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_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萨特是当代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世界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首要人物。通过对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对比,研究萨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关于人和实践等问题的区别,以此提高对二者哲学的认识。
  【关键词】:萨特;马克思;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几个概念的对比
  (一)“人”
  无论是在马克思哲学中,或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人”作为一种生存的最重要的概念,讨论明确相关概念“人”,是后续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被看做"现实具体的人”,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以及阶级关系中的人。“这些人有生命、身体、灵魂的感性存在,有灵魂的感性存在物,是从事活动的个体主体。每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在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掌握上,在能力的发展和能动性的发挥上,都各有其特点,表现出各自的个性。”[1]人的本质现实性上说来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本质不是自发形成,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人的自主实践活动形成。"当人们开始生产自我的生活资料,也就是迈出了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时,人们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2]由此可见,马克思将劳动视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中,人被理解为脱离开社会经济的、阶级的分析而抽象的人,他强调具体人、具体历史事件的特殊性,而排斥人的社会性、排斥社会历史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的人。萨特本体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人作为一个纯粹的主体性的存在。他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我意识是第一性的,是最真实的"存在”,人的本质是在人"存在”的前提下,由人的主观性、人的自我意识选择和自行制造出来的。人与动物相区分的根本标志就是人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造成自己的本质。
  (二)交往
  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世界上,而是出于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之中。在这复杂的联系中,人们通过互相的交往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交往”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交往”作為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被首先提出,它包括了单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交往”包括了交往活动与交往形式两个部分,其中,交往活动是交往的动态表现,交往关系则是交往的静态表现。在多种形式的交往中,物质交往是任何其他交往的基础,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了满足自我需求而进行的生产劳动,必定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3]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交往”
  萨特承认自我是孤独的,但他认为,当物质资料缺乏进而不能满足满足所有单个人的需要时,人们不得不被迫置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之中,并通过相互的交往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得以生存。不过他认为人的这种交往关系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物的关系,并不是内化于人的本质中的人的交往关系。“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互为手段,彼此利用,每一个人对于他人都是残暴的”[4]在萨特的学说中,人本是孤寂、相互独立的,即使发生了一定形式的联系,也是被迫的,不属于人的本质的。
  (三)实践
  1.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根本方式,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以其独特的性质、结构和运作机制”[5]人们可以通过“主体”和“客体”来理解和改造外部世界。主体和客体是实践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来改造客体,使客体的力量的本质进入客体;客体主体化是指主体反映着客体,把客体对象加以吸收和消费,使之成为主体生命中的一部分。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的“实践”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实践”不是物质世界的主动转型的对象,而是局限于自我意识领域的一种非理性的心理活动,受这种心理活动所支配的"自由”行动,即他所谓的"个人实践”。这种"个人实践”只存在于个人的绝对自由的意识之中。萨特认为社会实践必须以个人实践为基础,社会历史活动必须从个人活动中才能得以说明。
  (四)异化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是指权力的转移,进而延伸到人的主体与整个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具体地说,“异化”是指“主体活动的结果转化为外来势力的主体,进而危害或支配自己”。[6]。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异化”的含义
  "异化”一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主要与人的劳动相联系,构成了"劳动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就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是就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看来,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残害和压迫下,劳动异化了,它成了支配和危害人自身的主体。"劳动异化”包括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差异、劳动的行为本身和劳动的差异、人性的本质和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等四个方面。对劳动异化的扬弃,对自我异化是人的本质归复的必由之路。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异化”的含义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从人的单纯的主观性的存在出发,将人的"需要”与物质的"匮乏”看做一对矛盾,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与周围世界被动的发生了一定的联系,在这被迫发生的关系中间,一方面,依据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第一原理,人的时间赋予了物质存在的意义,使物质具有了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从而实现了外在性的内在化,将人的意志纳入到物质本身之中,深化为物质的本质;另一方面,人们需要完全适应物质存在,方法的指令和需求,从而实现内部约束和规则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行为,使人产生物理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丧失了绝对的自发性,受到了物质的束缚,沾染了物质的"惰性”,人与物"被动、无力的达到了统一”,从而进入一种"实践——惰性状态”。在萨特看来,这样的状态就是人的"异化”。   (五)自由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自由”的定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由”表征作为主体的人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以及客体的人)关系的一个范畴,主要指现实的人对必然的认识和主、客观世界的改造。
