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广义的产业转移着手探索近年来纺织业在世界各区域之间的转移情况,结合国内外产业转移理论和研究方法,依据赫芬达尔指数、专业化指数和Gvc地位指数三个指标对代表性国家的纺织业数据进行分析,希望有效地探究中国纺织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其在世界纺织业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
关键词:纺织业: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定量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贸易向外包和模块化方向发展,跨国企业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生产活动。世贸组织曾指出,全球贸易模式正在由货物贸易向任务贸易转变,意味着在生产分工方式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演进中,全球价值链业已形成并不断发生着变化。白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情况与四十年前已大不相同,我国的贸易诉求及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也发生着变化。在如此巨变的环境下,中国纺织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检测标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依据世界部分国家的相关数据对国际间产业转移进行测度及分析,拟对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的数据特征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数据特征分析中国该行业当下国际产业转移现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方面
发达国家早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提供了大量经验方法和理论框架。如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从产业的类型和特征指出了不同国家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比较成本理论和H-0理论分别从国家出口时的比较优势和相对禀赋差异的角度出发理解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在此基础上,小岛清的“雁型模式”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或潜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基于对美国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扩张行为的解读,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从另一角度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原因。还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H{于发展的压力而被迫实行进口替代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都从局部创新的角度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
(二)国内部分
虽然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較晚但针对性较强。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测度产业转移。刘卫东认为产业转移由区域最终需求变化引起,而投入产出刻画了区域间投入产生关系,可以全面的表示产业转移。刘红光等人则通过投入产出表结合价格指数分析出了2000~2007年全球贸易转移的整体格局,总结出了我国产业转移的梯度模式和四种不同性质产业转移。第二,用偏离份额模型对行业的空间转移进行的定量测度。黄顺魁、成艾华等人根据结构分量和偏离分量分析产业在不同象限中的优劣势变化,最终将产业定义为转出产业、扩散式转入产业、聚集式转入产业和其他产业四种。第三,是用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测度产业转移。张公嵬、梁琦运用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和产业的绝对份额三个指标,根据各区域产业销售产值对国内各区域产业转移情况进行了测度。李婷在研究中将产业转移定义为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份额、产业集中度或区域贸易量的变化,结合工业总产值,根据产业份额的变化测度产业转移。在靳卫东等人的研究中调整了传统的基尼系数,从整体上衡量产业转移过程。覃成林和熊雪茹则在研究中提出了扩散性产业转移和集聚性产业转移两种概念,建立了产业转移相对量和区域经济关联度测度方法,最终构建产业转移相对净流量指标,用以测度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相对规模。
综上所述,虽然国际间产业转移的研究白20世纪中期萌芽,但时至今日,大多数研究还是同于产业转移的原因、转移模式等,或是针对国家范围内的区域间转移,较少通过产业转移过程中各阶段的数据来对其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想要从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产业转移的测度方法来探究纺织业在国际范围内的转移过程。
三、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初步分析
(一)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概述
中国纺织行业尤其是丝织品的制造由来已久,但近代工业发展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却长期落于人后。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的工业发展大都从轻工业中的纺织服装业开始。随着纺织技术传播和标准化,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逐渐消失,生产中的要素价格开始起到关键作用,这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契机。
