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一定的认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论述了回归生活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实践性的把思想品德观点的迁移与拓展到其他学科中,为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9-02
一、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教材内容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教材必然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才能把课讲好。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鲜活元素
教育学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对象的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又是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讨论法、举例说明法、比较法、图表法、归纳法、演绎法、“读、议、讲、练”等等。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思想品德课是育人的课程,不是一种“特定问答教学”。一些简单的道德辨析问题,往往不能引起学生思考,学生可以随意地以文中的道理来回答。这些标准答案不是学生真实的观点,也难以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如果设计一些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迂回在两难境地之中,引起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冲突,在积极的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联系起自己的生活实际,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三、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努力方向。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初二思想品德“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国情和国力”教学中运用了大量地理历史学科的知识,来说明世界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可以用图片、视频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些抽象、枯燥和乏味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兴趣化。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笔者利用视频《盘点改革开放 30 年后百姓生活的变化》作为导入,视频从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文化生活、服饰等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很快,学生就对他们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
(2)可以用分组讨论法和辩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合理消费》一课中有一个活动:“你如何看待林眉和郑蕊的消费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我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个辩论组,组内先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和对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消费理念,而且也学会了在合作和竞争中共同进步。
(3)可以运用信息收集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活跃课堂气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前,我让学生收集本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事例,然后课上组织讨论。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既开阔了眼界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五、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在课堂中,理论与实际联系得越紧密,就越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单纯的理论讲授只会让初中学生感到厌烦。要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具有实用性,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其主动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谈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权益被侵害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消费者的权益,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消费者保护法》来应对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事件。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初中学生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认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从而激发起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强烈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地获取更多知识,不断地发展自己。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式”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从而达到教与学双边配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立范;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建构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查有梁,著.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第1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9-02
一、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教材内容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教材必然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才能把课讲好。新“课程标准”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鲜活元素
教育学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对象的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又是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讨论法、举例说明法、比较法、图表法、归纳法、演绎法、“读、议、讲、练”等等。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思想品德课是育人的课程,不是一种“特定问答教学”。一些简单的道德辨析问题,往往不能引起学生思考,学生可以随意地以文中的道理来回答。这些标准答案不是学生真实的观点,也难以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如果设计一些道德两难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迂回在两难境地之中,引起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冲突,在积极的讨论、争辩过程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联系起自己的生活实际,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
三、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努力方向。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初二思想品德“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国情和国力”教学中运用了大量地理历史学科的知识,来说明世界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可以用图片、视频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方式,可以使一些抽象、枯燥和乏味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兴趣化。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笔者利用视频《盘点改革开放 30 年后百姓生活的变化》作为导入,视频从交通工具、家用电器、文化生活、服饰等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很快,学生就对他们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认识。
(2)可以用分组讨论法和辩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学会合理消费》一课中有一个活动:“你如何看待林眉和郑蕊的消费行为?”根据学生的不同观点,我把全班学生分成正反两个辩论组,组内先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和对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消费理念,而且也学会了在合作和竞争中共同进步。
(3)可以运用信息收集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活跃课堂气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前,我让学生收集本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事例,然后课上组织讨论。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既开阔了眼界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开展活动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五、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初中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与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在课堂中,理论与实际联系得越紧密,就越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单纯的理论讲授只会让初中学生感到厌烦。要让学生感受到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具有实用性,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其主动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谈谈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权益被侵害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了解消费者的权益,并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消费者保护法》来应对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不法事件。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初中学生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认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从而激发起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强烈兴趣,使整个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地获取更多知识,不断地发展自己。实践证明,在教学中采用“激趣式”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从而达到教与学双边配合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立范;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建构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查有梁,著.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