  2.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自由”的定义
  在萨特的观念中,人生本来就充斥着“烦”、“孤寂”和“绝望”,人的自由仅仅是一种选择与否定选择的自由权。人之所以能够自由,究其根本在于人的“自主性”,在于人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自我意识能够自由的选择和规定人的本质和他物的本质。萨特否定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
  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萨特人的绝对自由理论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人摆脱和超越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局限和束缚,从而在关系、能力、素质与个性等诸方面获得的普遍提高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和境界,是指一个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或者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的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
  1.人的关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所以社会关系的总和” 。[7]。一方面,实现人的关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实现自己本质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如何对衡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起着标杆的作用。
  2.人的素质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素质自由全面的发展指的是人综合品质以及整体质量的提升。人的素质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包括了身体素质的提高,更包括了德、智、体、美等在内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等的提高。
  3.人的能力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综合素质的应用为基础的。在人类能力的各个方面,体力和智力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人们实践能力的基础。唯有体力及智力作为核心的人的能力体系得到全面发展,以劳动作为本质属性的人,才可以实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
  4.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个性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里的个性主要指人的个性自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将人的自然潜力和多方面积极的需要协调自由发展,人不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是有个性的自由的发展,将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发挥出来,从而由“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然王国”。
  (二)人的绝对自由
  萨特自由观是在"人道主义”的观点上建立起来的,"自由”在其存在主义哲学中并不是像唯物主义者所阐释的"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他将"自由”与选择紧密相连,是一种选择与否定选择的自由权,具体表现在自我行为的选择上。萨特认为,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是其最重要的自然的可能性“。[8]。
  薩特认为对自我行为的选择具有三个特征可以表征人的“自由”的存在:第一个特征是:“自我行为的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自我的每一个行动都意味着个人的选择”第二个特征是:“自我行为的选择无先验标准,自我的每一个选择都是绝对自由的”第三个特征是“自我行为的选择是没有因果关系的,没有任何客观的必然性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萨特认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没有先验的道德标准,没有什么外界因素能够影响人的主观选择。人的绝对自由的实现即是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的实现,即摆脱“物质匮乏”对人的“需要”与“选择”的束缚,从而不会再有群集与集团的出现。
  但是,实现人的绝对自由不代表人可以自把自为,在实现人的绝对自由的同时,人自身应带有一定的责任感,也就是说,人的自我的行为应向自己负责,个人的行为应对他人以至全人类负责,总之,人应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完全责任,这就成为了人的意义和人的价值。
  三、两种理论间的异同对比
  萨特在其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试图把存在主义“并入”马克思主义,以“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使马克思主义“重新发现人”、“探究人”、以“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是深入研究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可以发现,萨特始终没有摆脱自己的唯心主义思想,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曲解之后,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加之上。虽然他企图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考察主体、个人的实践,但是始终没有摆脱历史唯心主义的桎梏,所以他根本不能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以人的绝对自由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为例,对比萨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他们在目的上、实现途径上以及追求的结果上都存在同中有异的地方。
  (一)两者所追求目的上的异同对比:
  无论是人的绝对自由观念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其目的上来说,都是给人以自由,从而使人能够对自由的进行“自我行为选择”,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马克思是处于社会历史的视角下,强调摆脱束缚,扬弃异化,摆脱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剥削和压迫,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重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而萨特仅处于自我行为选择的主观领域,不涉及社会与历史,强调主观。
  (二)两者实现途径的异同对比
  萨特和马克思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都涉及到了“异化”这一重要概念,人通过“异化”——“扬弃异化”——“异化”——“扬弃异化”的曲折发展不断完善,向上发展。二者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异化所指的内容不同。萨特所指的异化是一种人的需要同物质的匮乏之间的矛盾,而马克思则将异化视为资本主义制度对人压迫的结果,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外在于人并且成为了压迫人的工具,要摆脱异化就要是“劳动”重新从属于人,在这个环节上马克思强调将人的全面发展同教育及其与生产等社会实践的结合。
  (三)两者获得的结果的异同对比
