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其中,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形成历史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师要通过历史教育,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历史选择题中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中的历史题目通过题干与答案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使用历史的思维方式进行逻辑思考和情况推理,体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1.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实证分析能力。
史料是分析历史的基础,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必要前提,学生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下去思考历史事件。
例题一 (2017年高考文综Ⅱ第35题)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这个题目是非常典型的史料题目。《赫鲁晓夫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被多次出版,但是每次出版的内容却不相同,这说明史料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为时代所用,因此,史料的变迁也是历史解释的内容之一。回忆录的内容变化说明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学生只有具备对史料和史料变迁进行实证分析的解释能力,才能正确做出这道题目。
2.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理性分析能力
要想得到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除了要以史料为依据外,还要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学生要拥有“瞻前顾后”的意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并受到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影响。学生只有找到这些背景和规律,才能对史事进行合乎理性的解释。
例题二 (2017年高考文综Ⅱ第32题)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本题题干直接将历史背景设置为“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这就框定了学生进行分析的依据和基础。执政官虽然“政绩斐然”,且“重视平民利益”,但是他们却是“未经选举上台的”,因此,才会被流放。这说明民主政治已经是人心所向,不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3.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客观评判能力。
历史解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内化于心,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思维方式。学生要能够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并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例题三 (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第26题)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经超越北方
本题题干中所描述的事件贴近生活,将背景设置在唐朝中期,考查的是学生对南方经济地位上升的了解。
二、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途径
1.增强对史事的了解,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史事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历史视角看待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史事中的因果关系,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3.提升歷史感悟,重视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使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现实世界时能实现思维的发散和相互的通达,从而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史料,对史事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并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一、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历史选择题中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
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中的历史题目通过题干与答案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使用历史的思维方式进行逻辑思考和情况推理,体现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1.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实证分析能力。
史料是分析历史的基础,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必要前提,学生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和时代背景下去思考历史事件。
例题一 (2017年高考文综Ⅱ第35题)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这个题目是非常典型的史料题目。《赫鲁晓夫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被多次出版,但是每次出版的内容却不相同,这说明史料也会受到时代的影响,为时代所用,因此,史料的变迁也是历史解释的内容之一。回忆录的内容变化说明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学生只有具备对史料和史料变迁进行实证分析的解释能力,才能正确做出这道题目。
2.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理性分析能力
要想得到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除了要以史料为依据外,还要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学生要拥有“瞻前顾后”的意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进行的,并受到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影响。学生只有找到这些背景和规律,才能对史事进行合乎理性的解释。
例题二 (2017年高考文综Ⅱ第32题)
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治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本题题干直接将历史背景设置为“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这就框定了学生进行分析的依据和基础。执政官虽然“政绩斐然”,且“重视平民利益”,但是他们却是“未经选举上台的”,因此,才会被流放。这说明民主政治已经是人心所向,不经过民主程序上台的领导人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3.考查学生历史解释的客观评判能力。
历史解释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内化于心,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历史思维方式。学生要能够将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并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例题三 (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第26题)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经超越北方
本题题干中所描述的事件贴近生活,将背景设置在唐朝中期,考查的是学生对南方经济地位上升的了解。
二、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途径
1.增强对史事的了解,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
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史事的能力,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历史视角看待历史事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
2.重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史事中的因果关系,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思维。
3.提升歷史感悟,重视培养学生的客观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使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现实世界时能实现思维的发散和相互的通达,从而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要指导学生依据史料,对史事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并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