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提出
笔者参与一次市级优质课评比,精彩的课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同时在一次优质课中聆听到风格截然不同的两节“重叠问题”,欣赏之余也多了一份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创作成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让我们重温课堂,在课堂中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二、案例重现
市少泳校林老师版的“重叠问题”(以下简称“林版”)
先出示集合圈:
师:铅笔、橡皮擦是重复的,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两个圈改进一下,让人一眼看出是哪些是重复的,又能看出甲袋有4种,乙袋有3种。打开秘密信封把想法画在纸上。
几分钟后,教师逐一展示了以下的学生作品:
生1:
生2:
生3:
某县二小蔡老师版的“重叠问题”(以下简称“蔡版”)
如下:先出示参加两项比赛的名单:
书法比赛的有:思宁、杨明、丁刚、张伟、高彤。
绘画比赛的有:周晓、王阳、杨明、李杰、舒雨、高彤。
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吗?
生:不能。
师:什么方式既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2个人。
反馈学生作品:
生1:
书法:思宁、杨明、丁刚、张伟、高彤
绘画:周晓、王阳、杨明、李杰、舒雨、高彤
生2:
书法:
绘画:
生3:
书法 绘画
生4:
书法 绘画
三、案例分析
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努力让学生将自己的已有知识展现出来,让他们运用认知结构来学习新知,并对新知产生构想,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对比两节课学生所创造出来的成果,我不由得想到“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
国画中有一种构图方法叫“留白”,它可以起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留白需要欣赏者以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和想象丰富作品的内涵,使艺术在传达的过程中,除了能够表达作者的意图,还融合了欣赏者的想象和创造,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同样,数学课堂也需要留白。
1.留白——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家克莱因曾极力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从本质上说,这种“领悟”离不开积极意义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而教学中的探究“留白”,正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课堂学习环境。纵观两堂课,“林版”从选择素材开始,突出集合的数学原型——铅笔袋,求两个铅笔袋一共有几种文具,也就是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极力帮助学生建立集合圈的初步印象。因此,学生在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中,只能将集合圈的范畴稍作改变,所呈现的成果也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从教师的课件演示中也能得以验证)。而“蔡版”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集合“暗示”,让问题与已有的知识产生矛盾冲突。两份长长的名单怎样让人一眼就看出来?带着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短短几分钟,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尝试时间、讨论时间,给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留出更多的空间。就在这几分钟里,学生用文字、图示等方法,探索出了自认为最合理的表示方法。可以这么说,同样的美玉,在交给学生加工时,“林版”是块半成品,“蔡版”是块石坯。
2.留白——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在“林版”教学中,教师过多考虑了学生会遭遇的困难,用教师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太多的集合暗示与铺垫忽视了学生面临问题时最初的思维形式——原创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断层。学生的成果距离正确答案仅一步之遥,虽是经历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但不是学生自己的成功,而是教师理想模式下的成功。相比较而言,笔者则更欣赏“蔡版”最大限度的激活、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也随之被激活,在涂鸦、画图、思索中,在“窥测方向”的过程中,找到了多种解决方法,预设之外的生成接踵而至。如果教师能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并提供有益的帮助,必将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丰富课堂教学。
3.留白——预约“补白”的精彩
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只有学生充分地展示探究成果,进行思想交流,才会在思维碰撞中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才使得先前的留白有价值。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交流的机会,但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补白方式,或让持不同观点的代表阐述,或分组讨论、交流,或学生操作演示。此举在“林版”的教学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别人的作品作出了合理的补充和评价,加深了对韦恩图的认识。当把学习的舞台真正让给学生,学生的思考是理性的思考,学生的辩论是个性思维的充分展示。在“蔡版”的教学中,或许是教师对课堂调控的欠缺,错过了许多预约之外的精彩,甚是可惜。特级教师朱乐平曾说过:“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唯此,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笔者参与一次市级优质课评比,精彩的课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同时在一次优质课中聆听到风格截然不同的两节“重叠问题”,欣赏之余也多了一份比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创作成果”却大相径庭,原因何在?让我们重温课堂,在课堂中或许能找到最好的答案。
二、案例重现
市少泳校林老师版的“重叠问题”(以下简称“林版”)
先出示集合圈:
师:铅笔、橡皮擦是重复的,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两个圈改进一下,让人一眼看出是哪些是重复的,又能看出甲袋有4种,乙袋有3种。打开秘密信封把想法画在纸上。
几分钟后,教师逐一展示了以下的学生作品:
生1:
生2:
生3:
某县二小蔡老师版的“重叠问题”(以下简称“蔡版”)
如下:先出示参加两项比赛的名单:
书法比赛的有:思宁、杨明、丁刚、张伟、高彤。
绘画比赛的有:周晓、王阳、杨明、李杰、舒雨、高彤。
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吗?