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低廉的要素价格首先吸引了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的进入,该时期有大量纺织服装厂在首先开放的地区建立,从事初等产品代加T。PeterKilduff的纺织制造业经济持续发展理论将纺织制造业的发展合并归纳为维生、快速增长、多样化、大规模生产和创意整合五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纺织服装制造业长期处于维生阶段,而在此后,中国现已跨越快速增长阶段、基本完成多样化阶段并已部分地区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现阶段,中国的生产要素价格相比开放之初已有大幅度上涨,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正逐渐开始寻找成本更低廉的地区进行转移。在这一次的转移中,中国必将从转入围成为转出国,并不断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纺织迈进。
(二)数据初步分析
文献综述已然言明,现有的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相比之下,定量研究更多出现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研究中。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研究测度方法对中国近年来纺织服装业的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进行初步分析,并尝试探讨其可行性。下面是使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专业化指数相结合进行分析的过程及所得结论。
1.赫芬达尔指数
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程度的研究中,赫芬达尔指数(①式)常用于观察某一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并通过不同时期之间的对比来讨论产业聚集程度的变化。
聚集程度与集中地点的改变是产业发生转移的典型特征之一。由此,本文尝试借用赫芬达尔指数分析世界纺织服装业在各国的聚集情况(②式),并由聚集情况的变化推断世界纺织服装业在各国之间的转移程度。 H=(Qij//Qi)2 ② 如上,在其中Qij代表各时期各国的纺织服装业产值,而Qi代表该时期纺织服装业的世界总产值。为做出更具有代表性的观察结果,在数据分析时我们选取了美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四个国家与中国的数据进行对比参照。同时,这样也能对世界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制造国家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由图1,在这二十年中,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分布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以美日为首的老牌纺织服装制造业大国在世界纺织服装业中所占比例进一步缩减。美国、日本的赫芬达尔指数在这二十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最后逐渐趋近于零,这也正与美日同时期低端制造业对外转移将要完成的工业发展状况相对应。其次,二十年中世界纺织服装业快速向中国大量聚集,即世界上越来越多纺织服装企业选择在中国进行加工制造,中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业也因此得到巨大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的聚集和繁荣。从总体趋势上来看,虽然世界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的聚集程度一直不断提升并与世界其他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但2010年以来,聚集速度正在逐步变缓。这也说明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已逐渐趋于饱和,并有了逐渐向外转移的趋势和动力。最后,我们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国家进行了分析。他们的赫芬达尔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有所上升但趋势并不明显。
2.专业化指数
在产业转移的研究方面,有关“专业化指数”这个词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常见的是“贸易专业化指数”,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然而,随着世界贸易与世界生产分工的进一步复杂化,通过贸易专业化指数度量得出的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已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基于此,本文选择继续从一个行业的总产值人手,选择另一种“专业化指数”(③式)进行度量。 Lij=(Qij/Qj)/(Qi/Qc)=(Qij/Qi)/(Qj/Qc)
③ 与赫芬达尔指数中的表达方式相同,在③式中,Qij代表各時期各国的纺织服装业产值,Qi代表该时期纺织服装业的世界总产值,Qj代表各时期各国的制造业总产值,Qc代表该时期世界制造业的总产值。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是通过各国纺织服装业占该国制造业总体的比重与同一时期世界纺织服装业占世界制造业总体比重相比,以确定该国的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繁荣程度在世界中所处水平。在最终的数据分析中,专业化指数以“1”为界限,高于1的国家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强,而低于1的国家则相对较弱。同样,仍选择以上四国与中国一起进行作图分析(图2)。
