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任政委 刘有光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ing5201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勤恳细致刘有光
  刘有光,1914年出生,河北省景县人。曾用名刘秀卿、刘相臣。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期,刘有光参加了以薄一波为首的在山西组织的青年抗敌决死队。那时他们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许是因为同是学生出身,他们并没有因为当时斗争的残酷与艰难而减少激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决定了自己一生的选择—一从事直接深入人心的工作:政治思想工作。
  解放战争中,刘有光转战中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生生死死早成寻常事。刘有光曾经回忆说:“我这个人看来有点运气。有一次,是打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带着两名警卫员从指挥所出来去前沿阵地。正在战壕里走着,突然看见一颗炮弹飞过来。我眼睛不好,正琢磨着炮弹将掉在哪里,这时警卫员突然一下子扑到我身上,我们三人顿时趴倒在地上。紧接着‘轰’的一声响,我们三人一个压一个地被埋在战壕里。等我们从浮土中爬出来,才知道那颗炮弹就掉落在旁边的壕沟上爆炸。真险!”谈起这段往事,刘有光对他当年的警卫员仍感激不已。
  刘有光与知识分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早在参加青年抗敌决死队时,他工作的对象便是那些从北平、上海等地投奔而来的青年学生。解放后,在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他一直都是做教授和同学们的工作。在创建航天事业期间,他又和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朋发,为知识分子服务,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观念里还是一个不十分明朗的问题。可是,那时的刘有光却已十分执着地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1954年,陈赓主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刘有光任哈军工副政委。当年筹办哈军工,几乎是白手起家,从盖校舍、宿舍楼,到从全国各地调入各方面有成就有名望的专业人才等等,刘有光都身体力行去办,个中甘苦不是后人所能感知的。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时,刘有光常说两句话,告诫做政治工作、行政工作和后勤工作的同志:“学院好比是个大饭店,学生们是吃饭的,教师们是炒菜的,我们老干部们是端盘的。”他的话很幽默、很形象、很生动,也道出了干部要做好服务工作的深刻含义。
  1957年,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搞“两弹”(导弹、原子弹)的协议。就是在莫斯科,代表团点了刘有光的将。据说在考虑人选时,宋任穷说了一句话:“做知识分子的工作,还是叫刘有光来做。”闻听此言,聂荣臻一锤定音,指名要刘有光到国防部五院(航天部前身)做政委。可刘有光心里嘀咕着:哈军工刚刚打开局面,又要马上离开,真舍不得这片自己亲手栽培的园地。到五院去,又是一个白手起家,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且自己的年龄也大了,不适合重新开始了(其实他当时才43岁)。但是,军令如山,刘有光还是认认真真地走马上任了。不过,他仍然跑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陈赓大将那里抱怨一通:“我说陈司令员,你怎么走到哪儿都带我到哪里呀?”
  这话倒是真的。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还是哈军工,以及这次到北京搞国防科技,刘有光几乎一直追随陈赓大将转战南北,成为陈赓大将的一名得力助手。刘有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科技人员、广大干部、战士、工人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使航天事业得到飞快的发展。
  刘有光还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群众生活、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在航天部许多老人至今还记得“科技鱼”、“科技肉”的故事。那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聂荣臻、陈毅两位老帅从各大军区调拨来一批鱼和肉,刘有光和政工人员一点不留地把这些食品全部送到了科技人员的手里,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1965年,刘有光带领工作团到基层蹲点。他并没有受当时“左”的一套做法的影响,对参加工作团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生活非常关心。他安排钱学森住专家招待所,带专门的炊事员,单开伙,还调来警卫人员搞保卫工作。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听说此事,非常高兴。
  2001年7月4日,刘有光因病在北京逝世。
  (据《中国当代将军风采》)
其他文献
