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一代著名的数学大师陈省先生在一次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欣然题词“数学好玩”,可谓一针见血,真知灼见,唯有好玩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数学。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磁性,让学生想学、爱学、乐学数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学生害怕数学,学不好数学,往往是因为对数学没有感情,没有兴趣-也就不想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厌学为想学。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在教学的始终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话题的强烈求知欲的有效策略是用问题激活学习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被教师提出的问题所吸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力图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计算三道题:①117÷36②245.2÷8③7÷1l。虽然学生能很快算出①和②的结果,但是利用已有知识学生难以算出第三题的结果,他们为除不尽而困惑。此时,我尽量让学生读、想、议,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研讨氛围,增强学习的兴趣性,努力使学生思想始终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①该算式的余数有什么特点?②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何特点?经这一点拨,学生发现此题的余数不断出现的数字有规律的(“4”“7”“4”“7”不断重复),商的小数部分不断出现的数字也是有规律的(“6”“3”“6”“3”不断重复)。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题的学习,激发兴趣产生磁场效应,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想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二、积极参与,让学生爱学
让学生参与探索认识知识的过程,把数学课上得活泼生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人,每节课结束学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设计了下列问题:学校操场是什么形状的?沿操场四周走一圈和打扫一遍操场有什么不同?由于问题的提出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的,所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他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几人一组到操场上体验有什么不同之处,操场上讨论热烈,有的同学干脆一边讨论一边现场“表演”一下,最终各组得出:操场四周走一圈是操场的周长,扫操场扫的是操场的面积。紧接着,我拿出用红白纸板剪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问学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不能肯定,他们用渴求的目光望着老师,我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机,揭示出课题。可想而知学生是何等迫切的心情期待着学习新知。课堂上,学生有许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认识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在演示、讲解、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底×高÷2。这时,我提出“这一方法适用于所有形状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吗?”“学生们犹豫了,不敢肯定。于是,让学生动手任意剪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都行。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怎样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立刻动手剪拼,并将结果纷纷告诉老师和同桌。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归纳出任意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三、精心设疑,让学生会学
“好奇”是同学们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发出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课堂上如果能充分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这就要教者善于设计、巧妙构思,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创新的快乐。如,教学《圆的周长与计算》一课时,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这一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学生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设疑激趣将一个黄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绳测”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同学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终于发现“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学生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着快乐与成功。
四、创设情景,让学生乐学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难点,因为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之间,有的并不存在着直接的数量关系,需要找到那个“隐蔽条件”(或者说“中间问题”),才能求出所求问题。在教学中曾举过这样一例:“如果我们从东风小学出发,乘公共汽车到清晏园去看花展,有没有直达汽车?”“没有。”“那怎么办呢?”“坐31路,到新亚商城再倒车。“对!”我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示意图。东风小学→31路→新亚商城7路→清晏园,然后我问学生:“东风小学是我们出发的起点,清晏园是到达的终点,那么新亚商城是起点,也是终点?”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回答说:“新亚商城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它是3l路车的终点,也是7路的起点。”接下来我指着示意图进一步分析:我们一起走了“两步”来完成从东风小学到清晏园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很像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从已知条件出发,先通过一组数量关系求出中间问题,再把它看作一个新条件,继续通过第二组数量关系求出所求问题。这样,学生对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就十分清楚了。
这时,课堂便成了一个大磁场,知识组成的无数条磁力线就紧紧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在磁力线的吸引下,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周密思考、丰富地想象,个性在快乐中张扬、能力在快乐中发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数学本身是枯燥的。学生害怕数学,学不好数学,往往是因为对数学没有感情,没有兴趣-也就不想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厌学为想学。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必须在教学的始终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话题的强烈求知欲的有效策略是用问题激活学习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被教师提出的问题所吸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力图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如在《循环小数》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计算三道题:①117÷36②245.2÷8③7÷1l。虽然学生能很快算出①和②的结果,但是利用已有知识学生难以算出第三题的结果,他们为除不尽而困惑。此时,我尽量让学生读、想、议,有目的地创设良好的研讨氛围,增强学习的兴趣性,努力使学生思想始终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①该算式的余数有什么特点?②商的小数部分的数字有何特点?经这一点拨,学生发现此题的余数不断出现的数字有规律的(“4”“7”“4”“7”不断重复),商的小数部分不断出现的数字也是有规律的(“6”“3”“6”“3”不断重复)。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题的学习,激发兴趣产生磁场效应,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想学,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二、积极参与,让学生爱学
让学生参与探索认识知识的过程,把数学课上得活泼生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人,每节课结束学生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设计了下列问题:学校操场是什么形状的?沿操场四周走一圈和打扫一遍操场有什么不同?由于问题的提出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的,所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他们纷纷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几人一组到操场上体验有什么不同之处,操场上讨论热烈,有的同学干脆一边讨论一边现场“表演”一下,最终各组得出:操场四周走一圈是操场的周长,扫操场扫的是操场的面积。紧接着,我拿出用红白纸板剪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问学生哪个图形的面积大些?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不能肯定,他们用渴求的目光望着老师,我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机,揭示出课题。可想而知学生是何等迫切的心情期待着学习新知。课堂上,学生有许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认识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在演示、讲解、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初步感知了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底×高÷2。这时,我提出“这一方法适用于所有形状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吗?”“学生们犹豫了,不敢肯定。于是,让学生动手任意剪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钝角都行。然后让学生试一试,怎样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立刻动手剪拼,并将结果纷纷告诉老师和同桌。这时,我趁热打铁,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归纳出任意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底×高÷2。学生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三、精心设疑,让学生会学
“好奇”是同学们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发出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课堂上如果能充分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使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这就要教者善于设计、巧妙构思,让学生在参与体验创新的快乐。如,教学《圆的周长与计算》一课时,首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我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这一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于是学生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设疑激趣将一个黄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滚动”和“绳测”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同学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终于发现“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学生们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着快乐与成功。
四、创设情景,让学生乐学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难点,因为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之间,有的并不存在着直接的数量关系,需要找到那个“隐蔽条件”(或者说“中间问题”),才能求出所求问题。在教学中曾举过这样一例:“如果我们从东风小学出发,乘公共汽车到清晏园去看花展,有没有直达汽车?”“没有。”“那怎么办呢?”“坐31路,到新亚商城再倒车。“对!”我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示意图。东风小学→31路→新亚商城7路→清晏园,然后我问学生:“东风小学是我们出发的起点,清晏园是到达的终点,那么新亚商城是起点,也是终点?”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回答说:“新亚商城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它是3l路车的终点,也是7路的起点。”接下来我指着示意图进一步分析:我们一起走了“两步”来完成从东风小学到清晏园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很像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从已知条件出发,先通过一组数量关系求出中间问题,再把它看作一个新条件,继续通过第二组数量关系求出所求问题。这样,学生对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就十分清楚了。
这时,课堂便成了一个大磁场,知识组成的无数条磁力线就紧紧地吸引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在磁力线的吸引下,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参与、仔细观察、周密思考、丰富地想象,个性在快乐中张扬、能力在快乐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