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锻炼学生们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利用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模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前在小学阶段,可能大多数教师仍然是以“传授性教学”模式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很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不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他们遇到问题时很难深入地进行分析和挖掘,因此,在当代的教育革新背景下,教师渐渐明白了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必须要调整手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文就以小学数学中的“异分母”相加这一内容作为示例来谈谈关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等研究模拟及教学启示。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教学启示;异分母相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221
一、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认知能力强调了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遇到不同的事件时,我们能够联系自己已经学过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通过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学生在小学数学阶段会接触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这些数学知识点呈现出由易到难的规律,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那么他们将很难针对于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无法转换自己的数学思维,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条件。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研究、模拟
基于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以小学阶段的“异分母相加”这一内容为例来谈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研究模拟。在学习“异分母相加”的这一内容时,学生们已经接触过了分数,所以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学生最开始接触的主要是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所以他们可以直接地进行分数的计算,而在进行异分母相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会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那么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们自己来进行思考。
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做生活垃圾,经过统计发现,近期的生活中,危险垃圾占比1/20、纸张占比2/5、废金属占比3/10、食物垃圾占比1/4.在这几种垃圾中,纸张和非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这两种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首先针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进行分析,这里面的问题是让我们求两种垃圾的共和,所以根据学生之前所学习到的加法知识,学生明白这一题目主要是想求两个分数相加,因此学生可以直接列出算式,即“3/10+2/5=?”从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就从题目的条件中顺利地得出了算式,也就是说,将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了数学问题。
在列出算式之后,学生肯定要进行解决,而在解算式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明白遇到异分母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同分母,然后再将其相加。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肯定要进行通分,根据通分概念,我们知道通分的关键是找到最简公分母,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算式中的两个分母为5和10,根据学生储存的信息,可以快速地求出最小公倍数为10,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将两个分数都转化成分母为10的分数,所以算式就变成了z3/10+4/10,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按照同分母相加的规律顺利得出结果为7/10。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转换,把实际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再依据自己列出的算式将已知的知识点用来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回顾已知的知识点,并反复推导、演绎,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三、小学数学教学启示
从以上的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为学生们灌输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而是要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尝试着利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来解决颇具难度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加强自己的自主认知和和和分析能力,更加清楚地找准解题方向。比如在之前的“异分母相加”问题中,教师让学生想到了同分母相加,而在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运用到通分这一数学概念,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认知和分析,他们不但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应该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培养,让学生试着不断地去思考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看看怎样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学生的思维固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认知和分析能力培養,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运用所学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要让学生学会进行归纳总结,将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殷庆.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研究、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 考试周刊, 2017, 000(028):72-7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教学启示;异分母相加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221
一、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认知能力强调了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在遇到不同的事件时,我们能够联系自己已经学过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彻底地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通过认知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比如学生在小学数学阶段会接触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这些数学知识点呈现出由易到难的规律,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那么他们将很难针对于不同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无法转换自己的数学思维,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条件。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研究、模拟
基于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以小学阶段的“异分母相加”这一内容为例来谈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研究模拟。在学习“异分母相加”的这一内容时,学生们已经接触过了分数,所以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学生最开始接触的主要是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所以他们可以直接地进行分数的计算,而在进行异分母相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会发现两个分数的分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那么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们自己来进行思考。
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做生活垃圾,经过统计发现,近期的生活中,危险垃圾占比1/20、纸张占比2/5、废金属占比3/10、食物垃圾占比1/4.在这几种垃圾中,纸张和非金属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这两种垃圾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首先针对于这一问题,学生进行分析,这里面的问题是让我们求两种垃圾的共和,所以根据学生之前所学习到的加法知识,学生明白这一题目主要是想求两个分数相加,因此学生可以直接列出算式,即“3/10+2/5=?”从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就从题目的条件中顺利地得出了算式,也就是说,将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了数学问题。
在列出算式之后,学生肯定要进行解决,而在解算式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明白遇到异分母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同分母,然后再将其相加。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肯定要进行通分,根据通分概念,我们知道通分的关键是找到最简公分母,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算式中的两个分母为5和10,根据学生储存的信息,可以快速地求出最小公倍数为10,这时候学生就需要将两个分数都转化成分母为10的分数,所以算式就变成了z3/10+4/10,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按照同分母相加的规律顺利得出结果为7/10。教师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转换,把实际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再依据自己列出的算式将已知的知识点用来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回顾已知的知识点,并反复推导、演绎,完成整个认知过程。
三、小学数学教学启示
从以上的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地为学生们灌输不同的数学知识点,而是要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尝试着利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点来解决颇具难度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哪些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加强自己的自主认知和和和分析能力,更加清楚地找准解题方向。比如在之前的“异分母相加”问题中,教师让学生想到了同分母相加,而在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的过程中,学生就需要运用到通分这一数学概念,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认知和分析,他们不但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应该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培养,让学生试着不断地去思考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看看怎样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学生的思维固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认知和分析能力培養,让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运用所学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并且要让学生学会进行归纳总结,将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算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殷庆.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研究、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 考试周刊, 2017, 000(02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