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优秀篇章,它不仅具有美的内容,而且具有多种美的形式,对读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关键词:引导有方;说理形象;新意迭出;气势奔放。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它批评了梁惠王只满足于搞"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而未从根本上改变百姓处境的错误,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孟子极力提倡实行王道,推广仁政,表现出对当权者残暴统治的不满和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该文不仅具有美的内容,而且具有美的形式。它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抑扬兼施,引导有方。文章开头,梁惠王自夸"尽心"于国事,叙述"移民"、"移粟"的情况后,称"邻国之政"不如自己"用心",对"邻国之民不加少",梁国"之民不加多"感到不理解。针对梁惠王的这一心理状态,孟子用抑扬兼施的方法进行引导。梁惠王加小恩小惠给民众而沾沾自喜,自以为"尽心"而矜功的情绪,孟子通过打仗的比喻,給以辛辣的讽刺,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与邻国的当权者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未尽心于国事,都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逃五十步与逃一百步,都是倒行逆施,不可能获得民众的拥戴,因此无功可矜。这可以说是一种"抑"的方法。
梁惠王的望民"加多",既是好大喜功的流露,但从他渴望能够得到拥戴这一点上看,又是孟子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一种潜在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打消了他的矜骄情绪之后,孟子就注意勉励他行王道,施仁政,实现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认为,王道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可以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于是,他从种田、捕鱼、伐木谈起,指出使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然后,他又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等论述,向惠王展示了行王道后将会出现的鼓舞人心的美好前景。这里,孟子显然运用了"扬"的手法。
末段是作者抑中寓扬的有力之笔。在声色俱厉的抨击了统治者造成百姓的不幸、却又狡猾地推卸责任的可耻行经之后,孟子说:"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这对于国君来说,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倘能如此,"天下之民"就会争向归附。这是对梁惠王极有吸引力的景象,他是不能不动心的。可见,抑扬兼施是孟子攻心的一种极有用的手段。其次是比喻生动,说理形象。孟子善于用比,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和深刻。本文中,孟子以战为喻的描写,绘声绘色,简短而有魅力。"填然鼓之",交代了发起冲锋时的情况。"兵刃既接",展现了双方短兵相接的景象。"弃甲曳兵而走"是一方战败的场面。这一番描写,暴露了逃跑者的丑态,突出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极度愚蠢,强调"五十步"与"百步"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把梁惠王在跟"邻国"相比后所自诩的"尽心"贬的一钱不值,说服他警醒过来,改弦更张是非常必要的。至于统治者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十分荒谬的观点,孟子用"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比喻加以抨击,一针见血地戳穿了统治者推卸责任的把戏,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罪行,不给梁惠王留下一点辩解的余地。再次是连锁推理,新意迭出。在阐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的方法,从"不违农时"入手,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直说到"王道之始"为止。这对梁惠王来说,足以起到引之入彀的作用。孟子先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如洿池"、"斧斤以时如山林"为前提,推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然后以此结论为前提,又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王道"已有了开端的更新的结论。连锁推理的运用,使文章逻辑严密,承接自然,新意迭出,具有势如破竹的气概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最后是善用排偶,气势奔放。为了使说理更加透彻有力完密严谨,该文善于运用整齐而含有对称特点的排偶句式。排比的特点使行文纵横驰骋,具有所向披靡不可阻挡的气势;对称的特点使相关的意思联系紧密,行文严整,悦人眼目。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组排偶句,从"食"和"用"两方面分三层阐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并通过"不可胜"三个字的重复,强调遵循规律的效果,说明"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是不难推行的,可以说是推理周全,气势充沛。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接连运用了均由三句构成的四组排偶,由生产说到教育,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雄辩地说明推行王道是除弊兴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其表意之完密,气势之充沛,使人不能不佩服作者组织语言的功力和技巧。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有多种艺术美的特征,它不愧为《孟子》中优美的篇章。
