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构成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元件。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路径之一,而农村学校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以活动为载体,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干、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尤其是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路径。在学校行为文化中,教师教育行为体现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校干、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师德建设尤其重要,必须严格规范校干、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我们沛县教育局深入开展了教育系统党风、行风、师风建设活动,规范了从政、从教行为,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因此要求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青年志愿者、学科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文学社、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合唱队等,由专业老师和聘请专家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刘邦文化艺术节、桃花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实施“六个一百”工程(每年重点培养100名“小作家”、100名“小画家”、100名“小歌手”、100名“小舞蹈家”、100名“小书法家”、100名“小武术家”)和“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组建了“心连心教育艺术团”,开展送艺术下乡、下基层演出,广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拥有一项文艺特长,掌握一种素质技能,获得一次展示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味的作品,参加一次难忘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学校文化深深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从而激发了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总之,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二、以规章为约束,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保障系统的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严明的规章、科学的管理,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强力规范和约束作用。农村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目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自觉地用制度规范约束自身,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趋向。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可以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变成可见、可行的行为,并能在制度层面约束下发挥规范引导作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进取精神,保障学校奋斗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根据全县实际,我们及时研究制订了《中小学学生手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中小学管理实施意见》、《中小学常规管理评估方案》、《高中教学管理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见》,《关于开展加强教育系统党风行风师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师德建设考评方案》、《学校文化建设评估方案》等,有效地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持之以恒,分层推进,扎实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渗透在学校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项开发,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量到质的积累发展的过程,是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的积淀,是对学校优质资产的提炼、整合与开发。所以,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过程,重在积淀,重在开发。要用心积累,集腋成裘,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决避免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想法和做法。
学校文化建设要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由于各自的培养目标、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办学实力不同,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而特色正是学校文化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名校往往因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学校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风格,切忌模式化。二要讲究实际,注重实效。学校文化不是一种摆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述出来、张贴出去”的层面上,它重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效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所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恰当的建设目标,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三要体现主体,重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追求的是学校与师生的共同成长。师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是没有师生的参与,学校文化在实施中就可能遇到抵触或不合作,那么再完美的设计也无法发挥作用。开发建设学校文化,就是激发师生创造力和凝聚师生智慧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践行中提高素质,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提升发展的支点。这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活力、魅力之所在。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摒弃两个片面认识。一是把学校文化简单地理解为搞一些课外活动。学校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基本目标应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深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形成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构建起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协调,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的和谐校园。二是把校园简单看成是一个知识文化传授的场所。办学校就是办文化氛围。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泡菜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学校全 部的工作就是调整好这个“泡菜水”,营造和谐、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学校文化建设要找准结合点,把握切入点,在物质、制度、精神、课程、载体、活动等方面,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方式,创新学校文化建设模式,使学校文化贴近学生实际,让任何空间都成为学校文化的展示场所,让学生在和谐校园中得到全方位的教育与熏陶。
要立足战略高度,把建设学校文化作为系统工程,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逐步推进。当前,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强理论研究建设。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将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作为新的课题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召开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座谈会、现场会,交流学校文化研究成果,总结学校文化建设经验,探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途径。二要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要加强校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群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为人师表的教师群体必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校文化建设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学识能力建设、亲和力建设、行为品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四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学校环境建设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在满足校园环境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重点挖掘校园环境的文化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逐步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高质量的“绿色校园”、高效能的“数字校园”和安全有序的“平安校园”。要注重塑造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充分发挥软环境因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导向、陶冶、约束、凝聚作用及对社会的辐射功能,形成学校“处处是文化,事事皆教育”的良好氛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校文化对形成学校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共识。同样,学校文化则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成为激发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深深地熔铸于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用先进的学校文化催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稳固而持久的动力,是一种明智远见之举。
(作者单位:沛县教育局)
