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作者观看迈克尔·莱杰的著作《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后,对于所采用的理论框架进行的一次简要分析。作者从文本中提取出三个关键词:现代人话语、意识形态、主体性,意在证明三者共同构成了迈克尔·莱杰的核心理论框架,从而准确的重构抽象表现主义。
关键词: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人话语;意识形态;主体性
《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的作者迈克尔·莱杰作为“新艺术史”的研究代表学者,T·J·克拉克的学生。他将关注点放入广阔的视觉文化领域,力图逃脱形式主义与工具主义论述外,重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宏达的历史文化情境。
一、现代人话语
迈克尔·莱杰认为:“我希望能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建构出一个话语框架,这一框架既维护、增强着艺术家的个人兴趣特色,同时也会把他们置于文化史和社会史之中来审视,因为正是在具体环境下,他们的观点才会显得重要和实用。”[1]于是他将视野放到当时文化产品对原始和无意识的迷恋上,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现代人文本”,它涵盖一种通俗的、非小说类的纪实作品。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野蛮行径被广泛形容为非理性的原始人行径。“现代人文本的作者认为。现代世界出现灾难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们漠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本能。”[2]这种对非理性的解读,将美国主流视野聚焦于拉丁美洲艺术、印第安土著艺术。于是有关原始主义,以及对恐惧所引发的关于悲剧宿命论的思考成为神话制造者的理论源泉。
对于符号的借用并非只是来源于原始主义,同时也还来自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现代人话语。在对心理学话语的分析中,不得不提纽约分析心理学俱乐部。他与波洛克、神话制造者关系密切。他们的话语无疑影响到波洛克、神话制造者对画面的处理。例如,哈丁借用荣格理论提出的月亮代表阴性法则的观点,被波洛克利用为其无意构思有关女性的重要意向。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点是,现代人话语帮助纽约画派构思意向,同时纽约画派不在塑造话语领域,这体现在隐含的意识形态、主体性之中。
对于现代人话语的追溯与分析是迈克尔·莱杰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决定了对意识形态、主体性的判断。这种分析源自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福柯认为知识考古学的话语实践分析,意在将断裂、变化和转换代入对历史的思考之中。抽象表现主义出现在美国社会巨变时期,大量的不确定性事件出现,使得当时现代人文本作者开始质疑现代人本质。
二、意识形态
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迈克尔·莱杰与居尔伯特的观点极为不同。“对居尔伯特来说,意识形态指的是围绕着某个政治联盟而组织起来的一套明显的人们有益遵守的信仰和承诺。”[3]而对于迈克尔·莱杰来说,更为强调系统的概念。
在本书中,迈克尔·莱杰展现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表现了他的理论框架吸收了诸多大家的精华理论。例如在反驳纽约画派具有一种颠覆性力量时,迈克尔·莱杰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具有的强大动力、深邃性以及非单一阶级属性,使得它的霸权地位得到保证。
神话制造者艺术、黑色电影和现代人文本都参与霸权的运作,使得某种意识形态社会自我延续下去。其中无论是黑色电影文化产品还是现代人话语都属于阿尔都塞所定义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它通过询唤,通过多种机构和话语作用,把个人塑造为意识形态下的主体。在莱杰的表述中,抽象表现主义正是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了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询唤”,从而成为意识形态下的主体。于是,中产阶级白人异性恋男性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典型形象。
贯穿全文的原始主义与天意论线索,并非是一种抽象表现主义这借用的形式,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所塑造出的中产阶级白人异性恋男性主体身份的强调,他对非理性的象征着精神世界的内心探索,也引出与意识形态相辅相成的主体性概念。
三、主体性
