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摘要】师范高校的扬琴学生既有主修生也有选修生,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击弦问题,分析运竹原理,有针对性的提出训练对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并渗透扬琴教法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师范生。
【关键词】师范高校;扬琴;击弦问题
扬琴是一件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击弦乐器,它既是世界扬琴家族的一员,又是一件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乐器。扬琴具有音域宽广、左右手演奏自由、音位排列规律等优势,因此也是一件入门较便捷的乐器。
师范类高校本着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师范教育理念,除了培养扬琴演奏型的学生,还有部分没有基础选修扬琴器乐的学生。扬琴是由琴竹击弦而发声的,主要演奏以击弦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有效的击弦引导,分析动作原理,既能帮助他们提高演奏技能,又能总结乐器学习中普遍的、共通的规律,渗透教法的理念,培养学生广泛的师范技能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一、击弦的基本方法
扬琴击弦时保持良好的手型是第一步,目前被广泛运用于教学的是“三指持竹法”。即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持竹,同时要注意三个手指中互为支撑点的支撑力,无名指和小指向手掌心内做自然弯曲,使整个手型呈半握拳状,在击弦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手型不变。
击弦时左右手的动作是对称统一的,以“腕指结合为主,臂力为辅”的方法来进行,手腕向正上方自然抬起做好击弦准备,当手腕垂直向下甩动时,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要协调的配合手腕捏稳琴竹,击弦结束后,利用琴弦对琴竹的反作用力放松的回弹到初次准备动作,预备进行第二次击弦。因此针对师范类学生指导教法时,要提示学生这个容易混淆的教学要点:击弦和回竹预备的过程是连贯的一个动作,不能将它分解成两个动作来完成,否则就会造成压手腕和手腕紧张的问题。
二、击弦的有效原则
(一)“松”为前提
放松是乐器类学习的首要前提,它实际上是演奏者积蓄力量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越放松反而力量越大的道理,放松即力量。放松指的是在保持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手型的情况下,胸、背、颈、肩、肘、腕、指关节和相连的相关肌腱部位的自然松弛。
在演奏中,有几个地方是最容易出现紧张状态的:如肩在演奏时要沉下来,提肩和耸肩都会造成肩部的紧张;肘关节容易向腰两侧夹紧,导致肘部的紧张和小臂的僵硬;腕关节的上下机械运动会致使腕部的紧张,使手腕不灵活,甚至出现手腕酸痛的情况;指关节的紧张是害怕手型改变而造成的,握琴竹太紧会压迫竹头,促使竹头失去触弦时的弹性音色,导致闷音的出现。
因此在扬琴的教学中,要提示学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理:松、紧其实是一对矛盾的力,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学生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或要握琴竹,或要戴指甲,或要持弹片,或直接用手指弹拨……但是无论哪一种演奏方式,都要依托某一个媒介将身体的力量作用于乐器之上,在触弦的瞬间总有紧的那一刻,只是在发音后立刻做有弹性的放松,才是演奏的松紧之道,紧是瞬间,松是常态,只有张弛有度,有序循环,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二)“点”为重心
扬琴的击弦动作要有“点”,这是将身体力量集中在琴竹的竹头这一点进行触弦的重心。体会击打的力点,要着重体会甩动手腕的动作,在击弦预备动作准备好后,举起的琴竹快速的向前下方甩动手腕,这个动作聚集了臂腕伸展的力度,将这种力瞬间作用于弦上,像甩出的绳索,在松弛中绳头延伸出甩动的力量。甩动的点力量越大,反弹就会越高,此时小臂不能随之用力,只能松弛的跟随这个力量的惯性动作进行。
对初学的学生,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去体会和练习击弦力点的感觉,比如:投掷沙包时手腕的甩动;洗完手后甩去手上水珠的动作;用食指的第二关节做敲门或敲桌子的动作……在实践教学中这些模拟的动作都能很快让初学的选修学生体会手腕的甩动和击弦的发力点。
