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应以素质增长、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初步探索。
【关键词】高中历史 培养 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大多数中学生采用的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初步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学生的成长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就要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有益于发挥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本能和潜力,但要把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就必须要营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氛围。优化创新环境不仅要更新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会欣赏学生。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只有在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创造灵性。
二、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历史涵盖古今中外,历史新课程是按照专题编写的,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理论性强,难度加大;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许多学生感觉没有初中历史有趣,甚至有点枯燥。如果教师上课时不能吸引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对历史也就没有了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形成创新能力。在“必修一”第一专题中讲到分封制与宗法制时,按部就班的解释是枯燥的,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我联系“烽火戏诸侯”的历史细节,让学生了解:诸侯蜂拥而至是分封制对诸侯的要求,是诸侯要尽的义务;而周幽王更大胆地要立褒姒的儿子为继承人,违背了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的外公不干,因此联合犬戎攻破镐京,使西周灭亡。这样,就让原本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有趣又易懂,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如沐春风的新感觉、新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创新的意识。
三、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质疑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高中历史由于学科地位所决定,大部分学生会按部就班地学习。这里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时,可运用以下材料: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说:“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哥伦布,维哥达喜马(即达·迦马)以后,有无数量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焕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为什么他这么看?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次航海活动的目的、背景、影响几个方面思考。学们思考得出:①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新航路开辟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②背景不同:郑和下西洋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型。③影响不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流;新航路开辟不仅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如此多次组织实施,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甚至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挑战某些书本结论,形成创新能力。当然,质疑不是推翻一切,历史教师要加强监控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质疑,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四、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中有许多探究性的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探讨。讨论法教学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讨论法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影响时,教师可以把以下材料展示给学生,要学生进行讨论:“约翰·霍金斯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贩子,2006年霍金斯的后代为祖先的贩奴行为深感羞耻,来到冈比亚,模仿非洲奴隶被捕捉后囚禁的方式在身上绑上铁链,跪在25000名非洲人面前,为祖先谢罪,请求宽恕。”怎样看待霍金斯的后代的行为?如何辩证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对外侵略扩张?学生的思维马上给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中,学生由于个体的知识结构有限,当面临一个问题时,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往往会从不同侧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各说自己的理由,或者反对别人的观点,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有些原则性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五、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外学习包括课外实践活动,也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围绕实践主题,通过看、听、触、闻和想象等多种手段进行学问的探讨,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应多布置主观、开放性题目,让其课余查阅资料,找史实,找论据,并加入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掘,还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例如:撰写历史小剧本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大胆改革评价体系,巩固创新成果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完善评价体系,首先是要更新评价观念,改变以往把单一的考试方式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其次要注重过程评价,把学生的课堂发言和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对课本外资料、知识的搜集和整理的能力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之内,给学生建立一个“历史学习档案”,明确过程评价的项目和分值比重。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把学习档案展示给学生,鼓励后进同学努力。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期末结束时,教师一定要把本学期的学习档案公布出来,让同学感受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以促进创新教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关键词】高中历史 培养 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中,大多数中学生采用的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历史学习方式,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主动性、新颖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初步探索。
一、更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马克思曾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学生的成长与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就要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指有益于发挥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和条件。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本能和潜力,但要把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就必须要营造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氛围。优化创新环境不仅要更新教学设备,更重要的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在历史教学中要改变自己的身份与地位,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全体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会欣赏学生。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只有在一个自由、宽松、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吸引学生的自主参与,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全部创造灵性。
二、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高中历史涵盖古今中外,历史新课程是按照专题编写的,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知识系统不完整,同一阶段不同历史现象的联系不紧密;专题之间的跳跃性大,新知识的学习缺少旧知识的铺垫;理论性强,难度加大;各模块教材之间历史知识的重复……许多学生感觉没有初中历史有趣,甚至有点枯燥。如果教师上课时不能吸引学生,时间一长,学生对历史也就没有了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形成创新能力。在“必修一”第一专题中讲到分封制与宗法制时,按部就班的解释是枯燥的,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我联系“烽火戏诸侯”的历史细节,让学生了解:诸侯蜂拥而至是分封制对诸侯的要求,是诸侯要尽的义务;而周幽王更大胆地要立褒姒的儿子为继承人,违背了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的外公不干,因此联合犬戎攻破镐京,使西周灭亡。这样,就让原本枯燥难懂的内容变得有趣又易懂,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如沐春风的新感觉、新发现,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萌动创新的意识。
三、善于培养质疑意识,形成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质疑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高中历史由于学科地位所决定,大部分学生会按部就班地学习。这里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例如:在讲新航路开辟时,可运用以下材料: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说:“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哥伦布,维哥达喜马(即达·迦马)以后,有无数量达喜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焕然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为什么他这么看?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次航海活动的目的、背景、影响几个方面思考。学们思考得出:①目的不同: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新航路开辟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富。②背景不同:郑和下西洋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下进行的,自然经济带有封闭性;新航路开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商品经济带有开放型。③影响不同: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流;新航路开辟不仅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如此多次组织实施,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也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甚至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挑战某些书本结论,形成创新能力。当然,质疑不是推翻一切,历史教师要加强监控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质疑,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
四、适时运用讨论法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高中历史中有许多探究性的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探讨。讨论法教学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讨论法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影响时,教师可以把以下材料展示给学生,要学生进行讨论:“约翰·霍金斯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贩子,2006年霍金斯的后代为祖先的贩奴行为深感羞耻,来到冈比亚,模仿非洲奴隶被捕捉后囚禁的方式在身上绑上铁链,跪在25000名非洲人面前,为祖先谢罪,请求宽恕。”怎样看待霍金斯的后代的行为?如何辩证评价西方殖民者的对外侵略扩张?学生的思维马上给调动起来,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中,学生由于个体的知识结构有限,当面临一个问题时,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往往会从不同侧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各说自己的理由,或者反对别人的观点,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对于有些原则性的问题,教师应该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五、充分利用课外学习,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历史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历史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外学习包括课外实践活动,也包括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学围绕实践主题,通过看、听、触、闻和想象等多种手段进行学问的探讨,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时,应多布置主观、开放性题目,让其课余查阅资料,找史实,找论据,并加入自己的观点,谈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掘,还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例如:撰写历史小剧本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大胆改革评价体系,巩固创新成果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完善评价体系,首先是要更新评价观念,改变以往把单一的考试方式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其次要注重过程评价,把学生的课堂发言和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对课本外资料、知识的搜集和整理的能力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之内,给学生建立一个“历史学习档案”,明确过程评价的项目和分值比重。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把学习档案展示给学生,鼓励后进同学努力。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期末结束时,教师一定要把本学期的学习档案公布出来,让同学感受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以促进创新教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