如图2所示,在五个国家中,美国、日本的专业化指数均低于1,而中同、印度尼西亚、印度的专业化指数都高于1。这再次印证了在21世纪初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要完成产业转移的事实——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在其全国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已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在中国、印度这些国家中,纺织服装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规模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其中,印度的纺织服装业在该国内制造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专业化指数一直高于中国,这也说明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之中,印度比其他国家更注重国内的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各国纺织服装业的专业化指数在这二十年中都有所下滑,其中印度尼西亚的纺织服装业专业化指数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3.综合分析与初步结论
在上述数据处理中,赫芬达尔指数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纺织服装业的聚集程度和具体的聚集国家,专业化指数则展示了各国纺织服装业的专业化程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综合以上进行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其一,通过赫芬达尔和专业化指数的结合分析,我们对中国这二十年中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初步认知。自1995年起,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赫芬达尔指数不断上升,至2014年,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在中国的聚集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了显著的差距。然而,结合专业化指数我们会发现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专业化程度虽较高却始终低于印度,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的大量聚集实际上与其国土面积辽阔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内制造业在二十年的迅速发展中变得规模巨大。除此之外,近年来,赫芬达尔指数逐渐变缓和专业化指数的不断下降也说明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入衰退阶段,中国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更新更有发展潜力的其他行业,纺织服装业即将开始从中国向其他国家转移。
其二,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印度、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并非顺承而是更趋近于一种处于相同阶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赫芬达尔指数中三个国家的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总量不同,而从专业化指数可以看出三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
四、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分析
本文上一部分已经对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数据特征有了初步的介绍和分析,但实际上使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专业化指数综合分析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二者综合使用也只能看到产业转移过程的大体变化趋势。因此,为了对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实际转移过程有一个更加清晰完善的认识,并进一步精确上述的结果,下面我们将采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Gvc地位指数来进一步分析。
(一)全球价值链及其地位指数的简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贸易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全球价值链南此被提出并且被应用到不同经济领域中。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进而体现出一个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位置。早期的学者多应用里昂惕夫在1936年提出的经典方程计算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 GVC-positioner=In( l+IVir/Eir)-In(l+FVir/Eir)
将国内价值增加值与国外价值增加值代入上述公式进一步计算,得出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该指数在中间贸易较少的时期,能很好地测量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早期被各同学者广泛使用。
但是,随着中间贸易的增加,传统的计算方法不能将一条全球价值链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价值增值分开,分类放入不同国家的不同部门内,导致传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降低,不仅不能准确体现各国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而且会误导学者得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王直等人寻求新的方法来适应当下中间品贸易逐渐成为主要贸易方式的世界贸易体系。王直等人提出了对一国总出口的16项分解,该分解方式不仅将国外的价值增加与国内的价值增加分开,首次将国内增加值分解为一次跨境的浅度Gvc和多次跨境的深度Gvc,将一条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做了更加系统、全面的分解。利用该分解式,依据价值增值的来源和去向的不同分出GVC前向联系增加值出口和Gvc后向联系增加值出口。Gvc前向联系增加值出口与该国家或部门参与进该产业GVC上游的程度有关,用Gvc前向联系增加值出口比一国总价值增值出口,可以看出该国该产业在Gvc中对于上游部分的参与程度,其比值越高,说明GVC上游参与程度越高,向后联系增加值与此类似。
