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唢呐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非常重要的独奏乐器,深受广大人们群众的喜爱。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台儿庄鼓吹乐作为鲁中南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根深蒂固的置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典,都需有鼓吹乐队来配合仪式。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传统音乐受到多元文化元素的冲击,民间传统器乐曲牌大量流失。
关键词:台儿庄;婚;丧礼仪;唢呐音乐;唢呐曲牌
鼓吹乐是由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在学术上称之为民间吹打乐。鼓吹乐遍及山东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的演奏风格、技法特点及流行区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流派。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鲁北鼓吹乐(流传于烟台、莱阳一带);以竹笛为主奏乐器的鲁东鼓吹乐(流传于章丘、潍坊一带);以唢呐、锡笛为主奏乐器的鲁西南鼓吹乐(流传于菏泽、济宁一带),其演奏风格、演奏技法及曲目在全国各流派的鼓吹乐中极具特色,也是山东鼓吹乐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以木杆唢呐、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鲁中南鼓吹乐,流传于枣庄地区,当地鼓吹班的唢呐艺人称之为“平派”,1996年文化部命名枣庄市为“全国唢呐之乡”,2011年至2013年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中,枣庄市薛城区再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唢呐艺术之乡”。
台儿庄隶属于枣庄市,山东的南大门,南面和东面与江苏邳州接壤、西临薛城,北接匡衡故里峄城。1938年的春天,台儿庄大战取得胜利,使其成为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的名城,从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杨武不屈之地”。
台儿庄区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五个镇一个街道,共351个行政村。据笔者2012年9月初在区文化馆的调查统计,目前约有140多个鼓吹乐班及1500多名民间唢呐艺人活跃在台儿庄地区。
据查阅资料所知,有关唢呐用乐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朝时期民族英雄戚继光所著的《武备志》,曰:“操令凡二十条,凡掌号笛,即唢呐。”【1】王圻所著的《三才图会》【2】,曰:“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时代,当是军中之乐。今民间多用之”。从以上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朝时期唢呐已用于军队之中,后传入民间与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据笔者采风调查,台儿庄区泥沟镇东黄庄村的韩建喜家族唢呐的传承已经是第九代,由此可知,台儿庄地区的民间唢呐音乐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与发展的。
第一节 鼓吹乐在台儿庄地区的流传及代表人物
在台儿庄地区,唢呐音乐在当地已经根深蒂固的置于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典,都需有鼓吹乐队来配合仪式。当地人常说:“谁家办事不用喇叭,那就太冷清了。”唢呐作为鼓吹乐的主奏乐器,音色高亢嘹亮、轻柔委婉,不仅可以表现热闹、欢腾的氛围,也可以表达凄凉、悲伤地情感。在当地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早已成为当地人们的重要礼仪。
在当地,唢呐音乐倍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人们把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称之为“响”、“乐尚”、“喇叭班”、“呜哇儿班”等;当地人把演奏鼓吹乐的民间艺人们称为“把儿匠子”、“吹喇叭的”、“吹响的”、“吹呜哇的”、“吹把儿的”“喇叭匠子”等。从台儿庄的地理位置方面讲,艺人们通常把徐州、邳州一带的鼓吹乐称为“南乡家什”;把临沂苍山一带的鼓吹乐称为“东乡家什”;把枣庄山亭一带的鼓吹乐称为“北乡家什”;把薛城、滕州一带的鼓吹乐称为“西乡家什”。
