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倾听,在陋习中迷失方向
传统的教学观念仍旧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一直以来同学的回答是给老师听的,不是给同学们听的,同学们的回答跟他们无关紧要,想听就听,不想听则不听,或者是急于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听,急切地等待着回答的机会。其次,受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影响。随着科学课的全面展开,很多教师都特别强调动手操作,让孩子们在“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但常常因此忽视了汇报、交流的过程,殊不知汇报、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把汇报、交流作为一种形式,孩子们也把交流、汇报当成走过场,不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汇报。最后,有可能是个别孩子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动手操作上,或是研究材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倾听。
二、优化,在尊重中缔造倾听多维的训练空间
小学科学课程中明确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这里的“倾听”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对声音的接收,而要尽可能地了解其意义,一个“倾”字,包含着“专心”与“主动”的含义,它是一种心(神)、身、眼、耳统整的活动。将“倾聽”置于“表达”和“交流”之前,也足见倾听的重要。下面就结合本人实践谈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1.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倾听兴趣
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如把音乐引入课堂、编排课本剧等,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童心相对。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2.优化学习氛围,重塑倾听关系
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倾听他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要改变学生不会参与、不会沟通、不会倾听的现状,关键还在于教师调整自己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以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为学生提供既表达自己也倾听他人的双向沟通的示范。
3.优化教学内容,吸引倾听注意。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教师只能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特点,那种强迫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做法是徒劳无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必须把科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课堂上,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最大限度地推移学生的“选择性失聪”,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
三、感悟,真正释放教学中倾听艺术的魅力
1.学生倾听的价值所在。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的内容源自问题的产生,问题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同伴回答中富有疑义和争论的问题,善于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提出异议,成了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切实推动科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1.学生倾听的培养反思
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具体要求,使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生自制能力差,良好倾听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良好倾听习惯的形成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要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此外,还要注意和各科教师之间的配合,保持步调一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实现由“强迫听”到“乐听”,由“自发听”到“自觉听”,由“无序听”到“会听”,才能养成倾听的习惯,形成了一定的听讲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对个体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彰显生命的色彩!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中心小学 辽宁辽阳)
传统的教学观念仍旧束缚着孩子们的心灵。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一直以来同学的回答是给老师听的,不是给同学们听的,同学们的回答跟他们无关紧要,想听就听,不想听则不听,或者是急于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听,急切地等待着回答的机会。其次,受教师的教学思想的影响。随着科学课的全面展开,很多教师都特别强调动手操作,让孩子们在“动”的过程中进行探究,但常常因此忽视了汇报、交流的过程,殊不知汇报、交流在探究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把汇报、交流作为一种形式,孩子们也把交流、汇报当成走过场,不认真倾听其它同学的汇报。最后,有可能是个别孩子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到动手操作上,或是研究材料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倾听。
二、优化,在尊重中缔造倾听多维的训练空间
小学科学课程中明确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这里的“倾听”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对声音的接收,而要尽可能地了解其意义,一个“倾”字,包含着“专心”与“主动”的含义,它是一种心(神)、身、眼、耳统整的活动。将“倾聽”置于“表达”和“交流”之前,也足见倾听的重要。下面就结合本人实践谈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倾听习惯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1.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倾听兴趣
课堂气氛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倾听气氛可以将师生的心智融为一体,达到充分的沟通。教师可以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如把音乐引入课堂、编排课本剧等,教师甚至可以与学生童心相对。教学艺术的魅力是可以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与潜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不死板,活跃而不紊乱。加拿大教育专家安尼福来斯特曾说:“你的教室将很少有完全的宁静,分享和交流是轻松气氛的关键。新的发现和感受到的新的成功所带来的强烈的喜悦会引导学生产生急切倾听下去的兴趣。”
2.优化学习氛围,重塑倾听关系
教师的行为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行为中,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不能倾听他人也就不难理解了。因此,要改变学生不会参与、不会沟通、不会倾听的现状,关键还在于教师调整自己与学生的交往方式,以平等、民主的师生交往为学生提供既表达自己也倾听他人的双向沟通的示范。
3.优化教学内容,吸引倾听注意。
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现代心理学已证实,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长短及注意点分布情况也不同。教师只能想方设法利用学生的注意力特点,那种强迫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做法是徒劳无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必须把科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课堂上,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提示、去突出、去强化,最大限度地推移学生的“选择性失聪”,使其注意力不得不在此逗留片刻、思索片刻。
三、感悟,真正释放教学中倾听艺术的魅力
1.学生倾听的价值所在。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的内容源自问题的产生,问题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同伴回答中富有疑义和争论的问题,善于在听课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提出异议,成了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能切实推动科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1.学生倾听的培养反思
良好的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具体要求,使学生慢慢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生自制能力差,良好倾听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
良好倾听习惯的形成要取得家长的配合,教师要帮助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此外,还要注意和各科教师之间的配合,保持步调一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总之,学生良好倾听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实现由“强迫听”到“乐听”,由“自发听”到“自觉听”,由“无序听”到“会听”,才能养成倾听的习惯,形成了一定的听讲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对个体素养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彰显生命的色彩!
(作者单位: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中心小学 辽宁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