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盛行酒文化的国度,无论是大型宴会还是二三好友小酌,好像都离不开杯中物的引导与熏陶,情绪总是在酒香中才能慢慢酝酿,故而酒文化自古源远流长。
曹操“对酒当歌”,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苏轼“酒酣胸胆尚开张”,连女词人李清照也“东篱把酒黄昏后”……最负盛名的自然是诗仙李白,此公一生嗜酒如命,让盛唐诗坛最高绝的一抹气韵淋漓着浓浓的酒香,所谓海量想来也不过如是。
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豪饮,有的人能“斗酒百杯”,有的人却闻香而醉。打虎英雄武松豪饮18海碗之后尚可力搏猛虎,而宋江这小文书就不行,三杯黄汤下肚,就在浔阳楼大题反诗,典型的没事耍酒疯。
有人可能联系武侠小说的桥段,认为武松武功精深,可以用内功把酒逼出,而宋江这厮本事低微,自然上不得台面。但《水浒传》中武二郎并不是与人拼酒,所以犯不上动用功夫,想来确实海量惊人。那么“海量”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们都知道:酒精在肝脏内被分解,所以摄入酒精过量势必加重肝脏的负担,而实际上担负着分解酒精重任是一种酶,通常称之为乙醇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起的作用是把乙醇转化为乙醛——有些人也许要大吃一惊,乙醛不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吗?不错,正是乙醛在身体内过多蓄积才造成了“酒醉”状态。好在还有乙醛脱氢酶继续对蓄积的乙醛施加作用,把乙醛转化成了醋酸,最终醋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而多余的能量自然转化成脂肪,在我们体内储存起来——脂肪肝、“啤酒肚”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人的酒量实际上就取决于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基因,如果乙醛脱氢酶够用,自然可以推杯换盏千杯不醉;反之,若乙醛脱氢酶本身缺乏,则只能对各种酒类敬而远之,若强行尝试,可就免不了贻笑大方了。
浅度醉酒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待到蓄积的乙醛被分解完毕后,自然就可以解除醉酒状态。一些经常出席应酬场合觥筹交错的人们总幻想可以有解酒的特效药物,能让自己笑傲酒场,这将是一场无望的寻觅,尽管一些人还能言之凿凿地从各种理论角度举出例证。
《水浒传》中用人的心脏来制作醒酒汤自然是无稽之谈,有人却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食醋中的醋酸能和酒类中的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所以可以减少血液中的乙醇蓄积量来解除醉酒状态。但是酯化反应作为一个进程缓慢的有机反应,需要比较苛刻的反应条件(硫酸等作为催化剂、合适的反应温度等等),所以喝下食醋来将酒精转化为酯类的效应实在微乎其微。
有人认为食用某些水果可以解酒,但实际上其作用与食醋类似。
还有人提出了大量饮水达到“稀释”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做法,这种方法听起来很美妙,事实上也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所有进入循环系统的液体都要经过身体各个器官的分解利用,无论酒精如何流动,最后总要汇聚到肝脏中交由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来處理,所以大量的水进入消化系统后只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最终肾脏作为人体的“总过滤器”把水排出体外,所以如果没有别的因素的话,多喝点水来促进体液环境新陈代谢没有什么坏处,但想通过喝水来解酒恐怕就没什么效果了。
最后是各种媒体上自吹自擂的各种解酒药、护肝产品等,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家:服用他们的那些价值不菲的产品,就可以超水平发挥,纵横酒场而不倒,或者即使醉了,也有坚强的保护膜在“保护您的肝脏”。类似作用真的存在吗?至少在医学意义上,解除酒醉状态的药物是不存在的。所谓解酒药,只不过是通过宣传给你这样的心理暗示——服用了它我的酒量就会大增,当饮酒者怀着这样的心情去与别人推杯换盏的时候,无形中先给自己吃下一颗定心丸,或者,即使醉了也仍然会认为自己没事。如此一来,酒场“战斗力”有所提高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所以解酒药至多可以缓解醉酒后的头疼、恶心等症状,对于进入体内的酒精恐怕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它们最终还得靠你自己的肝脏来解决。
