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压疮的原因,总结其预防措施。
方法:分析50例发生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主要有压力因素、身体状况、血糖水平、体温失衡等。
结论:要针对性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干预,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压疮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51-01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形成的溃烂和组织坏死,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多发于长期卧床、脊髓损伤、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为脑血管疾病)、体质虚弱、各种消耗性疾病等。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神经组织能量供给不足,出现多种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这样的皮肤容易破溃和感染,如果长期卧床更容易发生压疮,且痊愈过程很慢。因此糖尿病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便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科2011.12-2012.11月间收治50例糖尿病压疮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在我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压疮患者50例,男性17例,女性33例,年龄50-76,病史3-20年。其中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50例,合并高血压并42例,糖尿病肾病27例,糖尿病足15例。按压疮标准,入院时压疮Ⅰ期有50例,压疮Ⅱ期有40例,压疮Ⅲ期有25例,压疮Ⅳ期有10例。压疮分布在骶尾部31例,左右髋部7例,足外踝4例,足跟4例,肩胛部2例,手肘部2例。出院时,压疮治愈30例,均为Ⅱ期以下;有明显好转者6例;未愈出院者有14例。
1.2临床表现。发生压疮Ⅰ期及Ⅱ期的患者,多为初次发病者,病史小于10年,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或紧急外科创伤后。压疮Ⅲ期以上者,均为合并症患者,病史多在10年以上,长期卧床或脑血管意外合并肢体活动障碍者。其中3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缓解,1例未愈。
1.32型糖尿病患者有以下特点: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身体营养状况差,慢性消耗,合并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长期治病,经济负担大,家庭支持系统力量减弱。患者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自身依从性差,焦虑程度深。
2原因分析
2.1压力因素。长期卧床不能自行翻身的病人,尤其老年人、体质弱、皮肤弹性差,只要施加了足够的压力,并有一定长的卧床时间,都会造成局部挤压组织的缺血和周边血管的扩张。任何部位尤其在骶尾部、肩胛部及足踝等骨骼突出隆起且脂肪组织较少的地方,都易导致溃疡的发生。故久处固定不动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之一。
2.2身体状况。因为年龄及饮食习惯单一,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呈现慢性消耗状态,在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如中风、偏瘫等,营养摄入更会不足。长期卧床病人,消化及吸收功能逐渐减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加重进食障碍。身体呈现负氮平衡,是导致压疮发生的重要内部条件。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表皮与真皮层变薄,更新迟缓,微血管循环差,局部细胞功能差,霉菌生长入侵易发生感染。
2.3血糖水平。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不能很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而是从尿中大量丢失,机体通过分解脂肪、蛋白质来提供能量,结果导致全身消瘦、乏力,机体免疫力下降。皮肤角质层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破损。
2.4应激状态。护理实践中发现,急性损伤患者易发生压疮,且与患者的应激应对状态有关[1]。当一个人处于情绪紧张状态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成增加,胶原蛋白的合成被抑制而使组织更易于分解而致溃疡的发生。
3预防与治疗措施
3.1压疮的风险评估。近年来,国内外护理人员都认识到准确评估患者发生不良事件风险是预防压疮的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有Braden量表,评分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部分,总分为6~23分,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高度危险。通过压疮的评估可较为准确预测压疮发生,从而减少预防护理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3.2减轻局部压力。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目前证实施加足够的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压疮。减压是首要的预防措施。翻身是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其次是气垫床、减压贴等减压器具的使用。
3.3保暖、防潮。为了避免患者的体温降低,引起躯体的血液循环不良,使受压部位皮肤温度减低程度增加,从而增加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应将病房温度调到20-22℃。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考虑留置尿管并及时清理。
3.4营养支持。粮据病人的全身营养情况,制定结构比例合理的膳食表,可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进食有困难,则可进行鼻饲或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对促进伤口愈合非常重要。
3.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指导、鼓励病人活动,教会病人压疮护理、预防措施,使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评估,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3.6局部治疗。目前有研究认为在无菌的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根据不同阶段应用不同敷料能促进肉芽组织生成和加速创面愈合。临床上已经开始采用如康惠尔敷料等新型材料,并初步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压疮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可以导致的,而且在压疮护理中预见性是第一位的。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优化方案,及时发现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把压疮消化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压疮护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晓明,杜燕,于燕涛.急性应激应对与褥疮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2):5