此外,通过分解表还可以算出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DVA),其在多国模型中与另两个指标不相同,但是当汇总到一国某一产业的总出口时,其与Gvc向后联系增加值一样。
(二)最新GVC地位指数的计算原理
经过研究近几年的相关论文,理论上可以从制造业的总出口16项分解表中选出与纺织业相关的行业数据,算出基于产业部门向前联系的增加值出口(VAX_F)和基于产业部门向后联系的增加值出口(VAX_B)。之后VAX_F比总增加值出口,VAX_B比总产出,这样得出精确的Gvc向前参与率和Gvc向后参与率。但是限于其原理复杂,数据处理烦冗耗时较长等原因,我们选择计算出VAX_F、DVA和总出口值,而没有计算一国的增加值总出口,因此最后得出的比值是VAX_F比总出口和DVA比总出口。此外,只有DVA比总出口的比例才能作为度量增加值出口的综合统计指标。从计算所得的这两个指标中可以得出多种结论。
纵向对比一国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该产业增加值在总出口中占比的变化,说明该国该产业的发展情况,向前联系增加值比总出口比值的变化说明位于上游的增加值出口在该产业中的变化,如服装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变化。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比总出口说明该产业总的增加值出口的变化,可以看出该产业整体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以及是否在世界市场上有优势,并推断出未来该产业的发展趋势。
横向对比不同国家之间的数据,尤其是DVC比总出口的比值,可以看出不同发展时期该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看出该产业目前在世界贸易中所处的发展阶段。由此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该产业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大小,进一步估计未来产业是走向扩展还是萎缩。
(三)数据结果的分析
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产业转移,因此第一项较稳定且略有下降,而第二项一直稳定且很低。对此,认为美国的数据可以作为产业转移完成的标准,他国数据与之对比得出其产业转移所处的阶段。
日本的两个数值均下降且接近美国的数据,说明日本该产业在往外转移,而且第一项下降的速度更快,说明日本现今主要将纺织产业的上游部分转出,下游部分不能确定,但是可以推测其影响较小。出口增加值比率的减少主要是由该产业上游部分转移i+,去引起的。根据数据趋势,日本的两个数据持续下降且接近美国的数据,预期未来几年内就能完成转移。
中国第一项先上升后下降,第二项先下降后比较稳定。可以看出2000年左右中国优先转出J纺织产业的下游部分,在Gvc中向上游攀升。在2010年前后,两个比率均有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可能会像日本一样开始全面转出纺织业。对比中国、日本、美国三国的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比率可以看出中国现在处在产业转出的前期,在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依旧高于日本、美国。未来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产业转移。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将持续进行产业转移。
印度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比率与日本的趋势相似,而向前联系增加值比率一直较低且波动较大,说明印度可能没有向GVC上游发展该产业,而是直接进行产业转移,可以看出印度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移。印度尼西亚向前联系增加值比率一直很低,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比率持续上升。可以推测印度尼西亚在承接其他国家该产业的下游生产环节,产业上游部分没有大的变化。
五、结论与评价
(一)结论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应用三个方面的数据度量我国纺织业目前的国际产业转移程度和其所处的阶段。我国已经在全球价值链中活跃多年,并且多个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攀升。因此,我们必须重点研究与全球价值链有关的领域,应用全球价值链实现研究目的。
本文从工业聚集度、专业化程度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一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通过与其他四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根据以上结论,我们认为中国纺织业目前处于国际产业转移阶段的起始阶段,今后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纺织业的逐步升级转移过程。数据表明,中国纺织业目前仍占有世界纺织业中较大比例。
(二)不足及改进方向
1.本文應用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之前学者的文献总结而出,因此该方法是否是最适宜界定产业转移程度的方法还有待研究确认,未来通过综合归纳国内外文献资料可能找到更切实的证据或者发现新的更合适的方法。
2.本文的数据一部分来源于投入产出表,一部分来源于国际经贸大学的数据库。由于国际经贸大学数据库近日关闭,数据实际是来源于第三方,其准确性有待考证。此外,本文在处理数据时没有考虑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等影响各国的重大事件对数据的影响,因此数据可能有较大波动。未来进一步研究时,应当更细致的处理这些事件对实际数据的影响。
3.印度尼西亚的数据趋势展现出的疑点说明我们没有准确地定位到当前产业转移的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承接围,这也是需要未来进一步讨论研究的问题之一。确定这样的承接国可能需要未来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对比,才能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79-88.
[2]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9(3):1-21.
[3]倪红福.中国出口技术含量动态变迁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17,52(1):44-57.