(三)“通”为脉络
扬琴的击弦主要依托手腕运动来完成,但是它的力量流通又不仅仅只在手腕,而是以肩为运送点,将力送到大臂,再通过肘关节运送到小臂,再到腕关节、掌、指、指尖、琴竹、最后到竹头击弦。因此整个击弦过程是一个力量流通的过程,是否有通畅的力量传输脉络便成为了阻碍学生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
在已有扬琴演奏基础的主修学生中,由于自己多年养成的一些演奏习惯及在演奏练习中忽略了击弦运竹原理的思考,总会出现流畅度、音色、表现力等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这些技术的难关都被卡在“通”这一点里。演奏作品程度深的学生哪怕掌握了很难的演奏技巧,但是发力点不清晰,力量不通畅,总会显得音色不通透,这使得作品虽然技术难度已经完成,却并不能形成悦耳细腻的音色,导致作品表现力不丰富,不能打动听众。因此在指导学生时应提示学生边击弦边思考:如果有一滴水从肩头流下,水滴如何不受阻碍的流到指尖?这水滴即击奏的力量已经运送到哪一步了,是否受阻?注意提示学生多用耳朵分辨力量的运送与音色呈现之间的关系,这样从声音来反观自己的技术点,形成通畅的运动模式,达到技术为音乐服务的目的。
三、击弦的有效训练方法
(一)甩打训练
针对放松的问题,对初学扬琴的选修学生,不要为了强调手腕的主动因,而不允许学生动手臂,这样会导致学生后期练习中的手腕僵硬。可以让学生练习甩打的方式,微微抬一点小臂,像甩绳子一样边甩边击弦,用小臂带动手腕进行甩打练习。
(二)敲打训练
针对击弦要有点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敲代打,强调敲的瞬间发力点。在抬手预备击弦后,快速的抖动手腕,瞬间敲击下去时减少在弦上逗留的时间,反弹后立刻放松,这样反复的敲打练习,可以突出力点的训练。
(三)通畅练习
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鱼在水里游动时鱼尾如何自如的摆动,然后慢练击弦动作,每一个关节处模仿鱼尾的柔韧的动作,使运竹力量的传输实现平滑的过渡,不卡在任何一个环节,形成通畅的发力。
综上所述,在師范高校中进行扬琴的击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分类指导,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多带领学生分析原理,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能融会贯通的帮助学生学习教法,培养广大学生成为民乐的爱好者和一专多能的合格师范生。
【摘要】师范高校的扬琴学生既有主修生也有选修生,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击弦问题,分析运竹原理,有针对性的提出训练对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并渗透扬琴教法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师范生。
【关键词】师范高校;扬琴;击弦问题
扬琴是一件兼具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击弦乐器,它既是世界扬琴家族的一员,又是一件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乐器。扬琴具有音域宽广、左右手演奏自由、音位排列规律等优势,因此也是一件入门较便捷的乐器。
师范类高校本着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师范教育理念,除了培养扬琴演奏型的学生,还有部分没有基础选修扬琴器乐的学生。扬琴是由琴竹击弦而发声的,主要演奏以击弦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有效的击弦引导,分析动作原理,既能帮助他们提高演奏技能,又能总结乐器学习中普遍的、共通的规律,渗透教法的理念,培养学生广泛的师范技能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一、击弦的基本方法
扬琴击弦时保持良好的手型是第一步,目前被广泛运用于教学的是“三指持竹法”。即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持竹,同时要注意三个手指中互为支撑点的支撑力,无名指和小指向手掌心内做自然弯曲,使整个手型呈半握拳状,在击弦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手型不变。
击弦时左右手的动作是对称统一的,以“腕指结合为主,臂力为辅”的方法来进行,手腕向正上方自然抬起做好击弦准备,当手腕垂直向下甩动时,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要协调的配合手腕捏稳琴竹,击弦结束后,利用琴弦对琴竹的反作用力放松的回弹到初次准备动作,预备进行第二次击弦。因此针对师范类学生指导教法时,要提示学生这个容易混淆的教学要点:击弦和回竹预备的过程是连贯的一个动作,不能将它分解成两个动作来完成,否则就会造成压手腕和手腕紧张的问题。