铁骨铮铮张力雄  张力雄191 3年出生于上杭县通贤乡障云岭贫苦农户家中。他从小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日子,原以为将在这深山中穷苦一生,永无出头之日了,没想到,革命的号角很快就吹到他的家乡障云岭。1929年,16岁的张力雄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满怀热情地加入革命队伍,走出深山,开始了革命征程。  1931年,张力雄由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指导员
期刊
彭德怀是一团烈火。毛泽东的一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把彭德怀烈火一般盖世无双的勇气,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毛泽东用诗词赞颂的最后一位将领。  从红军时期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建国之初朝鲜战场上的五次战役,从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的百团大战,到解放战争最艰苦阶段的西北三战三捷,彭大将军从来都是横刀立马,战绩辉煌。彭德怀的非凡之处,在于他一身布衣,也是大将;他落为囚徒,也是伟人。不论统兵百万
期刊
在宋庆龄故居生平文物展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两封非常重要的信件。  一封是毛泽东写给宋庆龄的:  庆龄先生:  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专此敬颂  大安!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九日  另一封是周恩来写给宋庆龄的:  庆龄先生: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
期刊
在黄克诚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险些被杀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黄克诚中途被剥夺了参加中央全会的资格。试想,这对一位时年60岁、功勋卓著的老党员,精神上是多么大的打击?  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九上九下,九下九上者,唯黄克诚也。  敢于直言坚持真理  黄克诚敢于直言,但这有时是要冒风险的,特别是同上级领导意见不一致的时候。  西安事变发生后,黄克诚
期刊
耿直忠诚金如柏  金如柏是家中的独子,父亲去世又早,母亲对他钟爱异常,虽家境贫寒,仍供他读完高小。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江西省永丰,金如柏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恩江学会,并在家乡搞起了农会,17岁成为乡农协的负责人。大革命失败后,大土豪刘协济抓住了他,在房梁上吊打,限当日交付120光洋赎金,否则第二天一早押送县城。当时永丰城大西门前遍横“赤党分子”尸首。他母亲一双小脚,整整一天蹒跚奔走,当房子卖
期刊
他与黄继光同村,一起参加志愿军,同在上甘岭战役中作战,黄继光荣获特等功,他也获得了特等功;他曾一个人驻守阵地,眼珠子打出来了,揉进去接着战斗,打退了敌人13次大小攻击,歼敌100多人。抗美援朝,与黄继光一起参军  我们怀着十分敬佩的心情,采访了上甘岭战役特等功臣——吕学敏,旨在通过他的感人事迹,唤回人民群众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提升全民国防意识。  吕学敏生于1931年4月18日,虽已80来岁了,但他
期刊
在中国革命史上,龚楚曾与毛泽东、朱德并列,在那个时期,中共中央湖南省委给红四军前委的信,都把红四军称为“朱毛龚”。但在革命斗争最艰苦的时期,他变节投敌,成为当年若干叛徒中职位最高者,于是,人们送他一个称号——“红军第一叛将”。  89岁龚楚回乡  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有人坚定地选择跟随共产党救万民于水火,有人却选择另外一条当时看来相对光明的前途:出卖同志与战友,换取一时的荣华。曾经与毛泽东、朱德
期刊
2007年6月6日,黄继光的战友、原中国人民志愿军45师前线指挥所秘书谢万丁风尘仆仆从武汉赶到北京,将自己保存了55年的一组黄继光的遗照无偿捐赠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由于黄继光生前没有留下照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雄无照片传世的缺憾。那么,这些照片是怎么流传于世的?拍摄者又是谁呢?  精心保存遗照  谢万丁老人1931年10月生于湖南郴州,1949年5月入伍,1951年4月入朝,成为黄继光
期刊
三张不同历史时期的合影,记录下李天佑和钟赤兵的战斗友情。从在江西反围剿的战场上,到红军的长征路上,到莫斯科的学习生活,再到东北的黑土地创建根据地,两人穿过枪林弹雨,结下生死之交。  差点被怀疑是日本特务  这张照片上的两个人是生死之交的老战友,左边是李天佑,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另一个拄拐杖的,是我军有名的“独腿”将军钟赤兵,原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们
期刊
1955年9月23日,由于授衔、授勋的命令才下达,国庆节前要见报,还要向全国发稿。上级决定,在外地的元帅要安排专人前去为他们拍摄佩戴勋章的标准像。于是,《解放军画报》社受领任务,派记者刘峰、林杨、柳成行为元帅们拍摄标准像。  突然接到的紧急任务  1955年9月23日,接近中午时分,《解放军画报》社总编辑王冰对我(柳成行)说:“你快去做准备,下午坐火车去青岛,给在那里疗养的刘伯承和林彪元帅拍标准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