[4]赵德友.投入产出表基本原理及编表思路[J].理论与实践.2003(2)
[5] Zhi Wang, Shang-Jin Wei, Xinding Yu, Kunfu Zhu.Measures of Participation in Clobal Value Chains and ClohalBusiness Cycles[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7(3)
作者简介:
王月明,樊佳琪,谢鹃泽,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关键词:纺织业: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定量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贸易向外包和模块化方向发展,跨国企业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生产活动。世贸组织曾指出,全球贸易模式正在由货物贸易向任务贸易转变,意味着在生产分工方式与世界贸易的发展演进中,全球价值链业已形成并不断发生着变化。白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的情况与四十年前已大不相同,我国的贸易诉求及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也发生着变化。在如此巨变的环境下,中国纺织业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检测标准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依据世界部分国家的相关数据对国际间产业转移进行测度及分析,拟对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的数据特征有一个更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数据特征分析中国该行业当下国际产业转移现状。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方面
发达国家早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提供了大量经验方法和理论框架。如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从产业的类型和特征指出了不同国家非熟练劳动力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比较成本理论和H-0理论分别从国家出口时的比较优势和相对禀赋差异的角度出发理解产业在国际间的转移。在此基础上,小岛清的“雁型模式”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投资国已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或潜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基于对美国的跨国公司的投资和扩张行为的解读,生命周期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从另一角度分析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原因。还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H{于发展的压力而被迫实行进口替代是产业转移发生的根源。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都从局部创新的角度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
(二)国内部分
虽然国内对产业转移的研究起步較晚但针对性较强。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测度产业转移。刘卫东认为产业转移由区域最终需求变化引起,而投入产出刻画了区域间投入产生关系,可以全面的表示产业转移。刘红光等人则通过投入产出表结合价格指数分析出了2000~2007年全球贸易转移的整体格局,总结出了我国产业转移的梯度模式和四种不同性质产业转移。第二,用偏离份额模型对行业的空间转移进行的定量测度。黄顺魁、成艾华等人根据结构分量和偏离分量分析产业在不同象限中的优劣势变化,最终将产业定义为转出产业、扩散式转入产业、聚集式转入产业和其他产业四种。第三,是用区位熵、赫芬达尔指数、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来测度产业转移。张公嵬、梁琦运用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和产业的绝对份额三个指标,根据各区域产业销售产值对国内各区域产业转移情况进行了测度。李婷在研究中将产业转移定义为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份额、产业集中度或区域贸易量的变化,结合工业总产值,根据产业份额的变化测度产业转移。在靳卫东等人的研究中调整了传统的基尼系数,从整体上衡量产业转移过程。覃成林和熊雪茹则在研究中提出了扩散性产业转移和集聚性产业转移两种概念,建立了产业转移相对量和区域经济关联度测度方法,最终构建产业转移相对净流量指标,用以测度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相对规模。
综上所述,虽然国际间产业转移的研究白20世纪中期萌芽,但时至今日,大多数研究还是同于产业转移的原因、转移模式等,或是针对国家范围内的区域间转移,较少通过产业转移过程中各阶段的数据来对其过程进行定量分析,本文想要从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产业转移的测度方法来探究纺织业在国际范围内的转移过程。
三、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初步分析
(一)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概述
中国纺织行业尤其是丝织品的制造由来已久,但近代工业发展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却长期落于人后。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的工业发展大都从轻工业中的纺织服装业开始。随着纺织技术传播和标准化,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逐渐消失,生产中的要素价格开始起到关键作用,这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契机。