二、击弦的有效原则
(一)“松”为前提
放松是乐器类学习的首要前提,它实际上是演奏者积蓄力量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白越放松反而力量越大的道理,放松即力量。放松指的是在保持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手型的情况下,胸、背、颈、肩、肘、腕、指关节和相连的相关肌腱部位的自然松弛。
在演奏中,有几个地方是最容易出现紧张状态的:如肩在演奏时要沉下来,提肩和耸肩都会造成肩部的紧张;肘关节容易向腰两侧夹紧,导致肘部的紧张和小臂的僵硬;腕关节的上下机械运动会致使腕部的紧张,使手腕不灵活,甚至出现手腕酸痛的情况;指关节的紧张是害怕手型改变而造成的,握琴竹太紧会压迫竹头,促使竹头失去触弦时的弹性音色,导致闷音的出现。
因此在扬琴的教学中,要提示学生造成这些问题的原理:松、紧其实是一对矛盾的力,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学生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或要握琴竹,或要戴指甲,或要持弹片,或直接用手指弹拨……但是无论哪一种演奏方式,都要依托某一个媒介将身体的力量作用于乐器之上,在触弦的瞬间总有紧的那一刻,只是在发音后立刻做有弹性的放松,才是演奏的松紧之道,紧是瞬间,松是常态,只有张弛有度,有序循环,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二)“点”为重心
扬琴的击弦动作要有“点”,这是将身体力量集中在琴竹的竹头这一点进行触弦的重心。体会击打的力点,要着重体会甩动手腕的动作,在击弦预备动作准备好后,举起的琴竹快速的向前下方甩动手腕,这个动作聚集了臂腕伸展的力度,将这种力瞬间作用于弦上,像甩出的绳索,在松弛中绳头延伸出甩动的力量。甩动的点力量越大,反弹就会越高,此时小臂不能随之用力,只能松弛的跟随这个力量的惯性动作进行。
对初学的学生,可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帮助学生去体会和练习击弦力点的感觉,比如:投掷沙包时手腕的甩动;洗完手后甩去手上水珠的动作;用食指的第二关节做敲门或敲桌子的动作……在实践教学中这些模拟的动作都能很快让初学的选修学生体会手腕的甩动和击弦的发力点。
(三)“通”为脉络
扬琴的击弦主要依托手腕运动来完成,但是它的力量流通又不仅仅只在手腕,而是以肩为运送点,将力送到大臂,再通过肘关节运送到小臂,再到腕关节、掌、指、指尖、琴竹、最后到竹头击弦。因此整个击弦过程是一个力量流通的过程,是否有通畅的力量传输脉络便成为了阻碍学生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
在已有扬琴演奏基础的主修学生中,由于自己多年养成的一些演奏习惯及在演奏练习中忽略了击弦运竹原理的思考,总会出现流畅度、音色、表现力等问题,其实归根结底,这些技术的难关都被卡在“通”这一点里。演奏作品程度深的学生哪怕掌握了很难的演奏技巧,但是发力点不清晰,力量不通畅,总会显得音色不通透,这使得作品虽然技术难度已经完成,却并不能形成悦耳细腻的音色,导致作品表现力不丰富,不能打动听众。因此在指导学生时应提示学生边击弦边思考:如果有一滴水从肩头流下,水滴如何不受阻碍的流到指尖?这水滴即击奏的力量已经运送到哪一步了,是否受阻?注意提示学生多用耳朵分辨力量的运送与音色呈现之间的关系,这样从声音来反观自己的技术点,形成通畅的运动模式,达到技术为音乐服务的目的。
三、击弦的有效训练方法
(一)甩打训练
针对放松的问题,对初学扬琴的选修学生,不要为了强调手腕的主动因,而不允许学生动手臂,这样会导致学生后期练习中的手腕僵硬。可以让学生练习甩打的方式,微微抬一点小臂,像甩绳子一样边甩边击弦,用小臂带动手腕进行甩打练习。
(二)敲打训练
针对击弦要有点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以敲代打,强调敲的瞬间发力点。在抬手预备击弦后,快速的抖动手腕,瞬间敲击下去时减少在弦上逗留的时间,反弹后立刻放松,这样反复的敲打练习,可以突出力点的训练。
(三)通畅练习
可以让学生先观察鱼在水里游动时鱼尾如何自如的摆动,然后慢练击弦动作,每一个关节处模仿鱼尾的柔韧的动作,使运竹力量的传输实现平滑的过渡,不卡在任何一个环节,形成通畅的发力。
综上所述,在師范高校中进行扬琴的击弦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来进行分类指导,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多带领学生分析原理,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又能融会贯通的帮助学生学习教法,培养广大学生成为民乐的爱好者和一专多能的合格师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