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临床护理资料给予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后,有104例(99.05%)患者康复且无并发症产生,其中腹膜后血肿出现1例。
结论:给予充分全面的护理,对减少或预防术后并发症和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术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0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在临床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也慢慢的普及和完善,并且冠状动脉介入术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最有效且重要的治疗和诊断方法[1]。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术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临床上并发症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如果不及时得到处理,会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正因如此,要对临床护理提出更为全面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期间的生活质量,取得心脏介入手术满意的效果,现就本院收治的105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的105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其中男44例,女61例,年龄在49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60±4.3岁。病程3.5个月到16年,平均病程为5.1±2.3年,其中有3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43例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28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22例永久性起博器安置术,6例临时性起博器安置术。
1.2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对于心理不同特点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疏导方法,主动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以便对患者做到更多的了解,包括自身心理、情绪方面和病情方面等。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及可能在术中和术后发生的情况,手术的成功与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疑心重、耐受性差是老年患者最大的特点,手术的成功与失败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所以,对患者应该更加细心的帮助和安慰,在重点介绍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要耐心聆听患者和家属的疑问,尽量详细的解释,排除他们的思想顾虑,积极改变患者的心态,减轻心理负担,同时讲解以往的成功案例,使患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以最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治疗。
(2)治疗前准备:在患者治疗前应做全面检查,包括药物敏感实验、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手术前患者尽量排出尿液,少喝水,在手术后把饮水的重要性告诉患者,多喝水,有利于排出造影剂,鼓励患者有尿意时排尿[2]。
(3)治疗前做好饮食指导:使患者维持一定体力,保持机体代谢,可给予患者少量的流食或半流质食物,这对并发症的减少和防御有很大的利处。对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应该在手术前训练平卧位时作猛烈咳嗽动作,这利于对手术中需求的配合,促使从冠状动脉迅速排出造影术。同时手术前让患者在床上练习排便排尿,保证晚上睡觉必要时给患者口服镇静剂。
(4)治疗前做好碘过敏试验:根据不同的介入性手术,全部物品为操作者准备齐全,留以备用。
(5)手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不良的后果和意外的出现,做好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变保障措施,把急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放在相应不变的位置上,建立良好且顺畅的静脉通道,保证抢救时有效且迅速,做到万无一失。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要在旁协助医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脸色的转变情况,随时问询患者是否有身体不适情况出现,如若出现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对情绪紧张的患者给予安慰,与患者通过沟通交流的形式分散紧张的情绪,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增强他们信心,从而减少了因情绪紧张而造成的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和加快等不良的反应的发生,促使患者能顺利的进行手术治疗。
(6)治疗后护理:①治疗后对全身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后常规的心电监护是24到72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血压、心率和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如果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和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等情况时,可能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紧急闭塞和血管痉挛等原因出现,应该马上向医生汇报。如果血压低于90/60mmHg或者同时出现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判断是否由迷走神经反射或其他原因所导致,同时马上通知医生,并按医嘱采取应对方法[3]。必须仔细对照其基础脉压及血压,对高龄、高血压、极低心功能患者的整体情况做出综合分析,准确且及时的判断早期低血压。②穿刺点的观察和护理。患者卧床24小时便可,因为长时间的卧床或睡眠会导致患者不由自主的活动,如若必要时将下肢用绷带固定于床尾,避免造成托管、折管、出血等情况出现。在拔出鞘管之后,敷料加压包扎穿刺处,术测肢体直腿平卧需要12小时,股动脉被砂袋压迫需要6到8小时,如果有穿刺处敷料渗血者,需要适当加长砂袋压迫股动脉时间[4]。对于上肢穿刺者,要观察右面胸部及上肢是否有渗血情况出现;对于下肢穿刺者,要观察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是否正常,如若出现皮肤温度有较大变化,或足背动脉搏消失或减弱,造成下肢供血不足而引起坏死,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及时地报告医生处理。
(7)康复指导:治疗后,早期饮食指导患者以半流质和流质为主,多餐少食,为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用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开朗的情绪,并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手术治疗后需戒烟戒酒,如果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状应该进行康复锻炼。由于接受和适应能力较差是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共有的特点,所以手术后多为患者更加细心的帮助和安慰,包括耐心的讲述有关的注意事项和医学知识等,同时对患者出院后家人的鼓励和自我护理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指导。
(8)体位及活动:手术24小时之后,起搏器的同侧肢体制动,保持左侧卧位或者平卧位,禁止右侧卧位,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讲明制动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同时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进行生活上护理,防止起搏器电极移位,导致其适量,24h-48h之后去半卧位,72h后可允许患者室内轻度活动。于此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或者肩关节适当活动,幅度不宜过大。