在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低廉的要素价格首先吸引了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的进入,该时期有大量纺织服装厂在首先开放的地区建立,从事初等产品代加T。PeterKilduff的纺织制造业经济持续发展理论将纺织制造业的发展合并归纳为维生、快速增长、多样化、大规模生产和创意整合五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可以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纺织服装制造业长期处于维生阶段,而在此后,中国现已跨越快速增长阶段、基本完成多样化阶段并已部分地区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现阶段,中国的生产要素价格相比开放之初已有大幅度上涨,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正逐渐开始寻找成本更低廉的地区进行转移。在这一次的转移中,中国必将从转入围成为转出国,并不断向高附加值高科技纺织迈进。
(二)数据初步分析
文献综述已然言明,现有的对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相比之下,定量研究更多出现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研究中。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研究测度方法对中国近年来纺织服装业的国际产业转移趋势进行初步分析,并尝试探讨其可行性。下面是使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专业化指数相结合进行分析的过程及所得结论。
1.赫芬达尔指数
在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程度的研究中,赫芬达尔指数(①式)常用于观察某一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集中程度和分布情况,并通过不同时期之间的对比来讨论产业聚集程度的变化。
聚集程度与集中地点的改变是产业发生转移的典型特征之一。由此,本文尝试借用赫芬达尔指数分析世界纺织服装业在各国的聚集情况(②式),并由聚集情况的变化推断世界纺织服装业在各国之间的转移程度。 H=(Qij//Qi)2 ② 如上,在其中Qij代表各时期各国的纺织服装业产值,而Qi代表该时期纺织服装业的世界总产值。为做出更具有代表性的观察结果,在数据分析时我们选取了美国、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四个国家与中国的数据进行对比参照。同时,这样也能对世界纺织服装业的主要制造国家的变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由图1,在这二十年中,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分布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以美日为首的老牌纺织服装制造业大国在世界纺织服装业中所占比例进一步缩减。美国、日本的赫芬达尔指数在这二十年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最后逐渐趋近于零,这也正与美日同时期低端制造业对外转移将要完成的工业发展状况相对应。其次,二十年中世界纺织服装业快速向中国大量聚集,即世界上越来越多纺织服装企业选择在中国进行加工制造,中国本土的纺织服装业也因此得到巨大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的聚集和繁荣。从总体趋势上来看,虽然世界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的聚集程度一直不断提升并与世界其他国家拉开较大差距,但2010年以来,聚集速度正在逐步变缓。这也说明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已逐渐趋于饱和,并有了逐渐向外转移的趋势和动力。最后,我们对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个国家进行了分析。他们的赫芬达尔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有所上升但趋势并不明显。
2.专业化指数
在产业转移的研究方面,有关“专业化指数”这个词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常见的是“贸易专业化指数”,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然而,随着世界贸易与世界生产分工的进一步复杂化,通过贸易专业化指数度量得出的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已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基于此,本文选择继续从一个行业的总产值人手,选择另一种“专业化指数”(③式)进行度量。 Lij=(Qij/Qj)/(Qi/Qc)=(Qij/Qi)/(Qj/Qc)
③ 与赫芬达尔指数中的表达方式相同,在③式中,Qij代表各時期各国的纺织服装业产值,Qi代表该时期纺织服装业的世界总产值,Qj代表各时期各国的制造业总产值,Qc代表该时期世界制造业的总产值。这种计算方法,实际上是通过各国纺织服装业占该国制造业总体的比重与同一时期世界纺织服装业占世界制造业总体比重相比,以确定该国的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和繁荣程度在世界中所处水平。在最终的数据分析中,专业化指数以“1”为界限,高于1的国家纺织服装业生产能力较强,而低于1的国家则相对较弱。同样,仍选择以上四国与中国一起进行作图分析(图2)。
如图2所示,在五个国家中,美国、日本的专业化指数均低于1,而中同、印度尼西亚、印度的专业化指数都高于1。这再次印证了在21世纪初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要完成产业转移的事实——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在其全国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已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在中国、印度这些国家中,纺织服装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规模仍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其中,印度的纺织服装业在该国内制造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专业化指数一直高于中国,这也说明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之中,印度比其他国家更注重国内的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各国纺织服装业的专业化指数在这二十年中都有所下滑,其中印度尼西亚的纺织服装业专业化指数下降趋势最为明显。
