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勤恳细致刘有光
刘有光,1914年出生,河北省景县人。曾用名刘秀卿、刘相臣。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期,刘有光参加了以薄一波为首的在山西组织的青年抗敌决死队。那时他们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许是因为同是学生出身,他们并没有因为当时斗争的残酷与艰难而减少激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决定了自己一生的选择—一从事直接深入人心的工作:政治思想工作。
解放战争中,刘有光转战中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生生死死早成寻常事。刘有光曾经回忆说:“我这个人看来有点运气。有一次,是打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带着两名警卫员从指挥所出来去前沿阵地。正在战壕里走着,突然看见一颗炮弹飞过来。我眼睛不好,正琢磨着炮弹将掉在哪里,这时警卫员突然一下子扑到我身上,我们三人顿时趴倒在地上。紧接着‘轰’的一声响,我们三人一个压一个地被埋在战壕里。等我们从浮土中爬出来,才知道那颗炮弹就掉落在旁边的壕沟上爆炸。真险!”谈起这段往事,刘有光对他当年的警卫员仍感激不已。
刘有光与知识分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早在参加青年抗敌决死队时,他工作的对象便是那些从北平、上海等地投奔而来的青年学生。解放后,在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他一直都是做教授和同学们的工作。在创建航天事业期间,他又和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朋发,为知识分子服务,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观念里还是一个不十分明朗的问题。可是,那时的刘有光却已十分执着地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1954年,陈赓主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刘有光任哈军工副政委。当年筹办哈军工,几乎是白手起家,从盖校舍、宿舍楼,到从全国各地调入各方面有成就有名望的专业人才等等,刘有光都身体力行去办,个中甘苦不是后人所能感知的。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时,刘有光常说两句话,告诫做政治工作、行政工作和后勤工作的同志:“学院好比是个大饭店,学生们是吃饭的,教师们是炒菜的,我们老干部们是端盘的。”他的话很幽默、很形象、很生动,也道出了干部要做好服务工作的深刻含义。
1957年,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搞“两弹”(导弹、原子弹)的协议。就是在莫斯科,代表团点了刘有光的将。据说在考虑人选时,宋任穷说了一句话:“做知识分子的工作,还是叫刘有光来做。”闻听此言,聂荣臻一锤定音,指名要刘有光到国防部五院(航天部前身)做政委。可刘有光心里嘀咕着:哈军工刚刚打开局面,又要马上离开,真舍不得这片自己亲手栽培的园地。到五院去,又是一个白手起家,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且自己的年龄也大了,不适合重新开始了(其实他当时才43岁)。但是,军令如山,刘有光还是认认真真地走马上任了。不过,他仍然跑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陈赓大将那里抱怨一通:“我说陈司令员,你怎么走到哪儿都带我到哪里呀?”
这话倒是真的。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还是哈军工,以及这次到北京搞国防科技,刘有光几乎一直追随陈赓大将转战南北,成为陈赓大将的一名得力助手。刘有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科技人员、广大干部、战士、工人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使航天事业得到飞快的发展。
刘有光还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群众生活、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在航天部许多老人至今还记得“科技鱼”、“科技肉”的故事。那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聂荣臻、陈毅两位老帅从各大军区调拨来一批鱼和肉,刘有光和政工人员一点不留地把这些食品全部送到了科技人员的手里,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1965年,刘有光带领工作团到基层蹲点。他并没有受当时“左”的一套做法的影响,对参加工作团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生活非常关心。他安排钱学森住专家招待所,带专门的炊事员,单开伙,还调来警卫人员搞保卫工作。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听说此事,非常高兴。
2001年7月4日,刘有光因病在北京逝世。
(据《中国当代将军风采》)
刘有光,1914年出生,河北省景县人。曾用名刘秀卿、刘相臣。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初期,刘有光参加了以薄一波为首的在山西组织的青年抗敌决死队。那时他们正是风华正茂的青年,许是因为同是学生出身,他们并没有因为当时斗争的残酷与艰难而减少激情。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决定了自己一生的选择—一从事直接深入人心的工作:政治思想工作。
解放战争中,刘有光转战中原,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生生死死早成寻常事。刘有光曾经回忆说:“我这个人看来有点运气。有一次,是打淮海战役的时候,我带着两名警卫员从指挥所出来去前沿阵地。正在战壕里走着,突然看见一颗炮弹飞过来。我眼睛不好,正琢磨着炮弹将掉在哪里,这时警卫员突然一下子扑到我身上,我们三人顿时趴倒在地上。紧接着‘轰’的一声响,我们三人一个压一个地被埋在战壕里。等我们从浮土中爬出来,才知道那颗炮弹就掉落在旁边的壕沟上爆炸。真险!”谈起这段往事,刘有光对他当年的警卫员仍感激不已。
刘有光与知识分子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早在参加青年抗敌决死队时,他工作的对象便是那些从北平、上海等地投奔而来的青年学生。解放后,在筹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他一直都是做教授和同学们的工作。在创建航天事业期间,他又和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朋发,为知识分子服务,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观念里还是一个不十分明朗的问题。可是,那时的刘有光却已十分执着地为此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1954年,陈赓主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刘有光任哈军工副政委。当年筹办哈军工,几乎是白手起家,从盖校舍、宿舍楼,到从全国各地调入各方面有成就有名望的专业人才等等,刘有光都身体力行去办,个中甘苦不是后人所能感知的。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时,刘有光常说两句话,告诫做政治工作、行政工作和后勤工作的同志:“学院好比是个大饭店,学生们是吃饭的,教师们是炒菜的,我们老干部们是端盘的。”他的话很幽默、很形象、很生动,也道出了干部要做好服务工作的深刻含义。
1957年,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代表团访问苏联,在莫斯科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搞“两弹”(导弹、原子弹)的协议。就是在莫斯科,代表团点了刘有光的将。据说在考虑人选时,宋任穷说了一句话:“做知识分子的工作,还是叫刘有光来做。”闻听此言,聂荣臻一锤定音,指名要刘有光到国防部五院(航天部前身)做政委。可刘有光心里嘀咕着:哈军工刚刚打开局面,又要马上离开,真舍不得这片自己亲手栽培的园地。到五院去,又是一个白手起家,又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而且自己的年龄也大了,不适合重新开始了(其实他当时才43岁)。但是,军令如山,刘有光还是认认真真地走马上任了。不过,他仍然跑到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陈赓大将那里抱怨一通:“我说陈司令员,你怎么走到哪儿都带我到哪里呀?”
这话倒是真的。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还是哈军工,以及这次到北京搞国防科技,刘有光几乎一直追随陈赓大将转战南北,成为陈赓大将的一名得力助手。刘有光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科技人员、广大干部、战士、工人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使航天事业得到飞快的发展。
刘有光还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群众生活、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结合起来。在航天部许多老人至今还记得“科技鱼”、“科技肉”的故事。那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聂荣臻、陈毅两位老帅从各大军区调拨来一批鱼和肉,刘有光和政工人员一点不留地把这些食品全部送到了科技人员的手里,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1965年,刘有光带领工作团到基层蹲点。他并没有受当时“左”的一套做法的影响,对参加工作团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生活非常关心。他安排钱学森住专家招待所,带专门的炊事员,单开伙,还调来警卫人员搞保卫工作。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听说此事,非常高兴。
2001年7月4日,刘有光因病在北京逝世。
(据《中国当代将军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