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两组患者均以1个月作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6.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效果好,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西医或结合中医治疗都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能促进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中医 急性黄疸型病病毒性肝炎 临床观察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消化道传染病。在临床上多表现出食欲减退与上腹部不适等症,在肝区出现压痛与叩击痛,有些患者还会伴随畏寒和发热症状,尿色深,皮肤有黄疸症状[1]。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作为研究对象,所选30例研究对象,均符合我国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入选标准,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均大于17.1μmol/L,患者体内谷丙转氨酶均有明显升高。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13~50岁,平均年龄(28.3±4.2)岁;有5例甲型肝炎,10例乙型肝炎;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14~49岁,平均年龄(29.0±4.0)岁;有6例甲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程度等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以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为患者进行保肝治疗,指导患者注意保持清淡的饮食,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注意适当休息。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方包括生桅子、黄柏、茯苓、滑石等各15g,大黄5g,甘草、车前子各10g,茵陈30g。若患者有食少纳呆或大便溏稀症状要增加白术与薏苡仁;若患者有肝郁气滞症状要增加延胡索与郁金;若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要增加姜半夏与竹茹;若患者有发热寒热症状要增加黄芩。以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2]。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肝脾大小已经恢复正常,患者肝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在肝区未有明显的疼痛;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而且患者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变,肝功能未见改善甚至病情加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6.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629.1±19.5)μmol/L,对照组总胆红素(636.7±20.1)μmol/L;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35.2±10.5)U/L,对照组谷丙转氨酶(31.5±10.3)U/L,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效果好,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中医学中属于“黄疸”的范畴,属阳黄,多为实证。中医认为此病是外感湿热疫毒,因饮酒过度或七情内伤造成的焦湿蕴积,使患者肝胆疏泄,胆汁无法从常道循环,向肌肤外溢,下注膀胱。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可见,黄疸因湿、热、毒等原因致病,所以,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也要从清热解毒和利湿退黄等治疗方法为主[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6.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效果好,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可见,中医组方中的药物可以缓解黄疸着状,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改善肝循环,利于患者肝细胞的再生。组方中的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黄疸主要的药物,茵陈也有着极佳抗病毒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胆汁酶的分泌,促进胆汁酸内胆酸与胆药素排泄;组方中的桅子具有清热利尿和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以保护肝脏,促进胆汁分泌与胆红素的代谢;组方中的黄芩具有利胆和解毒、保护肝脏的作用,能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提高肝实质的血供,抑制肝细胞的炎性外渗,利于肝细胞修复和再,减少血清胆红素和血清转氨酶;甘草具有解毒和调和诸药功能。组方中药物配伍共同作用下,实现清热解毒和利湿祛黄、疏肝利胆的效果。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理想,安全性高[5]。
总之,应用西医或结合中医治疗都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能促进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有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2):169.
[2]周虹.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44-745.
[3]晋相林.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舒肝宁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7):875-876.
[4]贾满仓.清肝祛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307-308.
[5]黎彦君,王艳红,苏芮,等.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2,5(5):375-377.
【关键词】 中医 急性黄疸型病病毒性肝炎 临床观察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消化道传染病。在临床上多表现出食欲减退与上腹部不适等症,在肝区出现压痛与叩击痛,有些患者还会伴随畏寒和发热症状,尿色深,皮肤有黄疸症状[1]。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作为研究对象,所选30例研究对象,均符合我国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入选标准,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均大于17.1μmol/L,患者体内谷丙转氨酶均有明显升高。根据不同治疗方法把3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性8例,女性7例;患者年龄13~50岁,平均年龄(28.3±4.2)岁;有5例甲型肝炎,10例乙型肝炎;观察组男性9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14~49岁,平均年龄(29.0±4.0)岁;有6例甲型肝炎,9例乙型肝炎。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程度等临床资料进行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以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为患者进行保肝治疗,指导患者注意保持清淡的饮食,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注意适当休息。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中药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方包括生桅子、黄柏、茯苓、滑石等各15g,大黄5g,甘草、车前子各10g,茵陈30g。若患者有食少纳呆或大便溏稀症状要增加白术与薏苡仁;若患者有肝郁气滞症状要增加延胡索与郁金;若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要增加姜半夏与竹茹;若患者有发热寒热症状要增加黄芩。以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2]。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且肝脾大小已经恢复正常,患者肝功能也完全恢复正常,在肝区未有明显的疼痛;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而且患者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变,肝功能未见改善甚至病情加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检验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6.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629.1±19.5)μmol/L,对照组总胆红素(636.7±20.1)μmol/L;治疗后观察组谷丙转氨酶(35.2±10.5)U/L,对照组谷丙转氨酶(31.5±10.3)U/L,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效果好,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中医学中属于“黄疸”的范畴,属阳黄,多为实证。中医认为此病是外感湿热疫毒,因饮酒过度或七情内伤造成的焦湿蕴积,使患者肝胆疏泄,胆汁无法从常道循环,向肌肤外溢,下注膀胱。在《金匮要略》中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可见,黄疸因湿、热、毒等原因致病,所以,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也要从清热解毒和利湿退黄等治疗方法为主[4]。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6.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比对照组效果好,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可见,中医组方中的药物可以缓解黄疸着状,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改善肝循环,利于患者肝细胞的再生。组方中的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黄疸主要的药物,茵陈也有着极佳抗病毒效果,可以促进患者胆汁酶的分泌,促进胆汁酸内胆酸与胆药素排泄;组方中的桅子具有清热利尿和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以保护肝脏,促进胆汁分泌与胆红素的代谢;组方中的黄芩具有利胆和解毒、保护肝脏的作用,能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提高肝实质的血供,抑制肝细胞的炎性外渗,利于肝细胞修复和再,减少血清胆红素和血清转氨酶;甘草具有解毒和调和诸药功能。组方中药物配伍共同作用下,实现清热解毒和利湿祛黄、疏肝利胆的效果。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理想,安全性高[5]。
总之,应用西医或结合中医治疗都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能促进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有容.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2):169.
[2]周虹.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5):744-745.
[3]晋相林.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舒肝宁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7):875-876.
[4]贾满仓.清肝祛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2):307-308.
[5]黎彦君,王艳红,苏芮,等.中医分期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2,5(5):37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