改革开放后,台儿庄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唢呐演奏家,如邳庄镇贾园村的贾广洛,泥沟镇兰城村的周本银,泥沟镇东黄庄村的韩建喜,洪庄村的赵永发,欢墩村的孙中堂,马兰镇的廖玉岂,涧头集镇的龙飞等。
这些民间唢呐演奏家个个技艺精干,在当地提及他们的名字无人不知。这些最具代表性的鼓吹乐队活跃在台儿庄及周边地区的乡村中,成为当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台儿庄地区民间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与风格特点
1、主奏乐器
台儿庄地区民间鼓吹乐以传统木杆唢呐、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
当地民间艺人使用的传统木杆唢呐多为中音唢呐,以A调最为常见。其唢呐杆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木杆唢呐没有区别,不同的是他们使用的唢呐碗。我们通常所见的唢呐碗下面没有扩音筒,只是类似于喇叭花状的碗。而当地艺人们为了使唢呐的音更加混厚,在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约两厘米高的筒。
除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木杆唢呐外,别具一格的“铜杆”唢呐也成为了该地区的主奏乐器。当地艺人们使用的“铜杆”唢呐都是用铜皮自制的,一般为E、F调(三孔音高为e、f),杆长约24厘米,铜杆上端圆筒直径约1.1厘米,下端圆筒直径约1.8厘米,铜碗的直径约5.8厘米。
“铜杆”唢呐的音色不同于木杆唢呐,穿透力极强,可以演奏出清脆嘹亮、高亢饱满、轻柔灵巧、委婉细腻的不同音色。唢呐是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主奏乐器,数百年来经过当地历代民间唢呐艺人的历练与钻研,“铜杆”唢呐的出现为台儿庄鼓吹乐增加了新鲜的血液,这在全国各大鼓吹乐流派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2、风格特点
台儿庄地区的民间唢呐艺人将传统木杆唢呐的碗加上了特制的扩音筒,这使得唢呐的音色浑厚饱满、刚劲有力,穿透力极强,这也是台儿庄地区民间鼓吹乐最主要的风格特点。
台儿庄地区的民间鼓吹乐还沿袭了鲁中南鼓吹乐风格特点,清脆嘹亮、平和柔美、含蓄细腻。鲁中南地区多以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艺人们以“平派”自称,他们使用的主要伴奏乐器笙称之为“平笙”,演奏时多以“平调”为主,平具有中和之意,故而其风格平和柔美、含蓄细腻。
此外,台儿庄地区的民间鼓吹乐还纳入了豫剧、黄梅戏、柳琴戏等戏曲元素。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快速提升。鼓吹乐中单纯的吹、咔等技法已不能满足当地人们的欣赏需求,这就促使民间唢呐艺人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当地艺人们向河南豫剧团、柳琴剧团的专业戏曲演职人员取经,丰富了本地区民间鼓吹乐的艺术内涵,以迎合当地人们的欣赏需求。
民俗仪式与唢呐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俗活动是唢呐音乐赖以生存的温床,同时民俗活动也离不开唢呐音乐,唢呐音乐在民俗仪式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台儿庄地区的民间唢呐音乐受到多元文化元素的冲击,频临失传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大量民间传统唢呐曲牌流失。
鉴于现状,当地相关部门应采取一些积极的保护措施,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当地唢呐艺人的培训工作,保证唢呐音乐的传承后继有人,使传统民间唢呐音乐得以传承下去,防止民间传统唢呐曲牌再次流失。笔者坚信,在当地相关文化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台儿庄地区民间传统唢呐音乐的明天会更加的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 袁静芳著《民族器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2] 潘国强.著《河南笙管乐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北京,2008.
[3] 张振涛.葬俗中的唢呐乐班---榆林地区丧葬仪式的调查现状研究[A].曹本治.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C],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 山东省群众艺术馆.山东民间器乐曲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5] 袁静芳.《民族器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刘勇.《中国唢呐意识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7] 安赭.《纸上乐坊》[M].中國画报出版社.
