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化工基础课程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平台,探讨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化工基础 就业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要求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面向生产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人才为目标[1,2]。虽然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中有所体现,但尚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夯实基础,理论过多,实践动手时间较少。
化工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教学中必须立足企业、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化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拟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探讨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以就业为导向,理论教学为平台完善化工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是化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以及各个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构造和操作[3],只有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为今后的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完善化工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1.教学内容以应用为导向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多以学科知识结构来设置,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未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尤其是产学结合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学生工作后感觉到“在校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而工作中要用的却没有学”。大学教育与中学不同,其所学知识是今后工作的基础和就业的砝码。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化工基础的课程特点,内容设置应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次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的紧密联系,避免枯燥无谓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纽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实践证明这一授课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化工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如何讓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培养学习的兴趣、加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多提问、多探讨、多联系实际,教导学生不要只凭脑子来记,而要多开动脑筋去想,不要只知道是什么?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知识走出教室。例如:对精馏过程的分析,可这样分步提出讨论:(1)是否对于任意两种液体混合物都可以用精馏来分离?(2)加料板的位置如何确定,以及塔板的数目为多少?(3)为什么需要回流,回流的量又如何来确定?(4)塔顶和塔底的产品组成和产量为多少?(5)操作的工艺条件又如何来确定?通过以上五个问题的分析和提出,使学习摆脱定量的公式,从单元操作工程目的着手,以单元操作的物理或化学原理为依据,讨论为达到工程目的所能调动的手段,探讨实现工程目的所需的设备结构和操作性能,以及有关经济性等问题。在过程分析中充分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和逻辑推理,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避免纯粹的理论学习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的教育模式,通过课堂讲授、质疑、讨论、启发等教学方式,诱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工程实际问题研究和探索,有效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问题为纽带,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教、学、用三者有效结合。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型的化工基础实践教学模式
化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了解各种单元操作及其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化工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要求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1.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实验教学是化工基础课程从理论向实践教学的一个过渡,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预习+操作+报告”,这种模式仅停留在验证理论教学中的一些结论、增强典型设备感性认识。对于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上述要求是不够的,为此我校实验教学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采取“验证性实验+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模式,适当开展趣味性和游戏性实验,以理论为依据设计实验,又以实验来验证理论,通过这一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实验数据处理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强化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化工见习成绩评定模式改革
见习是化工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工业生产的感性认识[4]。目前,多数学校都是在化工基础课程开设期间,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参观见习,然后让学生写一份见习报告或实习总结。多年来,我们通过见习报告批改发现抄袭非常严重,事实证明这种见习模式难以到达预期的目标。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工程实用性特点,加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对化工见习的成绩评定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现场观察,让学生对换热器、分离器、管道及阀门、反应器、干燥器等典型设备具有感性认识,了解各生产的工艺流程和设备间的组织顺序,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见习后广泛开展讨论与交流,避免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依据,让学生针对实际设备和单元操作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以生产实践为依据提出问题,再以理论知识加以论证、分析、解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化工生产的全局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化工基础教学应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依据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平台,建立合理、完善的化工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项目资助:淮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09233,200856);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62013)
[参考文献]
[1]黄兆林,周照东.对高校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
[2]拜五四.以就业为导向 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12)
[3]彭昌荣.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4]毛立群李谦,乔聪震,等.化工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化学,2007(2)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安徽 淮北)
[关键词]化工基础 就业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要求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面向生产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为一体的新型人才为目标[1,2]。虽然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目前高校的教育改革中有所体现,但尚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夯实基础,理论过多,实践动手时间较少。
化工基础是一门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课程,因此教学中必须立足企业、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将培养目标与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化工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拟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探讨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新型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以就业为导向,理论教学为平台完善化工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是化工基础课程教学的核心,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计算以及各个单元操作典型设备的构造和操作[3],只有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为今后的生产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完善化工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1.教学内容以应用为导向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计划与内容多以学科知识结构来设置,强调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忽视知识的实用性和先进性,未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尤其是产学结合的模式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导致学生工作后感觉到“在校学的许多知识用不上,而工作中要用的却没有学”。大学教育与中学不同,其所学知识是今后工作的基础和就业的砝码。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化工基础的课程特点,内容设置应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坚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良好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其次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的紧密联系,避免枯燥无谓的理论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教学方法以问题为纽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实践证明这一授课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化工基础课程理论性强,公式多,如何讓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培养学习的兴趣、加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多提问、多探讨、多联系实际,教导学生不要只凭脑子来记,而要多开动脑筋去想,不要只知道是什么?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知识走出教室。例如:对精馏过程的分析,可这样分步提出讨论:(1)是否对于任意两种液体混合物都可以用精馏来分离?(2)加料板的位置如何确定,以及塔板的数目为多少?(3)为什么需要回流,回流的量又如何来确定?(4)塔顶和塔底的产品组成和产量为多少?(5)操作的工艺条件又如何来确定?通过以上五个问题的分析和提出,使学习摆脱定量的公式,从单元操作工程目的着手,以单元操作的物理或化学原理为依据,讨论为达到工程目的所能调动的手段,探讨实现工程目的所需的设备结构和操作性能,以及有关经济性等问题。在过程分析中充分运用分析、综合、归纳和逻辑推理,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避免纯粹的理论学习和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与教的互动过程”的教育模式,通过课堂讲授、质疑、讨论、启发等教学方式,诱导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工程实际问题研究和探索,有效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问题为纽带,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教、学、用三者有效结合。
二、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型的化工基础实践教学模式
化工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了解各种单元操作及其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化工基础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要求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培养。
1.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实验教学是化工基础课程从理论向实践教学的一个过渡,其目的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预习+操作+报告”,这种模式仅停留在验证理论教学中的一些结论、增强典型设备感性认识。对于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上述要求是不够的,为此我校实验教学改变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充实和改革实验教学,采取“验证性实验+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模式,适当开展趣味性和游戏性实验,以理论为依据设计实验,又以实验来验证理论,通过这一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实验思路、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实验数据处理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全面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以强化工程能力为目标的化工见习成绩评定模式改革
见习是化工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工业生产的感性认识[4]。目前,多数学校都是在化工基础课程开设期间,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参观见习,然后让学生写一份见习报告或实习总结。多年来,我们通过见习报告批改发现抄袭非常严重,事实证明这种见习模式难以到达预期的目标。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工程实用性特点,加强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对化工见习的成绩评定模式进行改革。通过现场观察,让学生对换热器、分离器、管道及阀门、反应器、干燥器等典型设备具有感性认识,了解各生产的工艺流程和设备间的组织顺序,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见习后广泛开展讨论与交流,避免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依据,让学生针对实际设备和单元操作与所学知识进行比较,以生产实践为依据提出问题,再以理论知识加以论证、分析、解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化工生产的全局意识,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化工基础教学应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目标,就业为导向,依据理论和实践教学为平台,建立合理、完善的化工基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项目资助:淮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09233,200856);淮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编号:62013)
[参考文献]
[1]黄兆林,周照东.对高校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1)
[2]拜五四.以就业为导向 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J]. 中国高等教育, 2005(12)
[3]彭昌荣.应用化学专业化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4]毛立群李谦,乔聪震,等.化工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化学,2007(2)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安徽 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