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影《拉贝日记》中有她的影子;在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中有对她的描写;在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中,有她正义的呐喊;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风月女子们危难时刻挺身救士兵的感人故事,真正幕后导演是她;她用滴血的笔记录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期间,她把金陵女子大学改成难民收容所,挽救了上万名中国人的性命。她的中国名字叫华群,美国名字叫明妮·魏特琳。
南京沦陷前,她拒绝撤离,将金陵女子大学改为难民收容所
1937年11月,战火逼近南京,城里难民的数量陡然激增,来自美、德两国驻宁的各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建议创立国际安全区。同年12月初,一份《告南京市民书》标志着南京国际安全区已经开始运行。难民们如潮水般涌入国际安全区。12月8日晚上,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金陵女子大学,迎来了第一批女难民。
将金陵女子大学改成难民收容所的,便是明妮·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1912年大学毕业后,她受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派遣,来到中国传教,出任合肥三青女中校长。1919年,魏特琳来到南京,被聘为金陵女子大学教务主任,开始了她与金陵女大长达20多年的不解之缘。
1937年,魏特琳原计划于秋天回美国休假1年。但这年7月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她改变了计划。8月,日本的飞机开始轰炸南京。魏特琳在金陵女大组织了一系列的备战工作:挖防空壕、清理地下室、组织灭火队。8月16日,美国大使馆下令所有美国妇女和儿童撤离南京,魏特琳以工作需要为由拒绝撤离。
此后,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个多月后,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侨及使馆女性雇员,但魏特琳再一次拒绝了。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这是她第四次郑重拒绝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命令。
1937年8月15日,日軍海军航空兵开始对南京进行轰炸,南京城硝烟弥漫。12月13日,日军从南京坍塌的城墙缺口蜂拥而入,开始持续6周的大屠杀,惊恐万分的妇女和儿童蜂拥来到金陵女大的难民收容所。
以美侨身份勇敢与日军抗争,千方百计保护中国难民
从1937年12月13日至17日,金陵女大接纳了8000多名难民,学校所有的大厅和走廊都住满了人。魏特琳既要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又要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她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铺在校园里的草坪上,以此赶退前来侵犯的日本兵。
魏特琳在写给金陵女大校方的报告中说:“我们怎么也忘不了在校门口目送妻子、女儿进入收容所的那些丈夫和父亲的面容。”
在这段日子里,魏特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如今,这些文字成了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魏特琳在1937年12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我一直站在校门口,看着难民们源源不断地拥进校园,许多妇女神情惊恐。昨夜是恐怖之夜,许多年轻妇女被日本兵从家中抓走。”
原计划将有2700多名难民到金陵女大避难,但由于日军疯狂的暴行,惊恐万状的妇女像潮水般涌人金陵女大,仅仅几天就达到1.3万多人。校内凡是可栖身的地方都挤满了人,这么多人要吃饭、喝水、避寒……连大小便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魏特琳和她的助手程瑞芳女士,以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留校员工,日夜操劳,个个精疲力竭。
魏特琳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巡逻队不分昼夜地巡护校园。尽管金陵女大门口挂着美国国旗,但凶暴的日军还是常常强行入内。在这紧急时刻,魏特琳总是挺身出现,以强硬的态度与日军交涉。
由于魏特琳的中立国美侨的身份,日本兵往往能有所收敛,但有时日军兽性发作并不理会。于是阻止不成的魏特琳就与强盗搏斗,有时日本兵打她好几记耳光,有时日本兵甚至对她挥舞着带血的刺刀,但魏特琳从未妥协。
保护难民的同时,魏特琳还千方百计地帮助难民寻找失踪的亲人,鼓励妇女们勇敢地去指认被日军抓去、有生命危险的男子为亲人。她数次去日本大使馆抗议日军的暴行,迫使日本大使馆答应派警卫守卫金陵女大校园,并得到日本大使馆不许日本兵进入校园的手令。
在难民营里,魏特琳还常常鼓励难民们不要气馁,中国没有亡,要坚强起来。
在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魏特琳是南京妇女眼中的守护神。为了鼓励难民自强自立,魏特琳在难民营里开设女子中学,为女青年讲授文化知识,开办职业培训班,讲授谋生技能的课程。许多妇女学会了织毛巾、织袜子的技术,离开难民营后,她们走上了自立的道路。
1938年年底,南京成立了汉奸政权,日军下令关闭所有的难民营。然而,当难民们被迫返家后,却仍不断惨遭日军抢掠、强奸。许多妇女又仓皇逃回业已关闭的金陵女大,魏特琳等人又担负起800多名妇女的食宿和保护工作。
她留下60万字日记成为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证,如今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矗立着她的雕像
无休止的超负荷辛劳与长期精神压力,严重地伤害了魏特琳的身体,她不幸患上了精神抑郁症。在友人的极力劝说下,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回国治病。一年后的1941年5月14日,饱受疾病折磨的魏特琳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享年55岁。
此前,魏特琳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多年来我深深爱着金陵女大,并试着尽力帮助她。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愿为中国人民服务。”
从1937年至1941年,魏特琳写下了近60万字的日记。这些日记详细记载了她亲见、亲闻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以及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她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基督徒,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从军事角度而言,占领南京也许会被认为是日军的一个胜利,但从道义方面而言,这是失败,是日本民族的耻辱!”
