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002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唐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登高》选自普通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第一板块“诗从肺腑出”。《登高》是一首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七言律诗 ,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因此,本诗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诗人身世遭际,解读杜甫用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内心的孤独与苍凉,品味隐于诗句中的安史之乱后漂泊流离的情感 ,不仅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更能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往往只满足于诗歌的誦读,并不专注于诗歌的意象、意境与情感的理解与鉴赏。因此,教读本诗,不仅要强化古诗词诵读训练,更要从理解意象人手品味诗歌的意境,进而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体验诗人情感人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其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学习目标
  1.体会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重点)
  2.感受诗人在漂泊流离中的情感变化及其主流情感:深沉的苦痛和忧思。(重点)
  3.体会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确目标。杜甫曾夸赞李白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实所有流芳百世的名篇,都是诗人用生命与真情抒写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诗:杜甫的《登高》。
  二、诵读欣赏——“知新”
  1.整体感知
  提名朗读,读准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听录音朗读,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两个字 :“哀”、“悲”。齐声朗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读出感情。
  2.品“景”
  ①诗人登高望远必写所见,把你理解的所见之景读出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 长江滚滚来。
  ②所见即为所景,请概括景物特点,体会诗人的感受。
  (秋天的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低飞盘旋的)鸟、(萧萧落)木、(滚滚长)江
  →悲凉、悲苦、悲怆,孤独无依、人生苦短
  归纳 :所见之景通常为物象 ,写入诗歌后即为意象,什么叫意象?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简单说来 ,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问:再次朗读写景诗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幅画面的特点。
  阔大苍凉的长江秋景图
  3.明“情”
  ③苍凉悲壮之景 ,渲染可哀可悲之情;世事、身境更可知人论世。杜甫当时的心境怎样?
  自由朗读三、四联找一找,说一说。“作客”→一悲 他乡作客 ;“常作客”→二悲 长久作客 ;“万里”→三悲 远方作客 ;“悲秋 →四悲 萧瑟秋天;“繁霜鬓”、“百年”→五悲 年已暮齿;“多病”→六悲 身患疾病;“独 登 台”→七悲 孤独无依 ;“潦倒”→八 悲穷困潦倒 。
  ④处于如此处境中的诗人让人同情,然而此时此刻的诗人在考虑什么呢? 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形象?
  时世的艰难、国家的混乱(结合注释对“艰难”的理解 )。表现出一位忧国忧民,穷亦兼济天下 的诗人形象。
  4 . 悟 “法 ”
  ⑤一、二联与三、四联之间是什么关系?
  借景抒情(以哀景写悲情)
  三、合作探究——“温故”
  作为七律之冠,这首诗是杜甫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请朗读体会。
  沉郁:指思想情感的丰富、深厚、浓郁、忧愤、蕴藉 ;顿挫 :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和节奏上的铿锵跌宕。《登高》中诗人把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 ,熔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 ,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其实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贯穿他的一生,请同学们回顾初中所学的杜诗。
  杜甫的《望岳》
  背景简介 :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
  朗读讨论:这也是一首登高诗(登临泰山),诗中写景的诗句是哪些? 写了泰山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巍峨高大、神奇秀丽。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两句表达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 、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小结过渡:杜甫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然而安史之乱后,杜甫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备尝艰辛,伟大的抱负难以实现,使他那忧国忧民的心更加深沉,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杜甫的《春望》
  背景简介:唐肃宗至德元载(757)三月(45岁)
  朗读讨论:诗人为何“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因为“愁”:对 国家前程 的绝望忧虑(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背景简介 :上元二年(761)八月(49岁)
  朗读讨论 :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处境如何? 面对这样的处境,诗人是如何思考的?
  处境艰苦——屋破漏雨、布衾似铁,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诗人此时却由他本身的痛苦虑及“天下寒士”的痛苦,渴求变革现状。
  回首《登高》
  简介背景:大历二年(767)(55岁)
  小结 :我们通过对四首杜甫诗的欣赏,感受到杜甫一生坎坷 ,不同的人生阶段情感有所变化 ,然 而其核心 的情感是忧国忧民。
  四、诵读回顾——“感悟”
  1.背诵《登高》,结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说说你的课堂感悟。   2.课堂寄语:(投影片12)
  杜甫为苍生 大地投 注了极 大的关爱和同情。再小的村落,再穷的家庭,再苦的场面,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静静观看,细细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他无钱无力,很难给予具体帮助,能给的帮助就是这些眼泪和随之而来的笔墨。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 ,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这就是杜甫。
  教学反思:本节课旨在研习杜甫的《登高》,体味情景交融的手法,并且 回顾初中所学的三首杜诗,进一步了解杜甫的身世浮沉 ,从而体会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诗风,课堂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
  一、学习目标定位准
  上好一节课,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文本,才能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登高》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两个方向: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沉郁顿挫的诗风。在重难点 的突破中,注意问题 的引领,把大问题小化细化,深奥的问题浅显化。