3.综合分析与初步结论
在上述数据处理中,赫芬达尔指数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纺织服装业的聚集程度和具体的聚集国家,专业化指数则展示了各国纺织服装业的专业化程度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综合以上进行分析可得到如下结论。
其一,通过赫芬达尔和专业化指数的结合分析,我们对中国这二十年中纺织服装制造业的发展情况有了一个初步认知。自1995年起,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赫芬达尔指数不断上升,至2014年,世界纺织服装制造业在中国的聚集程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了显著的差距。然而,结合专业化指数我们会发现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专业化程度虽较高却始终低于印度,这也从一方面说明了纺织服装业在中国的大量聚集实际上与其国土面积辽阔的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内制造业在二十年的迅速发展中变得规模巨大。除此之外,近年来,赫芬达尔指数逐渐变缓和专业化指数的不断下降也说明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开始逐渐走入衰退阶段,中国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更新更有发展潜力的其他行业,纺织服装业即将开始从中国向其他国家转移。
其二,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印度、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在产业结构方面并非顺承而是更趋近于一种处于相同阶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赫芬达尔指数中三个国家的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总量不同,而从专业化指数可以看出三个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
四、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分析
本文上一部分已经对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数据特征有了初步的介绍和分析,但实际上使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专业化指数综合分析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二者综合使用也只能看到产业转移过程的大体变化趋势。因此,为了对世界纺织服装业的实际转移过程有一个更加清晰完善的认识,并进一步精确上述的结果,下面我们将采用全球价值链理论中的Gvc地位指数来进一步分析。
(一)全球价值链及其地位指数的简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贸易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全球价值链南此被提出并且被应用到不同经济领域中。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能够反映出不同国家在价值链上的位置,进而体现出一个国家在全球贸易中的位置。早期的学者多应用里昂惕夫在1936年提出的经典方程计算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 GVC-positioner=In( l+IVir/Eir)-In(l+FVir/Eir)
将国内价值增加值与国外价值增加值代入上述公式进一步计算,得出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该指数在中间贸易较少的时期,能很好地测量一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早期被各同学者广泛使用。
但是,随着中间贸易的增加,传统的计算方法不能将一条全球价值链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价值增值分开,分类放入不同国家的不同部门内,导致传统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降低,不仅不能准确体现各国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而且会误导学者得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王直等人寻求新的方法来适应当下中间品贸易逐渐成为主要贸易方式的世界贸易体系。王直等人提出了对一国总出口的16项分解,该分解方式不仅将国外的价值增加与国内的价值增加分开,首次将国内增加值分解为一次跨境的浅度Gvc和多次跨境的深度Gvc,将一条价值链上的价值增值做了更加系统、全面的分解。利用该分解式,依据价值增值的来源和去向的不同分出GVC前向联系增加值出口和Gvc后向联系增加值出口。Gvc前向联系增加值出口与该国家或部门参与进该产业GVC上游的程度有关,用Gvc前向联系增加值出口比一国总价值增值出口,可以看出该国该产业在Gvc中对于上游部分的参与程度,其比值越高,说明GVC上游参与程度越高,向后联系增加值与此类似。
此外,通过分解表还可以算出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DVA),其在多国模型中与另两个指标不相同,但是当汇总到一国某一产业的总出口时,其与Gvc向后联系增加值一样。
(二)最新GVC地位指数的计算原理
经过研究近几年的相关论文,理论上可以从制造业的总出口16项分解表中选出与纺织业相关的行业数据,算出基于产业部门向前联系的增加值出口(VAX_F)和基于产业部门向后联系的增加值出口(VAX_B)。之后VAX_F比总增加值出口,VAX_B比总产出,这样得出精确的Gvc向前参与率和Gvc向后参与率。但是限于其原理复杂,数据处理烦冗耗时较长等原因,我们选择计算出VAX_F、DVA和总出口值,而没有计算一国的增加值总出口,因此最后得出的比值是VAX_F比总出口和DVA比总出口。此外,只有DVA比总出口的比例才能作为度量增加值出口的综合统计指标。从计算所得的这两个指标中可以得出多种结论。
