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强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应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学习方式,使自身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学习
一、质疑契机中——要学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诚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在学《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他说:“课文写得并不完美。”我饶有兴趣地问道:“为什么?”他说:“如果按课文文字来理解,学飞就是飞得越高越会飞,而光飞得高就能代表飞得好吗?”“有一定的道理,”我带着赞许的目光问道,“那我们怎样来很好的理解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呢?”这位学生歪着脑袋想了想,然后高声答道:“学飞不仅要有高度,而且要有速度。”在赏识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劲头是越来越足。
二、和谐氛围中——爱学
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是学生全面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独特任务。紧紧围绕语文教育任务,突出语文实践,突出熏陶感染,突出语感培养,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语文课改的关键。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一种宽容、宽厚、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倾注期待、真情交融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劳动,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动参于中——乐学
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宗旨。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大智大勇的女英雄形象。课文第三自然段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是一个重点段落,怎样让学生在头脑中鲜明一个古代人物的形象,体会一个古代女子的个性呢?第三自然段勾勒了三个场景——告别亲人、赶往前线、沙场杀敌。我灵机一动,根据这三个场景,课前编排了一个独舞,并准备了服装、道具。课中,当“花木兰”一幅古代将士打扮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欢喜又好奇。“花木兰”表演时,孩子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当表演到“花木兰”手持长矛在沙场上与匈奴进行殊死搏斗时,孩子们的情感更是被推到了一个兴奋高潮点。舞蹈跳完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这时便是他们表现创新欲望的好时机,我相机问道:“你们想象到什么?”“花木兰舍不得离开她的爸爸妈妈,告别父母时,她一步一回头。”“花木兰日夜行军,山高路滑,很危险,很艰苦。”“花木兰面对再凶狠的敌人,她都不怕,她非常勇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不拘泥于课文的表面文字,大胆地对情节进行了自然的延伸、拓展和创新。
四、扩散思维中——会学
课改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语文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路线,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我们不仅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题秋江独钓图》是一首题画诗,为清代诗人王士祯应朋友的邀请,为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的题诗。这首诗仿画中之境,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逍遥胜景。在师生共同赏析理解“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句诗时,忽然有位同学站了起来,神情激动地宣布了他的新发现:“渔人应该是打渔为生,而他在垂钓时一边高声唱歌,一边饮酒,那高亢的歌声岂不是会将鱼儿吓跑?那他怎么能钓到鱼?”多么与众不同的体会!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渔人所钓的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境。虽然这位同学对这句诗所蕴含的无穷意味缺乏一定的理解,但我热情表扬了他善于思考、敢于提出新颖见解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
【关键词】有效课堂;有效学习
一、质疑契机中——要学
新的课改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诚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在学《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他说:“课文写得并不完美。”我饶有兴趣地问道:“为什么?”他说:“如果按课文文字来理解,学飞就是飞得越高越会飞,而光飞得高就能代表飞得好吗?”“有一定的道理,”我带着赞许的目光问道,“那我们怎样来很好的理解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呢?”这位学生歪着脑袋想了想,然后高声答道:“学飞不仅要有高度,而且要有速度。”在赏识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劲头是越来越足。
二、和谐氛围中——爱学
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是学生全面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育的独特任务。紧紧围绕语文教育任务,突出语文实践,突出熏陶感染,突出语感培养,就从根本上抓住了语文课改的关键。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现代教学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营造一种宽容、宽厚、宽松的学习氛围,在倾注期待、真情交融中,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劳动,从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主动参于中——乐学
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宗旨。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总之,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一切课程资源、一切活动形式都为我所用,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不断获得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断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木兰从军》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大智大勇的女英雄形象。课文第三自然段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是一个重点段落,怎样让学生在头脑中鲜明一个古代人物的形象,体会一个古代女子的个性呢?第三自然段勾勒了三个场景——告别亲人、赶往前线、沙场杀敌。我灵机一动,根据这三个场景,课前编排了一个独舞,并准备了服装、道具。课中,当“花木兰”一幅古代将士打扮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孩子们欢喜又好奇。“花木兰”表演时,孩子们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当表演到“花木兰”手持长矛在沙场上与匈奴进行殊死搏斗时,孩子们的情感更是被推到了一个兴奋高潮点。舞蹈跳完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这时便是他们表现创新欲望的好时机,我相机问道:“你们想象到什么?”“花木兰舍不得离开她的爸爸妈妈,告别父母时,她一步一回头。”“花木兰日夜行军,山高路滑,很危险,很艰苦。”“花木兰面对再凶狠的敌人,她都不怕,她非常勇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他们不拘泥于课文的表面文字,大胆地对情节进行了自然的延伸、拓展和创新。
四、扩散思维中——会学
课改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语文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再是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再是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路线,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我们不仅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题秋江独钓图》是一首题画诗,为清代诗人王士祯应朋友的邀请,为古代名画《秋江独钓图》的题诗。这首诗仿画中之境,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渔人秋江独钓的逍遥胜景。在师生共同赏析理解“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句诗时,忽然有位同学站了起来,神情激动地宣布了他的新发现:“渔人应该是打渔为生,而他在垂钓时一边高声唱歌,一边饮酒,那高亢的歌声岂不是会将鱼儿吓跑?那他怎么能钓到鱼?”多么与众不同的体会!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渔人所钓的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境。虽然这位同学对这句诗所蕴含的无穷意味缺乏一定的理解,但我热情表扬了他善于思考、敢于提出新颖见解的好品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