  二、教法运用恰当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诵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等教学法,围绕目标,通过朗诵、讨论,教师讲析和点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诗歌鉴赏的知识,也初步培养了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
  1.诵读是贯穿课堂的主线
  通过学生、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配乐朗诵等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比较后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而进入诗歌的情境。
  2.对话是结构课堂的主旋律
  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由于开头较好,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维,平等对话 ,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具体情境表现在目标得当,同时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品景 、明情、悟法 ,培养学生归纳推理 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可谓纲举 目张 。课堂讨论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本节课的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体会其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本诗的关键。但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初中所学三首诗帮助学生温故知新,通过杜甫不同时期的詩作呈现其一生的风雨历程,在情感变化中体会其不变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学法指导有效
  魏书生说过,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制造坡度,让学生自己来爬。所以课堂上要让学生动起来。本节课不仅从诵读、意象、知人论世等方面运用教法,还注意让学生进行感悟,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诗歌,掌握了品读的技巧,还适度向写作迁移拓展。不可不说的是,板书是本节课又一亮点 :呈现教学重难点,展现杜甫大致人生经历,看其“一路风雨一路情”。当然本节课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文本解读的深度仍要挖掘,学生调度应更自主,诗歌品读能力仍需培养。
  作者简介:
  陶双喜(1966.10.24—),女,汉族,籍贯:湖北武汉,单位: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新洲分校,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在经历了从去年8月份到如今的公考拉锯战以来,一些精神上的粗粮充盈着他每一个脑神经。有人说,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你是谁,它都平等对待;也有人说,时间也是不公平的,通常它留给每个人的“试题”难度千差万别,于是乎大家答卷结果差异性突出,甚至相同难题周二的答题答案也有别与周一。  他孩时,常思考十年后的我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做自己?幸福又是什么?是像超人一样拥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能力,承担着锄强扶弱
期刊
摘 要:陈洪绶以人物画成就最高,传世作品中人物画最多,陈洪绶人物画发展有四个时期,晚年时期的人物造型简洁,用笔萧散疏简,具有高古淡雅的特点,作品《隐居十六观》便是此时重要代表作,这部册页是研究陈洪绶晚年思想和画风的重要资料。本文正是通过此图册来分析题识内容,来认识其隐居不得的矛盾心理,“十六观”的来源以及该作品的三个特点:笔墨简淡、笔触写意、用色淡雅,以便为今后的创作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陈洪
期刊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知音难觅。  当你与他言语寥寥却能心意相通时,当你和他相视而笑而融洽默契时,他就是你需要的那一杯清茶,这杯茶浓淡适宜、清香可人。而你,因为有他,从此可以欣赏到原来除了玫瑰,山茶和梧桐在你的视野中也能如此美丽,在生命的另一扇门中,你真实地感受着春天,这里,只有春天的温度,是的,这是知己的温度。  与如今花哨繁杂的社交网络不同,千百年前的相遇更像是一个单纯美好的梦境……一弯碧波,一
期刊
小时候  旅程就是那短暫的梧桐小路  有外婆牵着我的手  摇摇晃晃地走着  一直走到  那巴掌大的梧桐叶由绿变黄  纷纷扬扬洒满小路的  还有爱  青年时  旅程就是那漫长的人生之路  只有左手牵着右手  跌跌撞撞的走着  一直走到  那如梦的人生路由喜转悲  迷迷糊糊踌躇不前的  也有心  老年时  旅程就是那熙攘的杨柳河堤  有他的手牵着她的手  慢慢悠悠地走着  一直走到  那落日的余晖由浓
期刊
有人说  相遇,是春天所有的诠释  就像,  就像一个梦  一个刚出生的梦  慢慢化开  我们也就这样,出生了  悻悻然,睁开眼  窥见了原本在梦里的一切  春天似这样  点点温度,点点光亮  万物复苏  生命在這一刻纷纷跃跃欲试  春天似相遇  微风遇见雷雨  鲜花遇见荆棘  遇见自己  遇见,他
期刊
摘 要:在清初,王士禛作为文坛领袖,曾多次组织唱和活动,其《秋柳四首》影响力度颇大。王士禛尊崇唐诗学,他不仅学习王维还学习陶渊明、孟浩然、岑参、李白等名家诗人,通过对名家的吸收与借鉴,自成一派诗歌体系——神韵说,为清初诗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王士禛;王维;神韵说;山水诗  王士禛的神韵说是清初诗坛的一个特殊的存在,该理论主张清新淡远、空灵蕴藉。崇尚“有景无人”,这种诗学理论与王维的山
期刊
摘 要:汉字在世界文字发展的宏观背景中看,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与图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字的自身结构及其组合形式都具有图形的意味,汉字的各种创意形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和感情色彩。另外,现代汉字图形在招贴,标志,广告,包装,影视等媒体上的应用,也体现出汉字设计的思想和情感,使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更富有冲击力。  关键词:汉字图形;汉字图形结构;形式;标志;  汉字图形既可以传达文字信息,又可以传
期刊
摘 要:徐渭和八大山人都生活在旧传统和新风范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封建社会没落时期。不幸的命运造就了中国画坛两位艺术奇才。但由于他们的个人经历及艺术思想的不同,两人的绘画在艺术技巧、艺术思想和精神等方面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也并不一致。  关键词:徐渭;八大山人;笔墨;大写意  明代画坛高手林立,其中最富创意的写意画大师当推徐渭。他处在一个文人步履维艰的明代后期,终
期刊
摘 要:网络文学高速发展,传统文学阅读日益式微,文学在文化领域的地位受到挑战。网络时代,文学会死吗?事实上,网络文学与其说导致了文学的终结,不如说带来了文学的新生。网络文学的发展不是文学的倒退,而是文学自由化,大众化的过程,是某种程度上向最初的文学精神的回归,是网络时代文学发展的新阶段。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终结论;超文本  黑格尔与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一度引发文学研究领域的热潮,不少学者纷纷投入
期刊
摘 要:在平面设计的设计元素中,包含一种特别的视觉语言,它所具有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简约性”,即在平面设计中,采用某种极端的方式来刻意强调甚至是有意地夸张,表现出某种视觉语言元素的特征,以形成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  关键词:简约主义;视觉传达;平面设计  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让我们愈加觉得创新思维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重要性。为了满足人们高要求的消费观念,从产品中孕育而生的广告设计更需要加入高水准的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