一、以活动为载体,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文明素质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校干、教师和学生,载体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农村学校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着力于提高未来新农村建设者的素质,尤其是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也是个人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可以转化成自身内在的性格情操,影响其一生;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历练性格的开始,也是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路径。在学校行为文化中,教师教育行为体现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校干、教师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对学生世界观形成、心理成长、行为养成都有极大的影响,师德建设尤其重要,必须严格规范校干、教师的管理和教育行为,为此我们沛县教育局深入开展了教育系统党风、行风、师风建设活动,规范了从政、从教行为,管理水平和师德素质有了显著提高。
农村学校文化生活相对城市学校较窄小和单一,因此要求农村学校要精心筹划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各种文化活动,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原则,做到活动有计划、有教案、有收获、有评比,在组织、经费、人员、器材等方面全面落实。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如青年志愿者、学科兴趣小组、体育运动队、文学社、鼓乐队、书法美术组、舞蹈合唱队等,由专业老师和聘请专家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兴趣和技能水平。活动内容和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做到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实践性和娱乐性有机结合。把学校传统特色活动(学雷锋活动、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文娱晚会等)与本地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刘邦文化艺术节、桃花节等)有机整合,倡导鼓励全体师生一起参与。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了实施“六个一百”工程(每年重点培养100名“小作家”、100名“小画家”、100名“小歌手”、100名“小舞蹈家”、100名“小书法家”、100名“小武术家”)和“校园文化建设年”活动,组建了“心连心教育艺术团”,开展送艺术下乡、下基层演出,广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拥有一项文艺特长,掌握一种素质技能,获得一次展示的机会,留下一件值得回味的作品,参加一次难忘的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学校文化深深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从而激发了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总之,学校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要立足于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着力使学生发挥天资、张扬个性,在活动中汲取知识信息,提升价值品位和文化修养,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二、以规章为约束,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文化建设保障系统的制度文化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严明的规章、科学的管理,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强力规范和约束作用。农村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目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自觉地用制度规范约束自身,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趋向。科学合理的制度文化可以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变成可见、可行的行为,并能在制度层面约束下发挥规范引导作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强化进取精神,保障学校奋斗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根据全县实际,我们及时研究制订了《中小学学生手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中小学管理实施意见》、《中小学常规管理评估方案》、《高中教学管理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意见》,《关于开展加强教育系统党风行风师风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师德建设考评方案》、《学校文化建设评估方案》等,有效地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持之以恒,分层推进,扎实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渗透在学校人、财、物管理的各个方面,“建设”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积淀,是一项开发,也就是说,它是一个从量到质的积累发展的过程,是在历史传承中与时俱进的积淀,是对学校优质资产的提炼、整合与开发。所以,学校文化建设,重在过程,重在积淀,重在开发。要用心积累,集腋成裘,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坚决避免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想法和做法。
学校文化建设要重点把握三个原则。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由于各自的培养目标、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办学实力不同,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而特色正是学校文化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名校往往因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学校文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风格,切忌模式化。二要讲究实际,注重实效。学校文化不是一种摆设,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述出来、张贴出去”的层面上,它重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实效是学校文化的根本所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恰当的建设目标,量力而行,逐步推进,不能急功近利。三要体现主体,重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追求的是学校与师生的共同成长。师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要是没有师生的参与,学校文化在实施中就可能遇到抵触或不合作,那么再完美的设计也无法发挥作用。开发建设学校文化,就是激发师生创造力和凝聚师生智慧的过程。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吸引他们积极参与,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践行中提高素质,让师生成为学校文化提升发展的支点。这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活力、魅力之所在。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摒弃两个片面认识。一是把学校文化简单地理解为搞一些课外活动。学校文化建设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其基本目标应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深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校风,形成催人奋进的校园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理念和导向正确的舆论氛围。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构建起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协调,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的和谐校园。二是把校园简单看成是一个知识文化传授的场所。办学校就是办文化氛围。我国有位教育家提出了一个泡菜理论:泡菜水的味道决定了泡出来的萝卜和白菜的味道。学校全 部的工作就是调整好这个“泡菜水”,营造和谐、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氛围中去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学校文化建设要找准结合点,把握切入点,在物质、制度、精神、课程、载体、活动等方面,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方式,创新学校文化建设模式,使学校文化贴近学生实际,让任何空间都成为学校文化的展示场所,让学生在和谐校园中得到全方位的教育与熏陶。
要立足战略高度,把建设学校文化作为系统工程,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考虑,逐步推进。当前,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要加强理论研究建设。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将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作为新的课题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召开学校文化建设研讨会、座谈会、现场会,交流学校文化研究成果,总结学校文化建设经验,探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途径。二要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三要加强校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群体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为人师表的教师群体必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校文化建设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学识能力建设、亲和力建设、行为品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熏陶、受到教育。四要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学校环境建设要坚持技术和艺术、实用与文化的和谐统一,在满足校园环境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重点挖掘校园环境的文化教育价值,发挥其育人功能,逐步打造高品位的“人文校园”、高质量的“绿色校园”、高效能的“数字校园”和安全有序的“平安校园”。要注重塑造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培育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充分发挥软环境因素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导向、陶冶、约束、凝聚作用及对社会的辐射功能,形成学校“处处是文化,事事皆教育”的良好氛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校文化对形成学校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共识。同样,学校文化则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成为激发学校发展活力的源泉,深深地熔铸于学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用先进的学校文化催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稳固而持久的动力,是一种明智远见之举。
(作者单位:沛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