注释:
【1】《武备志》
【2】《三才图会》
作者简介:
李启莹 男,汉族,1987,籍贯:山东枣庄,山东艺术学院,2010级音乐学院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乐器演奏—唢呐。现工作单位: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 学前教育部音乐教师。职称:未定级。
关键词:台儿庄;婚;丧礼仪;唢呐音乐;唢呐曲牌
鼓吹乐是由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形式,在学术上称之为民间吹打乐。鼓吹乐遍及山东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的演奏风格、技法特点及流行区域,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流派。以管子为主奏乐器的鲁北鼓吹乐(流传于烟台、莱阳一带);以竹笛为主奏乐器的鲁东鼓吹乐(流传于章丘、潍坊一带);以唢呐、锡笛为主奏乐器的鲁西南鼓吹乐(流传于菏泽、济宁一带),其演奏风格、演奏技法及曲目在全国各流派的鼓吹乐中极具特色,也是山东鼓吹乐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以木杆唢呐、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鲁中南鼓吹乐,流传于枣庄地区,当地鼓吹班的唢呐艺人称之为“平派”,1996年文化部命名枣庄市为“全国唢呐之乡”,2011年至2013年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活动中,枣庄市薛城区再次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唢呐艺术之乡”。
台儿庄隶属于枣庄市,山东的南大门,南面和东面与江苏邳州接壤、西临薛城,北接匡衡故里峄城。1938年的春天,台儿庄大战取得胜利,使其成为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的名城,从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杨武不屈之地”。
台儿庄区总面积538.5平方公里,辖五个镇一个街道,共351个行政村。据笔者2012年9月初在区文化馆的调查统计,目前约有140多个鼓吹乐班及1500多名民间唢呐艺人活跃在台儿庄地区。
据查阅资料所知,有关唢呐用乐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朝时期民族英雄戚继光所著的《武备志》,曰:“操令凡二十条,凡掌号笛,即唢呐。”【1】王圻所著的《三才图会》【2】,曰:“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时代,当是军中之乐。今民间多用之”。从以上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朝时期唢呐已用于军队之中,后传入民间与民俗活动联系在一起。据笔者采风调查,台儿庄区泥沟镇东黄庄村的韩建喜家族唢呐的传承已经是第九代,由此可知,台儿庄地区的民间唢呐音乐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与发展的。
第一节 鼓吹乐在台儿庄地区的流传及代表人物
在台儿庄地区,唢呐音乐在当地已经根深蒂固的置于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日庆典,都需有鼓吹乐队来配合仪式。当地人常说:“谁家办事不用喇叭,那就太冷清了。”唢呐作为鼓吹乐的主奏乐器,音色高亢嘹亮、轻柔委婉,不仅可以表现热闹、欢腾的氛围,也可以表达凄凉、悲伤地情感。在当地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早已成为当地人们的重要礼仪。
在当地,唢呐音乐倍受当地人们的喜爱,人们把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称之为“响”、“乐尚”、“喇叭班”、“呜哇儿班”等;当地人把演奏鼓吹乐的民间艺人们称为“把儿匠子”、“吹喇叭的”、“吹响的”、“吹呜哇的”、“吹把儿的”“喇叭匠子”等。从台儿庄的地理位置方面讲,艺人们通常把徐州、邳州一带的鼓吹乐称为“南乡家什”;把临沂苍山一带的鼓吹乐称为“东乡家什”;把枣庄山亭一带的鼓吹乐称为“北乡家什”;把薛城、滕州一带的鼓吹乐称为“西乡家什”。
改革开放后,台儿庄地区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唢呐演奏家,如邳庄镇贾园村的贾广洛,泥沟镇兰城村的周本银,泥沟镇东黄庄村的韩建喜,洪庄村的赵永发,欢墩村的孙中堂,马兰镇的廖玉岂,涧头集镇的龙飞等。
