具体来说,在稳增长方面,政府不再讳谈投资,而明确指出有效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自7月以来,政府支持的投资领域包括铁路投资、城市地铁和基础设施改造、太阳能、节能环保产业和棚户区改造各个方面。
在调结构方面,国务院持续出台了鼓励消费、支持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的措施,包括信息消费、推广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和免征小微企业的营业税和增值税。此外,针对产能过剩问题,工信部公布了19个工业行业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要求确保在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
在促改革方面,7月以来金融改革进一步得到推动,包括贷款利率自由化的完成、QFII额度的扩容、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扩大试点。
上述各种措施中,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效果最显著的是对有效投资的支持。而这一轮投资支持的主要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不禁给人以似曾相识之处。回想去年三季度,也值经济持续下行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小型经济刺激方案(当时称“地方版4万亿”),其重点领域也是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保障房等相对供给不足的领域。那么,今年仅仅是重复去年的微刺激政策吗?
至少目前看不是。这一轮的投资方案从投向和规模上与去年有两个不同。
第一,这一轮推动投资是在信贷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是与以往最根本的一个区别。在去年,即使政府一再强调不同于2008年的“4万亿”,但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加速,远远超出实体经济的增速。这种以信贷增长推动投资,尤其是低效的信贷投资行为,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顽疾。而这一次,迄今为止最大的亮点是政府在信贷方面的调整至今仍未放松。这至少说明了政府寄希望于投资能在信贷增速放缓、但信贷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第二,以往的投资,尤其是在稳增长背景下的投资,通常与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画上等号。这一狭隘的理解是导致政策两难选择的一个根源。因为加大公共投资意味着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而这与经济结构调整(如财税改革和楼市调控)往往有直接的冲突。因此,有效投资的关键在于改革投资体系。具体而言,政府应该真正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投资,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效率。尽管几年之前政府就开始提开放民间资本,但直至今年才似乎让人看到一丝曙光。蒙华铁路的案例显示,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方面开始真正开始放权让利。
基于以上不同,最近的政策可以被解读为新政府在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方面的一个新尝试。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一环。从短期看,如果投资持续下滑,必然导致内需不足和经济进一步回落,触及增长底线。从中长期看,如果漠视中国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味强调刺激消费,那么消费终将成为无源之水,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的一个极端走向过度依赖消费的另一个极端,两种增长模式均不可持续。
稳投资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以往多次出现的低效重复投资。尤其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去杠杆化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主题,这给稳投资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这轮稳增长措施是否可以伴随着信贷增速的放缓和民间资本投资的上升,可能是检验新政府新经济政策的重要试金石。
经济数据的好转和市场信心的恢复很大程度上源自7月以来政策的细微变化。自3月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非常明确的一个信号是不会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换言之,要容忍较低的增长速度来换取增长质量。但是,一段时间内相对困惑的两个问题是:增长的底线在哪里?在不刺激的前提下,具体的经济政策应该做些什么?
政府最近的措施延续了3月以来的政策,但是更加具体和更具操作性。首先,李克强总理重申了今年的增长目标是7.5%,并强调容许经济增长下滑的底线7%不能突破。其次,7月以来国务院出台的措施更具体地指出“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方面应该做的事情,使各级政府在工作中有更明确的抓手,也利于打消市场的困惑。
具体来说,在稳增长方面,政府不再讳谈投资,而明确指出有效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自7月以来,政府支持的投资领域包括铁路投资、城市地铁和基础设施改造、太阳能、节能环保产业和棚户区改造各个方面。
在调结构方面,国务院持续出台了鼓励消费、支持服务业和小微企业的措施,包括信息消费、推广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试点和免征小微企业的营业税和增值税。此外,针对产能过剩问题,工信部公布了19个工业行业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要求确保在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
在促改革方面,7月以来金融改革进一步得到推动,包括贷款利率自由化的完成、QFII额度的扩容、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扩大试点。
上述各种措施中,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效果最显著的是对有效投资的支持。而这一轮投资支持的主要领域,如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不禁给人以似曾相识之处。回想去年三季度,也值经济持续下行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小型经济刺激方案(当时称“地方版4万亿”),其重点领域也是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保障房等相对供给不足的领域。那么,今年仅仅是重复去年的微刺激政策吗?
至少目前看不是。这一轮的投资方案从投向和规模上与去年有两个不同。
第一,这一轮推动投资是在信贷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这是与以往最根本的一个区别。在去年,即使政府一再强调不同于2008年的“4万亿”,但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加速,远远超出实体经济的增速。这种以信贷增长推动投资,尤其是低效的信贷投资行为,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顽疾。而这一次,迄今为止最大的亮点是政府在信贷方面的调整至今仍未放松。这至少说明了政府寄希望于投资能在信贷增速放缓、但信贷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第二,以往的投资,尤其是在稳增长背景下的投资,通常与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画上等号。这一狭隘的理解是导致政策两难选择的一个根源。因为加大公共投资意味着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资金,而这与经济结构调整(如财税改革和楼市调控)往往有直接的冲突。因此,有效投资的关键在于改革投资体系。具体而言,政府应该真正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投资,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效率。尽管几年之前政府就开始提开放民间资本,但直至今年才似乎让人看到一丝曙光。蒙华铁路的案例显示,在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铁路方面开始真正开始放权让利。
基于以上不同,最近的政策可以被解读为新政府在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方面的一个新尝试。稳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一环。从短期看,如果投资持续下滑,必然导致内需不足和经济进一步回落,触及增长底线。从中长期看,如果漠视中国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巨大的投资需求,一味强调刺激消费,那么消费终将成为无源之水,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的一个极端走向过度依赖消费的另一个极端,两种增长模式均不可持续。
稳投资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免以往多次出现的低效重复投资。尤其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去杠杆化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主题,这给稳投资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这轮稳增长措施是否可以伴随着信贷增速的放缓和民间资本投资的上升,可能是检验新政府新经济政策的重要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