[2]陈又新.轮椅坐垫对压力和皮肤温度的影响.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86,5(5):206
[3]苏秀春.云南白药治疗褥疮.中国民间疗法,2006,14(6):6
方法:分析50例发生压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主要有压力因素、身体状况、血糖水平、体温失衡等。
结论:要针对性加强对糖尿病病人的干预,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压疮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51-01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不能适当供给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营养,以致局部组织失去正常功能而形成的溃烂和组织坏死,又称压力性溃疡。压疮多发于长期卧床、脊髓损伤、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为脑血管疾病)、体质虚弱、各种消耗性疾病等。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神经组织能量供给不足,出现多种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这样的皮肤容易破溃和感染,如果长期卧床更容易发生压疮,且痊愈过程很慢。因此糖尿病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便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科2011.12-2012.11月间收治50例糖尿病压疮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1月在我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压疮患者50例,男性17例,女性33例,年龄50-76,病史3-20年。其中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50例,合并高血压并42例,糖尿病肾病27例,糖尿病足15例。按压疮标准,入院时压疮Ⅰ期有50例,压疮Ⅱ期有40例,压疮Ⅲ期有25例,压疮Ⅳ期有10例。压疮分布在骶尾部31例,左右髋部7例,足外踝4例,足跟4例,肩胛部2例,手肘部2例。出院时,压疮治愈30例,均为Ⅱ期以下;有明显好转者6例;未愈出院者有14例。
1.2临床表现。发生压疮Ⅰ期及Ⅱ期的患者,多为初次发病者,病史小于10年,处于疾病急性发作期或紧急外科创伤后。压疮Ⅲ期以上者,均为合并症患者,病史多在10年以上,长期卧床或脑血管意外合并肢体活动障碍者。其中3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2例缓解,1例未愈。
1.32型糖尿病患者有以下特点:患者年龄偏大,病程长,身体营养状况差,慢性消耗,合并多种心脑血管并发症。长期治病,经济负担大,家庭支持系统力量减弱。患者知识水平普遍较低,自身依从性差,焦虑程度深。
2原因分析
2.1压力因素。长期卧床不能自行翻身的病人,尤其老年人、体质弱、皮肤弹性差,只要施加了足够的压力,并有一定长的卧床时间,都会造成局部挤压组织的缺血和周边血管的扩张。任何部位尤其在骶尾部、肩胛部及足踝等骨骼突出隆起且脂肪组织较少的地方,都易导致溃疡的发生。故久处固定不动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之一。
2.2身体状况。因为年龄及饮食习惯单一,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呈现慢性消耗状态,在出现其他并发症时,如中风、偏瘫等,营养摄入更会不足。长期卧床病人,消化及吸收功能逐渐减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加重进食障碍。身体呈现负氮平衡,是导致压疮发生的重要内部条件。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表皮与真皮层变薄,更新迟缓,微血管循环差,局部细胞功能差,霉菌生长入侵易发生感染。
2.3血糖水平。高血糖状态下,葡萄糖不能很好地被机体吸收利用而是从尿中大量丢失,机体通过分解脂肪、蛋白质来提供能量,结果导致全身消瘦、乏力,机体免疫力下降。皮肤角质层抵抗力下降,更容易破损。
2.4应激状态。护理实践中发现,急性损伤患者易发生压疮,且与患者的应激应对状态有关[1]。当一个人处于情绪紧张状态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生成增加,胶原蛋白的合成被抑制而使组织更易于分解而致溃疡的发生。
3预防与治疗措施
3.1压疮的风险评估。近年来,国内外护理人员都认识到准确评估患者发生不良事件风险是预防压疮的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有Braden量表,评分内容包括感觉、潮湿、活动、移动、营养、摩擦力和剪切力6部分,总分为6~23分,15~18分提示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极高度危险。通过压疮的评估可较为准确预测压疮发生,从而减少预防护理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3.2减轻局部压力。间歇性解除压力是有效预防压疮的关键,目前证实施加足够的压力并有足够长的时间,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发生压疮。减压是首要的预防措施。翻身是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而简单的方法,其次是气垫床、减压贴等减压器具的使用。
3.3保暖、防潮。为了避免患者的体温降低,引起躯体的血液循环不良,使受压部位皮肤温度减低程度增加,从而增加患者压疮的危险因素,应将病房温度调到20-22℃。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考虑留置尿管并及时清理。
3.4营养支持。粮据病人的全身营养情况,制定结构比例合理的膳食表,可酌情给予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如进食有困难,则可进行鼻饲或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对促进伤口愈合非常重要。
3.5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指导、鼓励病人活动,教会病人压疮护理、预防措施,使患者及家属学会自我评估,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3.6局部治疗。目前有研究认为在无菌的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根据不同阶段应用不同敷料能促进肉芽组织生成和加速创面愈合。临床上已经开始采用如康惠尔敷料等新型材料,并初步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压疮的发生不是单一因素可以导致的,而且在压疮护理中预见性是第一位的。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找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优化方案,及时发现潜在性压疮的部位,积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把压疮消化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压疮护理走向制度化、程序化、人性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晓明,杜燕,于燕涛.急性应激应对与褥疮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02,9(2):5
[2]陈又新.轮椅坐垫对压力和皮肤温度的影响.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86,5(5):206
[3]苏秀春.云南白药治疗褥疮.中国民间疗法,2006,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