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面对21世纪的高中学生,世界各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文结合《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教学实践,浅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落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历史教育,更离不开历史课堂,历史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为例,谈一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多维度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笔者在设计《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过程中,通过梳理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在第一子目“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强调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之一,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在讲述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强调封君封臣制度、桩园制度和农奴制度的产生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使学生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最后,第二子目“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中,引导学生理解王权、城市与教会的产生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依托地图和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的观念。在讲述本课时以地图和时间轴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首先,通过时空定位(如下图)及史料研究,构建欧洲古代、中古和近代历史发展的顺序。其次,评价封君封臣制度时,引导学生在5世纪的欧洲这一前提下评价,使学生理解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要建立在特定的时空下。最后,借助地图的魅力展示教材中涉及的西欧的英格兰、法兰西、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及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空间定位,使学生认识不同区域文明的多元特点。
·史料实证从教材中落实: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行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教材正文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例如:通过分析教材引言部分和“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的图片,使学生理解西欧封建社会是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结合而产生的。再如:分析封君也封臣的关系时,充分运用教材15页“学思之窗”中提供的史料,引导学生在材料中找到有效息和关键的词句,使学生理解封君封臣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历史解释重在理解: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在《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例如:在学习西欧封建社会时,教材17页“历史纵横”中提供了“英国议会的起源”,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设置如下问题:1.什么是议会?2.归纳议会起源和发展的过程。3.议会发展进程中体现了西欧政治上有何变化?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形成对英国议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再如:第三子目讲述拜占庭帝国时,利用18页“史料阅读”中《法理概要》对市民法与万民法的阐述。设置如下问题:1.简要概括罗马帝国发展的历程;2.分析市民法和万民法产生的背景;3.阐述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含义。通过以上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不但理解了两者的含义,同时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升华认同感: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中,第一子目讲述封君封臣制度时,笔者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将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与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进行比较。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强化学生对我们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及文化的认同。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围绕课标要求,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历史教学变成全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中外历史纳要(下)》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育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3]《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朱汉国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落实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历史教育,更离不开历史课堂,历史课堂教学是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为例,谈一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多维度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笔者在设计《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过程中,通过梳理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首先,在第一子目“西欧的封建社会”中,强调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之一,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在讲述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强调封君封臣制度、桩园制度和农奴制度的产生是自然经济的产物,使学生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最后,第二子目“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中,引导学生理解王权、城市与教会的产生是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使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依托地图和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考察、分析的观念。在讲述本课时以地图和时间轴为依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首先,通过时空定位(如下图)及史料研究,构建欧洲古代、中古和近代历史发展的顺序。其次,评价封君封臣制度时,引导学生在5世纪的欧洲这一前提下评价,使学生理解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评价要建立在特定的时空下。最后,借助地图的魅力展示教材中涉及的西欧的英格兰、法兰西、葡萄牙和西班牙以及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空间定位,使学生认识不同区域文明的多元特点。
·史料实证从教材中落实: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行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教材正文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例如:通过分析教材引言部分和“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的图片,使学生理解西欧封建社会是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结合而产生的。再如:分析封君也封臣的关系时,充分运用教材15页“学思之窗”中提供的史料,引导学生在材料中找到有效息和关键的词句,使学生理解封君封臣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历史解释重在理解: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在《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采用“问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能力。例如:在学习西欧封建社会时,教材17页“历史纵横”中提供了“英国议会的起源”,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设置如下问题:1.什么是议会?2.归纳议会起源和发展的过程。3.议会发展进程中体现了西欧政治上有何变化?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形成对英国议会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再如:第三子目讲述拜占庭帝国时,利用18页“史料阅读”中《法理概要》对市民法与万民法的阐述。设置如下问题:1.简要概括罗马帝国发展的历程;2.分析市民法和万民法产生的背景;3.阐述市民法和万民法的含义。通过以上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不但理解了两者的含义,同时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升华认同感: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中,第一子目讲述封君封臣制度时,笔者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将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与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进行比较。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体会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强化学生对我们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及文化的认同。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围绕课标要求,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历史教学变成全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中外历史纳要(下)》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育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3]《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朱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