1.3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临床护理资料给予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经过临床护理后,有104例(99.05%)患者康复且无并发症产生,其中腹膜后血肿出现1例。
结论:给予充分全面的护理,对减少或预防术后并发症和顺利完成冠状动脉介入术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09-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在临床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也慢慢的普及和完善,并且冠状动脉介入术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最有效且重要的治疗和诊断方法[1]。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术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临床上并发症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如果不及时得到处理,会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正因如此,要对临床护理提出更为全面的要求。为了能够提高患者手术期间的生活质量,取得心脏介入手术满意的效果,现就本院收治的105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的105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其中男44例,女61例,年龄在49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60±4.3岁。病程3.5个月到16年,平均病程为5.1±2.3年,其中有3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43例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28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22例永久性起博器安置术,6例临时性起博器安置术。
1.2护理方法。
(1)心理护理:对于心理不同特点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疏导方法,主动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沟通,以便对患者做到更多的了解,包括自身心理、情绪方面和病情方面等。并向患者介绍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及可能在术中和术后发生的情况,手术的成功与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疑心重、耐受性差是老年患者最大的特点,手术的成功与失败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所以,对患者应该更加细心的帮助和安慰,在重点介绍手术的安全性同时,也要耐心聆听患者和家属的疑问,尽量详细的解释,排除他们的思想顾虑,积极改变患者的心态,减轻心理负担,同时讲解以往的成功案例,使患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以最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手术治疗。
(2)治疗前准备:在患者治疗前应做全面检查,包括药物敏感实验、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等。手术前患者尽量排出尿液,少喝水,在手术后把饮水的重要性告诉患者,多喝水,有利于排出造影剂,鼓励患者有尿意时排尿[2]。
(3)治疗前做好饮食指导:使患者维持一定体力,保持机体代谢,可给予患者少量的流食或半流质食物,这对并发症的减少和防御有很大的利处。对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应该在手术前训练平卧位时作猛烈咳嗽动作,这利于对手术中需求的配合,促使从冠状动脉迅速排出造影术。同时手术前让患者在床上练习排便排尿,保证晚上睡觉必要时给患者口服镇静剂。
(4)治疗前做好碘过敏试验:根据不同的介入性手术,全部物品为操作者准备齐全,留以备用。
(5)手术中护理: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发生不良的后果和意外的出现,做好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变保障措施,把急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放在相应不变的位置上,建立良好且顺畅的静脉通道,保证抢救时有效且迅速,做到万无一失。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要在旁协助医生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脸色的转变情况,随时问询患者是否有身体不适情况出现,如若出现问题给予及时处理。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对情绪紧张的患者给予安慰,与患者通过沟通交流的形式分散紧张的情绪,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增强他们信心,从而减少了因情绪紧张而造成的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和加快等不良的反应的发生,促使患者能顺利的进行手术治疗。
(6)治疗后护理:①治疗后对全身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的观察。手术后常规的心电监护是24到72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心律、血压、心率和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患者如果突然出现胸痛、胸闷和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等情况时,可能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紧急闭塞和血管痉挛等原因出现,应该马上向医生汇报。如果血压低于90/60mmHg或者同时出现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判断是否由迷走神经反射或其他原因所导致,同时马上通知医生,并按医嘱采取应对方法[3]。必须仔细对照其基础脉压及血压,对高龄、高血压、极低心功能患者的整体情况做出综合分析,准确且及时的判断早期低血压。②穿刺点的观察和护理。患者卧床24小时便可,因为长时间的卧床或睡眠会导致患者不由自主的活动,如若必要时将下肢用绷带固定于床尾,避免造成托管、折管、出血等情况出现。在拔出鞘管之后,敷料加压包扎穿刺处,术测肢体直腿平卧需要12小时,股动脉被砂袋压迫需要6到8小时,如果有穿刺处敷料渗血者,需要适当加长砂袋压迫股动脉时间[4]。对于上肢穿刺者,要观察右面胸部及上肢是否有渗血情况出现;对于下肢穿刺者,要观察皮肤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是否正常,如若出现皮肤温度有较大变化,或足背动脉搏消失或减弱,造成下肢供血不足而引起坏死,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应及时地报告医生处理。
(7)康复指导:治疗后,早期饮食指导患者以半流质和流质为主,多餐少食,为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用蔬菜和水果。保持良好开朗的情绪,并控制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血脂。手术治疗后需戒烟戒酒,如果没有严重的并发症状应该进行康复锻炼。由于接受和适应能力较差是老年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共有的特点,所以手术后多为患者更加细心的帮助和安慰,包括耐心的讲述有关的注意事项和医学知识等,同时对患者出院后家人的鼓励和自我护理进行有计划的健康指导。
(8)体位及活动:手术24小时之后,起搏器的同侧肢体制动,保持左侧卧位或者平卧位,禁止右侧卧位,护理人员需向患者讲明制动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同时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进行生活上护理,防止起搏器电极移位,导致其适量,24h-48h之后去半卧位,72h后可允许患者室内轻度活动。于此同时指导患者进行上肢或者肩关节适当活动,幅度不宜过大。
1.3观察指标。观察护理前后患者的满意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