生:不能。
师:什么方式既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2个人。
反馈学生作品:
生1:
书法:思宁、杨明、丁刚、张伟、高彤
绘画:周晓、王阳、杨明、李杰、舒雨、高彤
生2:
书法:
绘画:
生3:
书法 绘画
生4:
书法 绘画
三、案例分析
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努力让学生将自己的已有知识展现出来,让他们运用认知结构来学习新知,并对新知产生构想,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对比两节课学生所创造出来的成果,我不由得想到“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
国画中有一种构图方法叫“留白”,它可以起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留白需要欣赏者以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和想象丰富作品的内涵,使艺术在传达的过程中,除了能够表达作者的意图,还融合了欣赏者的想象和创造,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同样,数学课堂也需要留白。
1.留白——留出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家克莱因曾极力提倡:“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他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方法的掌握,而是一个从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从本质上说,这种“领悟”离不开积极意义的探究空间和时间。而教学中的探究“留白”,正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课堂学习环境。纵观两堂课,“林版”从选择素材开始,突出集合的数学原型——铅笔袋,求两个铅笔袋一共有几种文具,也就是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极力帮助学生建立集合圈的初步印象。因此,学生在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中,只能将集合圈的范畴稍作改变,所呈现的成果也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从教师的课件演示中也能得以验证)。而“蔡版”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集合“暗示”,让问题与已有的知识产生矛盾冲突。两份长长的名单怎样让人一眼就看出来?带着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短短几分钟,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尝试时间、讨论时间,给学生的想象和创造留出更多的空间。就在这几分钟里,学生用文字、图示等方法,探索出了自认为最合理的表示方法。可以这么说,同样的美玉,在交给学生加工时,“林版”是块半成品,“蔡版”是块石坯。
2.留白——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科。在“林版”教学中,教师过多考虑了学生会遭遇的困难,用教师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太多的集合暗示与铺垫忽视了学生面临问题时最初的思维形式——原创思维,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断层。学生的成果距离正确答案仅一步之遥,虽是经历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但不是学生自己的成功,而是教师理想模式下的成功。相比较而言,笔者则更欣赏“蔡版”最大限度的激活、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探究欲望也随之被激活,在涂鸦、画图、思索中,在“窥测方向”的过程中,找到了多种解决方法,预设之外的生成接踵而至。如果教师能在适当的时机介入,并提供有益的帮助,必将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丰富课堂教学。
3.留白——预约“补白”的精彩
对于任何一个知识点,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思想。只有学生充分地展示探究成果,进行思想交流,才会在思维碰撞中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才使得先前的留白有价值。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交流的机会,但我们可以灵活地选择补白方式,或让持不同观点的代表阐述,或分组讨论、交流,或学生操作演示。此举在“林版”的教学中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别人的作品作出了合理的补充和评价,加深了对韦恩图的认识。当把学习的舞台真正让给学生,学生的思考是理性的思考,学生的辩论是个性思维的充分展示。在“蔡版”的教学中,或许是教师对课堂调控的欠缺,错过了许多预约之外的精彩,甚是可惜。特级教师朱乐平曾说过:“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唯此,课堂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