关键词:引导有方;说理形象;新意迭出;气势奔放。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它批评了梁惠王只满足于搞"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而未从根本上改变百姓处境的错误,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阶级对立和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孟子极力提倡实行王道,推广仁政,表现出对当权者残暴统治的不满和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该文不仅具有美的内容,而且具有美的形式。它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抑扬兼施,引导有方。文章开头,梁惠王自夸"尽心"于国事,叙述"移民"、"移粟"的情况后,称"邻国之政"不如自己"用心",对"邻国之民不加少",梁国"之民不加多"感到不理解。针对梁惠王的这一心理状态,孟子用抑扬兼施的方法进行引导。梁惠王加小恩小惠给民众而沾沾自喜,自以为"尽心"而矜功的情绪,孟子通过打仗的比喻,給以辛辣的讽刺,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与邻国的当权者在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未尽心于国事,都未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逃五十步与逃一百步,都是倒行逆施,不可能获得民众的拥戴,因此无功可矜。这可以说是一种"抑"的方法。
梁惠王的望民"加多",既是好大喜功的流露,但从他渴望能够得到拥戴这一点上看,又是孟子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一种潜在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打消了他的矜骄情绪之后,孟子就注意勉励他行王道,施仁政,实现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认为,王道并非高不可攀的东西,可以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于是,他从种田、捕鱼、伐木谈起,指出使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就是实行王道的开始。然后,他又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等论述,向惠王展示了行王道后将会出现的鼓舞人心的美好前景。这里,孟子显然运用了"扬"的手法。
末段是作者抑中寓扬的有力之笔。在声色俱厉的抨击了统治者造成百姓的不幸、却又狡猾地推卸责任的可耻行经之后,孟子说:"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这对于国君来说,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倘能如此,"天下之民"就会争向归附。这是对梁惠王极有吸引力的景象,他是不能不动心的。可见,抑扬兼施是孟子攻心的一种极有用的手段。其次是比喻生动,说理形象。孟子善于用比,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和深刻。本文中,孟子以战为喻的描写,绘声绘色,简短而有魅力。"填然鼓之",交代了发起冲锋时的情况。"兵刃既接",展现了双方短兵相接的景象。"弃甲曳兵而走"是一方战败的场面。这一番描写,暴露了逃跑者的丑态,突出了"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极度愚蠢,强调"五十步"与"百步"仅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把梁惠王在跟"邻国"相比后所自诩的"尽心"贬的一钱不值,说服他警醒过来,改弦更张是非常必要的。至于统治者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十分荒谬的观点,孟子用"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比喻加以抨击,一针见血地戳穿了统治者推卸责任的把戏,揭露了"苛政猛于虎"的罪行,不给梁惠王留下一点辩解的余地。再次是连锁推理,新意迭出。在阐述行王道的初步措施时,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的方法,从"不违农时"入手,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直说到"王道之始"为止。这对梁惠王来说,足以起到引之入彀的作用。孟子先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如洿池"、"斧斤以时如山林"为前提,推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然后以此结论为前提,又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王道"已有了开端的更新的结论。连锁推理的运用,使文章逻辑严密,承接自然,新意迭出,具有势如破竹的气概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最后是善用排偶,气势奔放。为了使说理更加透彻有力完密严谨,该文善于运用整齐而含有对称特点的排偶句式。排比的特点使行文纵横驰骋,具有所向披靡不可阻挡的气势;对称的特点使相关的意思联系紧密,行文严整,悦人眼目。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如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三组排偶句,从"食"和"用"两方面分三层阐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并通过"不可胜"三个字的重复,强调遵循规律的效果,说明"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是不难推行的,可以说是推理周全,气势充沛。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接连运用了均由三句构成的四组排偶,由生产说到教育,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雄辩地说明推行王道是除弊兴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其表意之完密,气势之充沛,使人不能不佩服作者组织语言的功力和技巧。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有多种艺术美的特征,它不愧为《孟子》中优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