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沙坡头区城乡教育的差距
沙坡头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靠近沙漠,属半干旱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沙漠气候的特点。春暖迟、秋凉早、夏热短、冬寒长,風大沙多,干旱少雨。经济条件依靠自然条件比重很大。这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底子薄,城乡差距比较大的现实。
就教育来说,城乡教育的差距制约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发展,如科学合理的机制和政策缺乏,发展机会少,工作、生活条件差,使得人才流失严重,教师回流困难。更重要的是,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间财力资源与义务教育责任不对称、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经费主渠道得不到保证等现实情况,都导致中小学师资普遍存在短缺和老龄化的问题。
二、应对城乡教育差距的新思路
1.办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
讨论城乡教育差异的解决之道,由政府出台政策、采取措施来缩小差距似乎是最为常见的思路。由于我们的关注潜在地带有某种问题视域的片面性,这往往使得我们的主流话语中掩盖了那些不在我们视野之内的问题的特殊性,乡村教育问题正是在此掩盖之中”。
换言之,与实际农村生活脱节的教育,成为了农村在以城市为参照系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因,然而,由于实际条件,跟不上城市,农村的孩子被要求接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知识,却一方面无法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学习条件和升学机会,另一方面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受过农村教育的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小学毕业一头牛,初中毕业一把锄,高中毕业到处游”,他们面临的就是“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正如石中英先生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指出:“‘学校知识’与农村生活是没有什么太大关联的,因而学与不学,学多学少,与将来的生活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此想来,‘辍学’在‘我们’看来是‘自毁前程’,在‘他们’看来,‘退学’却正是为了‘寻找前程’。”
或许,正如刘铁芳在《守望教育》中所阐述的“对于一个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适宜的乡村教育模式及相关政策倾斜,应该不只是一种遗憾”。在城乡差异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现阶段,政府“统筹城乡资源”的政策仅能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无法有效地解决现有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现实脱节的问题,而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也更是乡村教育问题的症结。
因此,我认为办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不是指要用这种教育取代现有的教育,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补充,为那些因为无法适应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內容、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提供另一种选择,吸纳不适合现有教育的学生,为他们成人成才提供另一种社会阶梯。
2.建立师资资源数据库,柔性引进师资
柔性引进人才,也称人才租赁,是人才流动的一种形式。在中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人才使用机制的探索。而本文所指的柔性引进师资,是指用人单位通过与教师及教师所在单位签订一定期限的人才租赁协议,由教师为用人单位提供一定的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的人才使用机制。这种教师的引进方式被引进的教师不迁户口,不转编制,不影响教师在原单位的工资待遇,同时享有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和其他权利。而这个想法是建立在师资资源共享的数据库技术之上的。
之所以会提出这个思路,可以结合如下背景考虑:
一方面,面对农村师资短缺,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践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以最常见的措施“支教”为例,许多地方为了显示对“支教”工作的支持力度,往往将“支教”工作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支教”却没有将支教工作落到实处,“支教”工作欢送仪式后,具体“支教”工作情况如何开展、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再过问。此外,单位委派去执行“支教”工作的教师不是本学校的精英教师,往往是本校教职工中的“老、弱、病、残”。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将“支教”工作作为惩罚教师的手段,使“支教”工作“变味走样”。
另一方面,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形成鲜明对比,城市中小学教师相对过剩,存在严重超编现象。一是条件好、待遇高的城市学校,往往人满为患,教师人员严重超编;二是条件差、生源差的城市学校,随着城市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使这部分学校招生量锐减,从而使学校教师过剩。从整体上看,城市中小学教师素质较高,工作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师学历层次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学历层次。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严重超编,造成了教师资源的闲置、积压与浪费。而每年涌向社会的大批师范类毕业生,也为农村中小学柔性引进教师提供了可供引进的师资,只是在现行的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制度下,害怕一旦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将永无翻身之日,对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望而却步。