这些民间唢呐演奏家个个技艺精干,在当地提及他们的名字无人不知。这些最具代表性的鼓吹乐队活跃在台儿庄及周边地区的乡村中,成为当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仪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 台儿庄地区民间鼓吹乐的主奏乐器与风格特点
1、主奏乐器
台儿庄地区民间鼓吹乐以传统木杆唢呐、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
当地民间艺人使用的传统木杆唢呐多为中音唢呐,以A调最为常见。其唢呐杆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木杆唢呐没有区别,不同的是他们使用的唢呐碗。我们通常所见的唢呐碗下面没有扩音筒,只是类似于喇叭花状的碗。而当地艺人们为了使唢呐的音更加混厚,在碗的下面加上了一个约两厘米高的筒。
除我们通常所见的传统木杆唢呐外,别具一格的“铜杆”唢呐也成为了该地区的主奏乐器。当地艺人们使用的“铜杆”唢呐都是用铜皮自制的,一般为E、F调(三孔音高为e、f),杆长约24厘米,铜杆上端圆筒直径约1.1厘米,下端圆筒直径约1.8厘米,铜碗的直径约5.8厘米。
“铜杆”唢呐的音色不同于木杆唢呐,穿透力极强,可以演奏出清脆嘹亮、高亢饱满、轻柔灵巧、委婉细腻的不同音色。唢呐是我国民间吹打音乐的主奏乐器,数百年来经过当地历代民间唢呐艺人的历练与钻研,“铜杆”唢呐的出现为台儿庄鼓吹乐增加了新鲜的血液,这在全国各大鼓吹乐流派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2、风格特点
台儿庄地区的民间唢呐艺人将传统木杆唢呐的碗加上了特制的扩音筒,这使得唢呐的音色浑厚饱满、刚劲有力,穿透力极强,这也是台儿庄地区民间鼓吹乐最主要的风格特点。
台儿庄地区的民间鼓吹乐还沿袭了鲁中南鼓吹乐风格特点,清脆嘹亮、平和柔美、含蓄细腻。鲁中南地区多以铜杆唢呐为主奏乐器,艺人们以“平派”自称,他们使用的主要伴奏乐器笙称之为“平笙”,演奏时多以“平调”为主,平具有中和之意,故而其风格平和柔美、含蓄细腻。
此外,台儿庄地区的民间鼓吹乐还纳入了豫剧、黄梅戏、柳琴戏等戏曲元素。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快速提升。鼓吹乐中单纯的吹、咔等技法已不能满足当地人们的欣赏需求,这就促使民间唢呐艺人注入新的艺术元素。当地艺人们向河南豫剧团、柳琴剧团的专业戏曲演职人员取经,丰富了本地区民间鼓吹乐的艺术内涵,以迎合当地人们的欣赏需求。
民俗仪式与唢呐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俗活动是唢呐音乐赖以生存的温床,同时民俗活动也离不开唢呐音乐,唢呐音乐在民俗仪式活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台儿庄地区的民间唢呐音乐受到多元文化元素的冲击,频临失传的危险性越来越大,大量民间传统唢呐曲牌流失。
鉴于现状,当地相关部门应采取一些积极的保护措施,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当地唢呐艺人的培训工作,保证唢呐音乐的传承后继有人,使传统民间唢呐音乐得以传承下去,防止民间传统唢呐曲牌再次流失。笔者坚信,在当地相关文化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台儿庄地区民间传统唢呐音乐的明天会更加的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 袁静芳著《民族器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2] 潘国强.著《河南笙管乐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北京,2008.
[3] 张振涛.葬俗中的唢呐乐班---榆林地区丧葬仪式的调查现状研究[A].曹本治.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西北卷)[C],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4] 山东省群众艺术馆.山东民间器乐曲选[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5] 袁静芳.《民族器乐》[M].高等教育出版社.
[6] 刘勇.《中国唢呐意识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7] 安赭.《纸上乐坊》[M].中國画报出版社.
注释:
【1】《武备志》
【2】《三才图会》
作者简介:
李启莹 男,汉族,1987,籍贯:山东枣庄,山东艺术学院,2010级音乐学院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乐器演奏—唢呐。现工作单位:贵阳市女子职业学校 学前教育部音乐教师。职称:未定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