看来,最好的防止醉酒的办法,只能是不贪杯了。
编辑/梁宇清
曹操“对酒当歌”,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苏轼“酒酣胸胆尚开张”,连女词人李清照也“东篱把酒黄昏后”……最负盛名的自然是诗仙李白,此公一生嗜酒如命,让盛唐诗坛最高绝的一抹气韵淋漓着浓浓的酒香,所谓海量想来也不过如是。
然而,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善于豪饮,有的人能“斗酒百杯”,有的人却闻香而醉。打虎英雄武松豪饮18海碗之后尚可力搏猛虎,而宋江这小文书就不行,三杯黄汤下肚,就在浔阳楼大题反诗,典型的没事耍酒疯。
有人可能联系武侠小说的桥段,认为武松武功精深,可以用内功把酒逼出,而宋江这厮本事低微,自然上不得台面。但《水浒传》中武二郎并不是与人拼酒,所以犯不上动用功夫,想来确实海量惊人。那么“海量”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我们都知道:酒精在肝脏内被分解,所以摄入酒精过量势必加重肝脏的负担,而实际上担负着分解酒精重任是一种酶,通常称之为乙醇脱氢酶。乙醇脱氢酶起的作用是把乙醇转化为乙醛——有些人也许要大吃一惊,乙醛不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吗?不错,正是乙醛在身体内过多蓄积才造成了“酒醉”状态。好在还有乙醛脱氢酶继续对蓄积的乙醛施加作用,把乙醛转化成了醋酸,最终醋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而多余的能量自然转化成脂肪,在我们体内储存起来——脂肪肝、“啤酒肚”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人的酒量实际上就取决于人体内的乙醛脱氢酶基因,如果乙醛脱氢酶够用,自然可以推杯换盏千杯不醉;反之,若乙醛脱氢酶本身缺乏,则只能对各种酒类敬而远之,若强行尝试,可就免不了贻笑大方了。
浅度醉酒是一个暂时的过程,待到蓄积的乙醛被分解完毕后,自然就可以解除醉酒状态。一些经常出席应酬场合觥筹交错的人们总幻想可以有解酒的特效药物,能让自己笑傲酒场,这将是一场无望的寻觅,尽管一些人还能言之凿凿地从各种理论角度举出例证。
《水浒传》中用人的心脏来制作醒酒汤自然是无稽之谈,有人却从化学反应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食醋中的醋酸能和酒类中的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所以可以减少血液中的乙醇蓄积量来解除醉酒状态。但是酯化反应作为一个进程缓慢的有机反应,需要比较苛刻的反应条件(硫酸等作为催化剂、合适的反应温度等等),所以喝下食醋来将酒精转化为酯类的效应实在微乎其微。
有人认为食用某些水果可以解酒,但实际上其作用与食醋类似。
还有人提出了大量饮水达到“稀释”血液中酒精含量的做法,这种方法听起来很美妙,事实上也几乎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所有进入循环系统的液体都要经过身体各个器官的分解利用,无论酒精如何流动,最后总要汇聚到肝脏中交由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来處理,所以大量的水进入消化系统后只会增加肾脏的负担——最终肾脏作为人体的“总过滤器”把水排出体外,所以如果没有别的因素的话,多喝点水来促进体液环境新陈代谢没有什么坏处,但想通过喝水来解酒恐怕就没什么效果了。
最后是各种媒体上自吹自擂的各种解酒药、护肝产品等,他们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家:服用他们的那些价值不菲的产品,就可以超水平发挥,纵横酒场而不倒,或者即使醉了,也有坚强的保护膜在“保护您的肝脏”。类似作用真的存在吗?至少在医学意义上,解除酒醉状态的药物是不存在的。所谓解酒药,只不过是通过宣传给你这样的心理暗示——服用了它我的酒量就会大增,当饮酒者怀着这样的心情去与别人推杯换盏的时候,无形中先给自己吃下一颗定心丸,或者,即使醉了也仍然会认为自己没事。如此一来,酒场“战斗力”有所提高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所以解酒药至多可以缓解醉酒后的头疼、恶心等症状,对于进入体内的酒精恐怕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它们最终还得靠你自己的肝脏来解决。
看来,最好的防止醉酒的办法,只能是不贪杯了。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