纵向对比一国指标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该产业增加值在总出口中占比的变化,说明该国该产业的发展情况,向前联系增加值比总出口比值的变化说明位于上游的增加值出口在该产业中的变化,如服装设计、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变化。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比总出口说明该产业总的增加值出口的变化,可以看出该产业整体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以及是否在世界市场上有优势,并推断出未来该产业的发展趋势。
横向对比不同国家之间的数据,尤其是DVC比总出口的比值,可以看出不同发展时期该产业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看出该产业目前在世界贸易中所处的发展阶段。由此说明与其他国家相比,该产业在世界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大小,进一步估计未来产业是走向扩展还是萎缩。
(三)数据结果的分析
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产业转移,因此第一项较稳定且略有下降,而第二项一直稳定且很低。对此,认为美国的数据可以作为产业转移完成的标准,他国数据与之对比得出其产业转移所处的阶段。
日本的两个数值均下降且接近美国的数据,说明日本该产业在往外转移,而且第一项下降的速度更快,说明日本现今主要将纺织产业的上游部分转出,下游部分不能确定,但是可以推测其影响较小。出口增加值比率的减少主要是由该产业上游部分转移i+,去引起的。根据数据趋势,日本的两个数据持续下降且接近美国的数据,预期未来几年内就能完成转移。
中国第一项先上升后下降,第二项先下降后比较稳定。可以看出2000年左右中国优先转出J纺织产业的下游部分,在Gvc中向上游攀升。在2010年前后,两个比率均有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可能会像日本一样开始全面转出纺织业。对比中国、日本、美国三国的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比率可以看出中国现在处在产业转出的前期,在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依旧高于日本、美国。未来还需要很长时间进行产业转移。预计未来10年中国将持续进行产业转移。
印度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比率与日本的趋势相似,而向前联系增加值比率一直较低且波动较大,说明印度可能没有向GVC上游发展该产业,而是直接进行产业转移,可以看出印度也在积极进行产业转移。印度尼西亚向前联系增加值比率一直很低,被国外吸收的国内增加值比率持续上升。可以推测印度尼西亚在承接其他国家该产业的下游生产环节,产业上游部分没有大的变化。
五、结论与评价
(一)结论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应用三个方面的数据度量我国纺织业目前的国际产业转移程度和其所处的阶段。我国已经在全球价值链中活跃多年,并且多个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步攀升。因此,我们必须重点研究与全球价值链有关的领域,应用全球价值链实现研究目的。
本文从工业聚集度、专业化程度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个不同的方面分析一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通过与其他四个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根据以上结论,我们认为中国纺织业目前处于国际产业转移阶段的起始阶段,今后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实现纺织业的逐步升级转移过程。数据表明,中国纺织业目前仍占有世界纺织业中较大比例。
(二)不足及改进方向
1.本文應用的研究方法是基于之前学者的文献总结而出,因此该方法是否是最适宜界定产业转移程度的方法还有待研究确认,未来通过综合归纳国内外文献资料可能找到更切实的证据或者发现新的更合适的方法。
2.本文的数据一部分来源于投入产出表,一部分来源于国际经贸大学的数据库。由于国际经贸大学数据库近日关闭,数据实际是来源于第三方,其准确性有待考证。此外,本文在处理数据时没有考虑20世纪90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次贷危机等影响各国的重大事件对数据的影响,因此数据可能有较大波动。未来进一步研究时,应当更细致的处理这些事件对实际数据的影响。
3.印度尼西亚的数据趋势展现出的疑点说明我们没有准确地定位到当前产业转移的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承接围,这也是需要未来进一步讨论研究的问题之一。确定这样的承接国可能需要未来大量的数据处理和对比,才能得出较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刘红光,刘卫东,刘志高.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研究——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1(6):79-88.
[2]张公嵬,梁琦.产业转移与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0,9(3):1-21.
[3]倪红福.中国出口技术含量动态变迁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17,52(1):44-57.
[4]赵德友.投入产出表基本原理及编表思路[J].理论与实践.2003(2)
[5] Zhi Wang, Shang-Jin Wei, Xinding Yu, Kunfu Zhu.Measures of Participation in Clobal Value Chains and ClohalBusiness Cycles[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7(3)
作者简介:
王月明,樊佳琪,谢鹃泽,吉林大学,吉林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