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社区教育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物质平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使他们的生存技能、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社区教育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已经大有成效,但由于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还需大力发展。
关键词:多措并举;乡村社区;社区教育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进行了全面布局,文件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由此可见,乡村社区教育将面临新形势,迎来新机遇,接受新挑战,承担新任务。因此,有必要重新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打造高水平乡村社区教育,积极支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目前乡村社区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培训力量分散,各行其是。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就业指导所、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都参与,看似人多,但力量分散,造成各培训点人数少,成本高,各類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中有的部门师资及实训条件有限,只能大量组织引导性培训及低要求、地层次的技能培训;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相对条件好点,有实训设备和师资,能满足技能培训要求,但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参与热情不高。
2.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够吻合。由于培训师资、设施、教材等条件限制,只能根据自身现有条件确定培训内容;加之又不注重与当地产业的联系,只是根据自身资源开设培训项目,培训缺乏针对性;
3.县、镇、村三级社区教育机构资源上下联动的机制没有形成,尤其是县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县社区学院更多关注城市,把主要精力放在县城社区培训上,而对乡镇社区教育管理少、培训少、指导少,导致乡镇社区教育力不从心。
4.村级社区教育(村农民学校)人手少、设备少、经费少,难以开展系统的培训工作,多半纸上谈兵,效果可想而知了。
以上因素阻碍了乡村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新时期乡村社区教育的目标不协调,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打造高水平乡村社区教育。
二、乡村社区教育新的目标任务
1.开展社区居民学历教育。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队伍,开展农业科技人才中等、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
2.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社区教育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承担着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任务,培育新型市民素质,培训实用技术,转移和提升就业及城市生活能力,营造可持续发展前景等方面都大有作为。
3.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14年,人社部印发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目的就是要求各地大力开展农民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4.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经过乡村社区学校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以及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权意识,能够“进得城、干得来、留得下”,实现有效转移,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5.开展好公民综合素质培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乡村社区教育责无旁贷。
三、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聚合各类培训资源。乡村社区教育面广量大,应是一个政府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培训的社会化工程。针对当前多头参与、力量分散、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政府必须统筹安排,按政策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农林、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规范培训运行机制,形成“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区自主活动、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保障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健全职业培训网络,确保培训工作秩序。乡村社区教育应以县级教育部门为主导,构筑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企业办学为补充,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村民学校为基础的培训网络,明确各有关部门、村居的职责和分工,实现“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学站——村级教学点” 四级培训组织步调一致,并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以便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及时根据企业需求和劳动者多样化的培训愿望,针对性地开展定向对口培训,推动乡村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注重内容体验,创新培训形式。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针对这一现状,要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特别注重体验,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根据当地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如针对经营大户和农场企业主开展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针对乡村干部开办培训班,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针对农民现状和新农村发展需要,培训农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能力等。
4.发挥职业学校优势,增强培训工作实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的意识,应利用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采的培训及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5.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解决培训经费难题。社区教育涉及面广,层次较多,工作烦琐,必须要有足额经费。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使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得到提高,包括改善设施、培养师资等。应建立多方筹措资金的制度,以财政划拨为主,多方共同分担培训成本。有的活动可以鼓励单位资助、个人捐助,以弥补经费的不足。随着社区教育不断提升,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并能逐年增加,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农村社区教育[J].简小鹰.中国农业教育.2002(02)
[2]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学院运行机制的探索[J].俞玉祺,张昊昱.职教论坛.2002(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多措并举;乡村社区;社区教育
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怎么走进行了全面布局,文件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由此可见,乡村社区教育将面临新形势,迎来新机遇,接受新挑战,承担新任务。因此,有必要重新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打造高水平乡村社区教育,积极支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目前乡村社区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培训力量分散,各行其是。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就业指导所、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都参与,看似人多,但力量分散,造成各培训点人数少,成本高,各類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中有的部门师资及实训条件有限,只能大量组织引导性培训及低要求、地层次的技能培训;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相对条件好点,有实训设备和师资,能满足技能培训要求,但由于缺乏相应政策支持,参与热情不高。
2.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不够吻合。由于培训师资、设施、教材等条件限制,只能根据自身现有条件确定培训内容;加之又不注重与当地产业的联系,只是根据自身资源开设培训项目,培训缺乏针对性;
3.县、镇、村三级社区教育机构资源上下联动的机制没有形成,尤其是县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县社区学院更多关注城市,把主要精力放在县城社区培训上,而对乡镇社区教育管理少、培训少、指导少,导致乡镇社区教育力不从心。
4.村级社区教育(村农民学校)人手少、设备少、经费少,难以开展系统的培训工作,多半纸上谈兵,效果可想而知了。
以上因素阻碍了乡村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与新时期乡村社区教育的目标不协调,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打造高水平乡村社区教育。
二、乡村社区教育新的目标任务
1.开展社区居民学历教育。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队伍,开展农业科技人才中等、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农民,鼓励和促进农村新生劳动力成为服务农业、扎根农村的实用人才和创业人才。
2.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社区教育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承担着将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市民的任务,培育新型市民素质,培训实用技术,转移和提升就业及城市生活能力,营造可持续发展前景等方面都大有作为。
3.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14年,人社部印发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实施方案》,教育部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目的就是要求各地大力开展农民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4.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经过乡村社区学校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以及有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维权意识,能够“进得城、干得来、留得下”,实现有效转移,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5.开展好公民综合素质培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乡村社区教育责无旁贷。
三、实现上述目标任务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聚合各类培训资源。乡村社区教育面广量大,应是一个政府牵头、各部门共同参与、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培训的社会化工程。针对当前多头参与、力量分散、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政府必须统筹安排,按政策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劳动、教育、农林、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规范培训运行机制,形成“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区自主活动、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保障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2.健全职业培训网络,确保培训工作秩序。乡村社区教育应以县级教育部门为主导,构筑以职业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企业办学为补充,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村民学校为基础的培训网络,明确各有关部门、村居的职责和分工,实现“县社区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学站——村级教学点” 四级培训组织步调一致,并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以便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及时根据企业需求和劳动者多样化的培训愿望,针对性地开展定向对口培训,推动乡村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3.注重内容体验,创新培训形式。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更低,针对这一现状,要在培训内容上下功夫,特别注重体验,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根据当地农民实际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如针对经营大户和农场企业主开展创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训;针对乡村干部开办培训班,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行政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针对农民现状和新农村发展需要,培训农民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应用能力等。
4.发挥职业学校优势,增强培训工作实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的意识,应利用自身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采的培训及学习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5.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解决培训经费难题。社区教育涉及面广,层次较多,工作烦琐,必须要有足额经费。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使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得到提高,包括改善设施、培养师资等。应建立多方筹措资金的制度,以财政划拨为主,多方共同分担培训成本。有的活动可以鼓励单位资助、个人捐助,以弥补经费的不足。随着社区教育不断提升,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并能逐年增加,才能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农村社区发展中的农村社区教育[J].简小鹰.中国农业教育.2002(02)
[2]构建农村社区教育学院运行机制的探索[J].俞玉祺,张昊昱.职教论坛.2002(05)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