  无论是萨特讨论人的绝对自由还是马克思研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使社会达到一种和谐完满的状态。只是这种和谐完满的状态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实现后,阶级消失,国家瓦解,随后变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萨特人的绝对自由实现即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的实现,即摆脱“物质匮乏”对人的“需要”与“选择”的束缚,从而不会再有群集与集团的出现,人依然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注释:
  [1]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24页
  [2]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11页
  [3]王元明 《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4]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530页
  [5]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63页
  [6]黄楠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第28页
  [7]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47页
  [8]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533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年
  [2]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黄楠森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4]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5]王元明 《马克思与萨特人的本质学说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仁爱”思想是儒家重要思想之一,也是孔子极力提倡的理论主张。《论语》阐述的“仁”,也是爱的演绎和诠释。“仁爱”思想在我们中华文明二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起了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仁爱”思想包含三个大的层次,即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家庭之爱、以维护社会人际关系为主的社会之爱、以调节大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自然之爱。  【关键词】:《论语》;仁爱;家庭;社会;自然  《论语》是记
期刊
【Abstract】: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problems of the primary English education in Xiuwu County rural areas. Keywords: primary English education; Xiuwu County; situations; solutions  I. Introduction  
期刊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动乱与繁荣并存。动乱指政事方面,而繁荣则指文化方面。而文化方面的繁荣则以百家争鸣为代表。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之一,它提倡仁与礼。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当时效仿孔子的做法到各国宣讲自己的治国理念。然而在他宣讲自己的治国理念时,是否受到了那些诸侯国的礼待?他与“叟”有着比较大的联系。  【关键词】:叟;礼貌问题;尊敬  一,背景回顾  孟子在齐威王时已经到过齐国,因为
期刊
【Abstract】:Vocabulary, the essential unit of languages,is basic for human communication.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a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vocabulary instruction, and work out solutions to the pro
期刊
【摘要】:“追赃助饷”政策是大顺政权的财政政策,针对官绅地主提出,主要是将官绅地主的财产收归大顺政权所有。这种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它在政权建立初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军的积极性;进军北京后,由于未及时调整政策,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再加上李自成等人对形势估计不足,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覆亡。  【关键词】:追赃助饷;作用;启示  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领导的
期刊
【摘要】:《六祖坛经》是一部建立在如来藏学说基础上的经典,其中对“心”的体用做了详细的描述。并且在此理论基础上总结出了“无相”、“无住”、“无念”的实践方法,可以作为现代心理咨询的有力借鉴。  【关键词】:六祖坛经;如来藏;思想  引言  《六祖坛经》从古至今,流传有多个版本,杨曾文先生在《<六祖坛经>版本介绍》一文中曾按时间顺序对《坛经》的各个版本做过简单介绍。按杨先生的介绍,《六祖坛经》大概有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其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科学预见的过程。任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衍生的脉络,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尽管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发展的理论都是来自西方,但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基础,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近代中国的探索。本文通过结合中国近代先驱者们的运动浅谈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在中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新时期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艺术院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要了解“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的一些解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不断的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从三个
期刊
【摘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两学一做”读本,文章结合笔者工作实践,对如何适应形势要求,做好新时期企业基层党支部书记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谈及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职工特点;党支部书记;工作开展  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这一变化,人们的思想比过去显得异常活
期刊
【摘要】: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文章对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问题,如东西部高校实验室建设差距明显、文理科实验室建设旱涝不均、实验室开放程度有限、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等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室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人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是在实践中形成并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