莱杰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阐述抽象表现主义关于主体性的建构,他认为,人进入象征界之后,主体的形成会受到意识形态的渗透,由于他依然寻求镜像去理解自己的样子,于是将抽象表现主义的藝术作品想象成一种替代镜子的视觉媒介。现代人如那喀索斯一样,沉醉于折射到画面中的自我形象中。但是它虚构出来的身份是对旧有身份模型的改造,并“亲近”主导的意识形态。这种主体身份最为恰当的描述即是前文所提到的中产阶级白人异性恋男性形象。但是根据拉康的理论,主体性在象征阶段会呈现出一定的分裂,确切说来,当主体进入语言秩序和规章,第二次分隔就发生了,这次是以分裂的形式——说话的‘我’和被说的‘我’分裂”。德库宁在面对自己作品《女人与自行车》,就承认自己身上存在的女性成分,这缘由也许是俄狄浦斯情节的作用。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并非所有都是男性,其中以李·克拉斯纳、伊莲·德·库宁和格蕾丝·哈提根为代表的女性艺术家也是该团体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对于无意识原始主义的有关女性符号的鉴借,女性不得不面临被塑造为他者形象。因此这不得不与上述主体性的建构发生冲突。
事实上关于莱杰对于女性艺术家的解读,易招致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指责,这也成为重构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弊端。莱杰认为那些试图跟上抽象表现主义发展脚步的女性艺术家,会采取多种策略来掩盖他们的性别特征,她们隐藏身份,尽力透出男性化特征,体现出分裂的白人男性主体特征。然而我认为这种描述不足以体现抽象女性艺术家的价值,而是把女性艺术家置于边缘地位,这恰是与新艺术史所强调的相反。
四、总结
迈克尔·莱杰作为T·J克拉克的学生,很明显,他受到了他导师在“阶级”“意识形态”以及这些范畴影响绘画的视觉结构的观点的影响。同时迈克尔·莱杰还吸收了大量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范式,例如福柯、法兰克福学派和拉康。从而他摆脱了其导师鲜明的左翼批判立场,发展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在《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一书中他结合对现代人话语、艺术作品及当时文化产品的分析,在历时与共时性维度上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文化历时情境,从强调意识形态与主体性角度切入重构出一个“形式—政治”之外的抽象表现主义。这无疑对我们日后的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范式。
注释:
[1]《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 迈克尔·莱杰 第8页
[2]《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 迈克尔·莱杰 第67页
[3]《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 迈克尔·莱杰 前言第8页
关键词:抽象表现主义;现代人话语;意识形态;主体性
《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的作者迈克尔·莱杰作为“新艺术史”的研究代表学者,T·J·克拉克的学生。他将关注点放入广阔的视觉文化领域,力图逃脱形式主义与工具主义论述外,重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宏达的历史文化情境。
一、现代人话语
迈克尔·莱杰认为:“我希望能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建构出一个话语框架,这一框架既维护、增强着艺术家的个人兴趣特色,同时也会把他们置于文化史和社会史之中来审视,因为正是在具体环境下,他们的观点才会显得重要和实用。”[1]于是他将视野放到当时文化产品对原始和无意识的迷恋上,提出一个重要概念“现代人文本”,它涵盖一种通俗的、非小说类的纪实作品。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野蛮行径被广泛形容为非理性的原始人行径。“现代人文本的作者认为。现代世界出现灾难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人们漠视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本能。”[2]这种对非理性的解读,将美国主流视野聚焦于拉丁美洲艺术、印第安土著艺术。于是有关原始主义,以及对恐惧所引发的关于悲剧宿命论的思考成为神话制造者的理论源泉。
对于符号的借用并非只是来源于原始主义,同时也还来自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现代人话语。在对心理学话语的分析中,不得不提纽约分析心理学俱乐部。他与波洛克、神话制造者关系密切。他们的话语无疑影响到波洛克、神话制造者对画面的处理。例如,哈丁借用荣格理论提出的月亮代表阴性法则的观点,被波洛克利用为其无意构思有关女性的重要意向。易被我们忽视的一点是,现代人话语帮助纽约画派构思意向,同时纽约画派不在塑造话语领域,这体现在隐含的意识形态、主体性之中。
