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常见的一种行为表现。本文主要运用观察法和借助实践经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的角度反思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具体干预措施。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综合干预策略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也叫侵犯性行为,是幼儿因欲望、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等的行为。
其行为表现主要有:言语性攻击行为,如骂人,嘲笑同伴,大声叫嚷哭闹等;非言语性攻击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踢人、咬人等,争抢别人的东西和故意损坏物品等。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生物因素,但更多是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因素。
学前儿童这一群体有自身的独特性,其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征,如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容易兴奋,认知水平低,且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等,使其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其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这些社会载体才能产生反应,典型方面主要有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说来,过分专制和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或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此外,活动空间、活动材料的设置与暴力性大众传媒游戏也有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幼儿方面来说并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在幼儿教育机构中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做好幼儿机构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对学前教育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是综合的教育干预过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加强联系,形成合力。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每个角色有各自侧重方向,根据现实需要发挥各个因素的最大价值,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幼儿园方面
(一)幼儿园应做好教师和家长工作,严肃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
首先,对幼儿教师进行系统的专题知识教育,理解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界限和表现,明确教师职责及矫正策略。
我们知道,现在幼儿教师结构和素质并不完善,在很多方面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储备,使得教育开展缺乏针对性。教师缺乏系统的攻击性行为的知识与实质的理解,仅仅凭借幼儿有打人或者大哭倾向就判断为攻击性行为,并在主观臆断下掩盖了其他行为表现的原因。这种强加于幼儿身上误判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并妨碍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
对家长方面,幼儿园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明白攻击性行为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重点是指导家长怎么做,以及号召家长配合幼儿教师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机制。
(二)创设科学的幼儿园环境
首先幼儿园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幼儿有充足的、安全的身体锻炼、游戏活动的室外场所,尤其是要保证每个幼儿有不少于2平方米的绿化用地。
幼儿园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好班额,不要为了单纯的经济效益而不断增加班级人数。我实习的班级是中班,班级中幼儿人数最高达到四十三人,老师无暇顾及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幼儿的相对空间急剧减少,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二、教师方面
(一)设计良好的活动环境,减少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将各活动区域进行合理间隔,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防止因空间拥挤引起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指导幼儿活动时为各区域活动设置进入证,科学合理地安排人数并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二)从幼儿出发,指导幼儿实现自我发展
1.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幼儿社会认知水平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通过传统故事、绘本阅读和观看动画片等让幼儿明白助人为乐、谦虚礼让和关心他人这些简单道理和社会规范,初步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评判是非的标准,让幼儿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并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理解他人。
2.帮助幼儿建立自制能力
自制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意志品质,幼儿可以在成人的引导下建立自觉的自制能力。其中延迟满足是幼儿自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在常规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延迟满足,特别是加餐期间,让幼儿学会等待和忍受。
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教育机制。例如在警察抓小偷或者是木头人的游戏中,教师强化幼儿的角色扮演和遵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让他们学会在平时生活中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让他们体验到违反规则行为的自责感和羞耻感。
(三)对攻击性行为要及时、有效干预
要正确运用惩罚机制,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给予得当的惩罚措施,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教育。
另外,教师要妥善运用强化原则,奖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家长方面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影响的关系很大,家长方面要做好沟通和自我教育工作。
首先要在幼儿园和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我行为,包括家庭传统因素、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等。
另一方面要和教师达成共识,加强合作,提供针对性的辅助措施,并发掘社区资源,联合社区公众力量支持和参与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钱雪娟. “攻击” 后的反思——幼儿攻 击性行为的及家庭成因对策[ J] . 学前教育研究, 2004(10) .
[2]李幼穗.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综合干预策略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也叫侵犯性行为,是幼儿因欲望、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等的行为。
其行为表现主要有:言语性攻击行为,如骂人,嘲笑同伴,大声叫嚷哭闹等;非言语性攻击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踢人、咬人等,争抢别人的东西和故意损坏物品等。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生物因素,但更多是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因素。
学前儿童这一群体有自身的独特性,其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征,如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容易兴奋,认知水平低,且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等,使其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但这些因素并不是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决定因素,其必须通过环境、教育等这些社会载体才能产生反应,典型方面主要有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良社会影响。
幼儿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一般说来,过分专制和过分放任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或强化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此外,活动空间、活动材料的设置与暴力性大众传媒游戏也有直接影响。
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从幼儿方面来说并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但在幼儿教育机构中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做好幼儿机构的教育和指导工作,对学前教育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治是综合的教育干预过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加强联系,形成合力。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每个角色有各自侧重方向,根据现实需要发挥各个因素的最大价值,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幼儿园方面
(一)幼儿园应做好教师和家长工作,严肃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
首先,对幼儿教师进行系统的专题知识教育,理解攻击性行为的定义、界限和表现,明确教师职责及矫正策略。
我们知道,现在幼儿教师结构和素质并不完善,在很多方面缺乏专业、系统的知识储备,使得教育开展缺乏针对性。教师缺乏系统的攻击性行为的知识与实质的理解,仅仅凭借幼儿有打人或者大哭倾向就判断为攻击性行为,并在主观臆断下掩盖了其他行为表现的原因。这种强加于幼儿身上误判的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并妨碍幼儿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
对家长方面,幼儿园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明白攻击性行为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家庭中的哪些因素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重点是指导家长怎么做,以及号召家长配合幼儿教师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机制。
(二)创设科学的幼儿园环境
首先幼儿园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幼儿有充足的、安全的身体锻炼、游戏活动的室外场所,尤其是要保证每个幼儿有不少于2平方米的绿化用地。
幼儿园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好班额,不要为了单纯的经济效益而不断增加班级人数。我实习的班级是中班,班级中幼儿人数最高达到四十三人,老师无暇顾及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幼儿的相对空间急剧减少,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
二、教师方面
(一)设计良好的活动环境,减少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将各活动区域进行合理间隔,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防止因空间拥挤引起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指导幼儿活动时为各区域活动设置进入证,科学合理地安排人数并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
(二)从幼儿出发,指导幼儿实现自我发展
1.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幼儿社会认知水平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通过传统故事、绘本阅读和观看动画片等让幼儿明白助人为乐、谦虚礼让和关心他人这些简单道理和社会规范,初步培养幼儿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评判是非的标准,让幼儿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并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评价自己,理解他人。
2.帮助幼儿建立自制能力
自制是幼儿的一种重要的意志品质,幼儿可以在成人的引导下建立自觉的自制能力。其中延迟满足是幼儿自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在常规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延迟满足,特别是加餐期间,让幼儿学会等待和忍受。
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教育机制。例如在警察抓小偷或者是木头人的游戏中,教师强化幼儿的角色扮演和遵守游戏规则,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让他们学会在平时生活中用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让他们体验到违反规则行为的自责感和羞耻感。
(三)对攻击性行为要及时、有效干预
要正确运用惩罚机制,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给予得当的惩罚措施,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教育。
另外,教师要妥善运用强化原则,奖励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三、家长方面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影响的关系很大,家长方面要做好沟通和自我教育工作。
首先要在幼儿园和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我行为,包括家庭传统因素、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等。
另一方面要和教师达成共识,加强合作,提供针对性的辅助措施,并发掘社区资源,联合社区公众力量支持和参与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钱雪娟. “攻击” 后的反思——幼儿攻 击性行为的及家庭成因对策[ J] . 学前教育研究, 2004(10) .
[2]李幼穗. 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