换言之,以租赁合同行事的柔性引进教师措施,可以将城市现有的过剩师资利用起来,也可以打消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因为柔性引进的教师不转户口、档案,不受当地人事管理制度的约束,是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的一个可以尝试的途径。
沙坡头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靠近沙漠,属半干旱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沙漠气候的特点。春暖迟、秋凉早、夏热短、冬寒长,風大沙多,干旱少雨。经济条件依靠自然条件比重很大。这种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产方式,造成了底子薄,城乡差距比较大的现实。
就教育来说,城乡教育的差距制约了农村师资力量的发展,如科学合理的机制和政策缺乏,发展机会少,工作、生活条件差,使得人才流失严重,教师回流困难。更重要的是,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间财力资源与义务教育责任不对称、公共财政投入不足、义务教育经费来源不稳定,经费主渠道得不到保证等现实情况,都导致中小学师资普遍存在短缺和老龄化的问题。
二、应对城乡教育差距的新思路
1.办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
讨论城乡教育差异的解决之道,由政府出台政策、采取措施来缩小差距似乎是最为常见的思路。由于我们的关注潜在地带有某种问题视域的片面性,这往往使得我们的主流话语中掩盖了那些不在我们视野之内的问题的特殊性,乡村教育问题正是在此掩盖之中”。
换言之,与实际农村生活脱节的教育,成为了农村在以城市为参照系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因,然而,由于实际条件,跟不上城市,农村的孩子被要求接受与城市孩子相同的知识,却一方面无法得到与城市孩子相同的学习条件和升学机会,另一方面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受过农村教育的学生“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小学毕业一头牛,初中毕业一把锄,高中毕业到处游”,他们面临的就是“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正如石中英先生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指出:“‘学校知识’与农村生活是没有什么太大关联的,因而学与不学,学多学少,与将来的生活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此想来,‘辍学’在‘我们’看来是‘自毁前程’,在‘他们’看来,‘退学’却正是为了‘寻找前程’。”
或许,正如刘铁芳在《守望教育》中所阐述的“对于一个以‘三农’(农村、农业、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国家来说,没有富于特色的适宜的乡村教育模式及相关政策倾斜,应该不只是一种遗憾”。在城乡差异在短期内无法消除的现阶段,政府“统筹城乡资源”的政策仅能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无法有效地解决现有的农村教育与农村生活现实脱节的问题,而后者比前者更为严重,也更是乡村教育问题的症结。
因此,我认为办具有农村特色的教育不是指要用这种教育取代现有的教育,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补充,为那些因为无法适应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內容、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提供另一种选择,吸纳不适合现有教育的学生,为他们成人成才提供另一种社会阶梯。
2.建立师资资源数据库,柔性引进师资
柔性引进人才,也称人才租赁,是人才流动的一种形式。在中国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人才使用机制的探索。而本文所指的柔性引进师资,是指用人单位通过与教师及教师所在单位签订一定期限的人才租赁协议,由教师为用人单位提供一定的服务,并获得相应的报酬的人才使用机制。这种教师的引进方式被引进的教师不迁户口,不转编制,不影响教师在原单位的工资待遇,同时享有农村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和其他权利。而这个想法是建立在师资资源共享的数据库技术之上的。
之所以会提出这个思路,可以结合如下背景考虑:
一方面,面对农村师资短缺,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践过程中效果并不理想。以最常见的措施“支教”为例,许多地方为了显示对“支教”工作的支持力度,往往将“支教”工作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支教”却没有将支教工作落到实处,“支教”工作欢送仪式后,具体“支教”工作情况如何开展、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再过问。此外,单位委派去执行“支教”工作的教师不是本学校的精英教师,往往是本校教职工中的“老、弱、病、残”。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将“支教”工作作为惩罚教师的手段,使“支教”工作“变味走样”。
另一方面,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形成鲜明对比,城市中小学教师相对过剩,存在严重超编现象。一是条件好、待遇高的城市学校,往往人满为患,教师人员严重超编;二是条件差、生源差的城市学校,随着城市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使这部分学校招生量锐减,从而使学校教师过剩。从整体上看,城市中小学教师素质较高,工作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师学历层次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学历层次。城市中小学教师的严重超编,造成了教师资源的闲置、积压与浪费。而每年涌向社会的大批师范类毕业生,也为农村中小学柔性引进教师提供了可供引进的师资,只是在现行的农村中小学人事管理制度下,害怕一旦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将永无翻身之日,对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望而却步。
换言之,以租赁合同行事的柔性引进教师措施,可以将城市现有的过剩师资利用起来,也可以打消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因为柔性引进的教师不转户口、档案,不受当地人事管理制度的约束,是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的一个可以尝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