对于现代人话语的追溯与分析是迈克尔·莱杰理论框架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决定了对意识形态、主体性的判断。这种分析源自于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福柯认为知识考古学的话语实践分析,意在将断裂、变化和转换代入对历史的思考之中。抽象表现主义出现在美国社会巨变时期,大量的不确定性事件出现,使得当时现代人文本作者开始质疑现代人本质。
二、意识形态
对于意识形态的定义,迈克尔·莱杰与居尔伯特的观点极为不同。“对居尔伯特来说,意识形态指的是围绕着某个政治联盟而组织起来的一套明显的人们有益遵守的信仰和承诺。”[3]而对于迈克尔·莱杰来说,更为强调系统的概念。
在本书中,迈克尔·莱杰展现出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表现了他的理论框架吸收了诸多大家的精华理论。例如在反驳纽约画派具有一种颠覆性力量时,迈克尔·莱杰认为抽象表现主义具有的强大动力、深邃性以及非单一阶级属性,使得它的霸权地位得到保证。
神话制造者艺术、黑色电影和现代人文本都参与霸权的运作,使得某种意识形态社会自我延续下去。其中无论是黑色电影文化产品还是现代人话语都属于阿尔都塞所定义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它通过询唤,通过多种机构和话语作用,把个人塑造为意识形态下的主体。在莱杰的表述中,抽象表现主义正是在20世纪40年代受到了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询唤”,从而成为意识形态下的主体。于是,中产阶级白人异性恋男性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典型形象。
贯穿全文的原始主义与天意论线索,并非是一种抽象表现主义这借用的形式,而是一种意识形态所塑造出的中产阶级白人异性恋男性主体身份的强调,他对非理性的象征着精神世界的内心探索,也引出与意识形态相辅相成的主体性概念。
三、主体性
莱杰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阐述抽象表现主义关于主体性的建构,他认为,人进入象征界之后,主体的形成会受到意识形态的渗透,由于他依然寻求镜像去理解自己的样子,于是将抽象表现主义的藝术作品想象成一种替代镜子的视觉媒介。现代人如那喀索斯一样,沉醉于折射到画面中的自我形象中。但是它虚构出来的身份是对旧有身份模型的改造,并“亲近”主导的意识形态。这种主体身份最为恰当的描述即是前文所提到的中产阶级白人异性恋男性形象。但是根据拉康的理论,主体性在象征阶段会呈现出一定的分裂,确切说来,当主体进入语言秩序和规章,第二次分隔就发生了,这次是以分裂的形式——说话的‘我’和被说的‘我’分裂”。德库宁在面对自己作品《女人与自行车》,就承认自己身上存在的女性成分,这缘由也许是俄狄浦斯情节的作用。
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并非所有都是男性,其中以李·克拉斯纳、伊莲·德·库宁和格蕾丝·哈提根为代表的女性艺术家也是该团体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对于无意识原始主义的有关女性符号的鉴借,女性不得不面临被塑造为他者形象。因此这不得不与上述主体性的建构发生冲突。
事实上关于莱杰对于女性艺术家的解读,易招致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指责,这也成为重构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个弊端。莱杰认为那些试图跟上抽象表现主义发展脚步的女性艺术家,会采取多种策略来掩盖他们的性别特征,她们隐藏身份,尽力透出男性化特征,体现出分裂的白人男性主体特征。然而我认为这种描述不足以体现抽象女性艺术家的价值,而是把女性艺术家置于边缘地位,这恰是与新艺术史所强调的相反。
四、总结
迈克尔·莱杰作为T·J克拉克的学生,很明显,他受到了他导师在“阶级”“意识形态”以及这些范畴影响绘画的视觉结构的观点的影响。同时迈克尔·莱杰还吸收了大量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范式,例如福柯、法兰克福学派和拉康。从而他摆脱了其导师鲜明的左翼批判立场,发展出自己的理论框架。在《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一书中他结合对现代人话语、艺术作品及当时文化产品的分析,在历时与共时性维度上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文化历时情境,从强调意识形态与主体性角度切入重构出一个“形式—政治”之外的抽象表现主义。这无疑对我们日后的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范式。
注释:
[1]《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 迈克尔·莱杰 第8页
[2]《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 迈克尔·莱杰 第67页
[3]《重构抽象表现主义—20世纪40年代的主体性与绘画》 迈克尔·莱杰 前言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