如今,魏特琳长眠在美国北部一个叫雪柏德(Shepherd)的小镇,她的墓碑上镂刻着“金陵永生”4个汉字。 在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校园里,矗立着她的雕像。她在南京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南京沦陷前,她拒绝撤离,将金陵女子大学改为难民收容所
1937年11月,战火逼近南京,城里难民的数量陡然激增,来自美、德两国驻宁的各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建议创立国际安全区。同年12月初,一份《告南京市民书》标志着南京国际安全区已经开始运行。难民们如潮水般涌入国际安全区。12月8日晚上,专门收容妇女儿童的金陵女子大学,迎来了第一批女难民。
将金陵女子大学改成难民收容所的,便是明妮·魏特琳。
明妮·魏特琳,1886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1912年大学毕业后,她受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派遣,来到中国传教,出任合肥三青女中校长。1919年,魏特琳来到南京,被聘为金陵女子大学教务主任,开始了她与金陵女大长达20多年的不解之缘。
1937年,魏特琳原计划于秋天回美国休假1年。但这年7月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她改变了计划。8月,日本的飞机开始轰炸南京。魏特琳在金陵女大组织了一系列的备战工作:挖防空壕、清理地下室、组织灭火队。8月16日,美国大使馆下令所有美国妇女和儿童撤离南京,魏特琳以工作需要为由拒绝撤离。
此后,形势越来越严峻。一个多月后,美国大使馆最后一次下令撤退所有留在南京的美侨及使馆女性雇员,但魏特琳再一次拒绝了。她在大使馆出示的“无论如何也不离宁”的文件上,签上了自己的姓名。这是她第四次郑重拒绝使馆要她离开南京的命令。
1937年8月15日,日軍海军航空兵开始对南京进行轰炸,南京城硝烟弥漫。12月13日,日军从南京坍塌的城墙缺口蜂拥而入,开始持续6周的大屠杀,惊恐万分的妇女和儿童蜂拥来到金陵女大的难民收容所。
以美侨身份勇敢与日军抗争,千方百计保护中国难民
从1937年12月13日至17日,金陵女大接纳了8000多名难民,学校所有的大厅和走廊都住满了人。魏特琳既要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又要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她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铺在校园里的草坪上,以此赶退前来侵犯的日本兵。
魏特琳在写给金陵女大校方的报告中说:“我们怎么也忘不了在校门口目送妻子、女儿进入收容所的那些丈夫和父亲的面容。”
在这段日子里,魏特琳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如今,这些文字成了揭露日军暴行的铁证。
魏特琳在1937年12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我一直站在校门口,看着难民们源源不断地拥进校园,许多妇女神情惊恐。昨夜是恐怖之夜,许多年轻妇女被日本兵从家中抓走。”
原计划将有2700多名难民到金陵女大避难,但由于日军疯狂的暴行,惊恐万状的妇女像潮水般涌人金陵女大,仅仅几天就达到1.3万多人。校内凡是可栖身的地方都挤满了人,这么多人要吃饭、喝水、避寒……连大小便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魏特琳和她的助手程瑞芳女士,以及“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留校员工,日夜操劳,个个精疲力竭。
魏特琳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组织巡逻队不分昼夜地巡护校园。尽管金陵女大门口挂着美国国旗,但凶暴的日军还是常常强行入内。在这紧急时刻,魏特琳总是挺身出现,以强硬的态度与日军交涉。
由于魏特琳的中立国美侨的身份,日本兵往往能有所收敛,但有时日军兽性发作并不理会。于是阻止不成的魏特琳就与强盗搏斗,有时日本兵打她好几记耳光,有时日本兵甚至对她挥舞着带血的刺刀,但魏特琳从未妥协。
保护难民的同时,魏特琳还千方百计地帮助难民寻找失踪的亲人,鼓励妇女们勇敢地去指认被日军抓去、有生命危险的男子为亲人。她数次去日本大使馆抗议日军的暴行,迫使日本大使馆答应派警卫守卫金陵女大校园,并得到日本大使馆不许日本兵进入校园的手令。
在难民营里,魏特琳还常常鼓励难民们不要气馁,中国没有亡,要坚强起来。
在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日子里,魏特琳是南京妇女眼中的守护神。为了鼓励难民自强自立,魏特琳在难民营里开设女子中学,为女青年讲授文化知识,开办职业培训班,讲授谋生技能的课程。许多妇女学会了织毛巾、织袜子的技术,离开难民营后,她们走上了自立的道路。
1938年年底,南京成立了汉奸政权,日军下令关闭所有的难民营。然而,当难民们被迫返家后,却仍不断惨遭日军抢掠、强奸。许多妇女又仓皇逃回业已关闭的金陵女大,魏特琳等人又担负起800多名妇女的食宿和保护工作。
她留下60万字日记成为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证,如今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矗立着她的雕像
无休止的超负荷辛劳与长期精神压力,严重地伤害了魏特琳的身体,她不幸患上了精神抑郁症。在友人的极力劝说下,1940年5月14日,魏特琳回国治病。一年后的1941年5月14日,饱受疾病折磨的魏特琳在家中打开煤气自杀,享年55岁。
此前,魏特琳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多年来我深深爱着金陵女大,并试着尽力帮助她。倘若有第二次生命,我仍愿为中国人民服务。”
从1937年至1941年,魏特琳写下了近60万字的日记。这些日记详细记载了她亲见、亲闻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滔天罪行,以及日军在南京实施殖民统治的情况。她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在南京实施大屠杀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基督徒,魏特琳在日记中写道:“从军事角度而言,占领南京也许会被认为是日军的一个胜利,但从道义方面而言,这是失败,是日本民族的耻辱!”
如今,魏特琳长眠在美国北部一个叫雪柏德(Shepherd)的小镇,她的墓碑上镂刻着“金陵永生”4个汉字。 在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校园里,矗立着她的雕像。她在南京人民心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