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王世超的进步已有了质的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近些年来,一部分农村夫妻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孩子仍被留守在家中继续上学,于是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们的班级里,这样的学生占了很大部分,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
一、个案背景
1. 个案的基本情况
王世超,男,15岁,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值日时有逃离现象。平时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在他经常流露出的不在乎的神情背后,有时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无奈。
2. 个案的家庭情况
父母外出务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对其比较溺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再加上他们外出的缘故。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责骂。
二、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观察,我发现该同学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个事例:
1. 家长的溺爱。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奶奶总是有求必应。这就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 集体的排斥。王世超同学常跟同学吵架,作业不认真完成,值日的时候先逃回家,上课做小动作……同学总是投以歧视的目光。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3. 教育方法的粗暴。奶奶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长期下来,孩子对学习逐渐的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
三、个案教育策略分析
1. 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首先,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我们还多次到学生家家访,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要对孩子提出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增强他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也随之改变。
2. 找优点,促转化
我发现该生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因而我们可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在班级活动中,多为该生提供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自己也是班级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 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培养他正确的交往能力的时候,还应注意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同学的交流和互助,帮助他在集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4. 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只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
四、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吵着要什么了。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积极为集体做事,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了校运动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对个案研究的反思和收获
王世超同学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父母的外出务工,爷奶的娇惯、放任,养成了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个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这就要求加强学校与家长采取多種形式的互动,如: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务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会;鼓励家长与孩子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王世超的进步已有了质的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参考文献】
[1] 王建鑫. 留守儿童个案研究[J]. 考试周刊,2018(10).
[2] 张淑军. 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J]. 内蒙古教育(B),2017(8).
[3] 马彬彬,郭培培.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J]. 长江丛刊,2017(6).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教育
近些年来,一部分农村夫妻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孩子仍被留守在家中继续上学,于是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我们的班级里,这样的学生占了很大部分,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
一、个案背景
1. 个案的基本情况
王世超,男,15岁,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值日时有逃离现象。平时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在他经常流露出的不在乎的神情背后,有时也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无奈。
2. 个案的家庭情况
父母外出务工,从小都是爷爷奶奶带,爷爷奶奶对其比较溺爱,可是本身的教育能力不高,再加上他们外出的缘故。平时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责骂。
二、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观察,我发现该同学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性格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心理方面自暴自弃;劳动能力方面较薄弱;学习方面兴趣不浓。而形成这几种现象的主要是以下几个事例:
1. 家长的溺爱。通过跟家长谈话,我了解到不管孙辈的要求是否合理,只要孩子开口,奶奶总是有求必应。这就导致孩子对物质需求的欲望恶性膨胀,攀比虚荣,事事以我为中心。
2. 集体的排斥。王世超同学常跟同学吵架,作业不认真完成,值日的时候先逃回家,上课做小动作……同学总是投以歧视的目光。不能被他所向往的群体接纳,内心的感受是可想而知。
3. 教育方法的粗暴。奶奶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又很高,一听说成绩不理想,就是一顿打骂,长期下来,孩子对学习逐渐的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
三、个案教育策略分析
1. 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首先,我们利用家长会,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我们还多次到学生家家访,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要对孩子提出表扬,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增强他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也随之改变。
2. 找优点,促转化
我发现该生虽然经常犯错误,但他依然有向上的愿望,他身上还有很多“闪光点”,因而我们可发掘他这些向上的可塑性,对他进行再教育。
在班级活动中,多为该生提供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自己也是班级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 引导集体关注他,接纳他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在培养他正确的交往能力的时候,还应注意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同学的交流和互助,帮助他在集体中找回自我,学会交往。
4. 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只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
四、教育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吵着要什么了。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不随便打人,积极为集体做事,更令人高兴的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了校运动会,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对个案研究的反思和收获
王世超同学的特殊主要来自于他的家庭,父母的外出务工,爷奶的娇惯、放任,养成了他唯我独尊、蛮横无理的个性,以至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这就要求加强学校与家长采取多種形式的互动,如: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务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会;鼓励家长与孩子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王世超的进步已有了质的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参考文献】
[1] 王建鑫. 留守儿童个案研究[J]. 考试周刊,2018(10).
[2] 张淑军. 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J]. 内蒙古教育(B),2017(8).
[3] 马彬彬,郭培培. 留守儿童教育研究[J]. 长江丛刊,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