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是一位与毕加索同时代的荷兰著名艺术大师。他将数学和理性思维融入到艺术创造中,作品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考。深入研究埃舍尔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的艺术特征对于图形艺术的表现有着深刻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一定的、严谨的规律性造型方法,提升逻辑思维水平,而且能够拓宽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
关键词:悖论;空间;图形
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是一位与毕加索同时代的荷兰著名艺术大师,他一生中绘制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表现悖论空间的版画作品。埃舍尔曾把自己称为“图形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着理性色彩,基本都是应用严谨的数学思维和丰富的几何元素以及细节写实手法,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的、画面具有悖论空间的作品。这些被世人追捧的作品是经过复杂的理性思维的产物,很多数学家认为在他的作品中数学的原则和思想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形象化,甚至把埃舍尔的作品用来教学。
阿恩海姆提出:“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不仅可以巧妙地分配画面的构图,同时还可以按照所需设置画面的注意中心,以使画面呈现一种新的力的结构。然而,想要艺术作品符合最初心中构想的满意效果,艺术家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经历一次次的修正、反复的辩证过程。他们不断调整图像的形式以符合其象征效果,力求达到某种理想的构形。”[1]。尽管埃舍尔的作品是理性的,但却以理性创造了自由,用理性的表达给观者提供了一个认知世界的新维度。埃舍尔自1937年以后创作的作品中都带有浓厚的数学味道,从他创作的那些不同结构互相渗透的作品中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1946--1956年期间,埃舍尔对于严谨的数学结构的关注达到了极点,并显露出来对简明的空间几何图形的兴趣,通过对几何图形进行整合、重构,创造了一个个无法在现实中存在的空间,“在作品的视觉透视中,隐藏一个或多个空间逻辑‘悖论’”[2]。如正多面体、空间螺旋线和默比乌斯带等。
如果将埃舍尔的作品按照构形特征进行划分,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其一,表现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交错。如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蜥蜴》,一群蜥蜴从绘有蜥蜴图案的本子中相继爬出,从二维图形渐变成三维立体形象,爬上书本依次穿越三角板、正多面体、金属筒等,又回到本子的图案中变回二维图像。仿佛蜥蜴一越过图案纸张就赋有了鲜活的生命,栩栩如生的沿既定路径攀爬,一回到纸张就又安静的消失在图案中。埃舍尔用有限的方法表达了无限的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利用二维空间描绘看似真实的三维世界的方法和原理。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画手》、《龙》。
其二,表现多个空间相互跨越和共存。“不仅是通过光影、透视等造型手段来实现立体的视觉效果,更为突出的是他利用形体的内在组织结构来完成现实矛盾的视觉真实性”[3]。作品《三个世界》创作于1955年,描绘的是小桥旁边的秋日景色。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平静的水面上漂浮着落叶,鱼儿在水下自由的游走,天空枯枝倒影在水面上,三个世界自然的交织共存在这一宁静的画面中,散发出浓烈的秋的气息。初看这是一幅美丽的风景作品,画技精湛、美仑美奂,观者的视线可以自然的游走于自相矛盾的空间之中,但理性分析却深藏着埃舍尔的理念,看似浑然天成、不容置疑,实则矛盾相悖,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镜前静物》、《画廊》、《静物与街道》。
第三,真实与虚幻的矛盾构成。众所周知,任何三维立体空间都能通过投射再现在二维画面中。然而在埃舍尔的绘画中却呈现了一个个看似合理而现实中无法存在的三维空间。如作品《观景楼》,图像仿佛是一座古建筑在画面上的投影,但仔细观看会发现其中隐藏着戏剧性的一面,楼下长凳上坐着的青年手里摆弄的正是这幅作品的基本构成。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梯子的一端在古建筑内,而另一段在建筑外,连接楼层的八根柱子首尾也自相矛盾,除了兩端的柱子外,其余的六根柱子的对应空间是相悖的,而上下楼的透视和光线阴影却是完全符合空间视觉规律的。
从人的视觉经验角度来看,矛盾悖论空间具有“美丽的视觉谎言”的成分,但它决不是简单粗陋的视觉欺骗,就像创造这类图形的大师级人物——荷兰画家埃舍尔所言:“我觉得我的作品是最美的,同时又是最丑的。”195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期间,出席会议的罗杰·彭罗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1988年曾与霍金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偶然参观了埃舍尔作品展,立刻被震撼并深深吸引到画面的神奇世界中。会议结束回到牛津后,彭罗斯亲自尝试并绘制了一些矛盾视幻空间图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不可能三杆”,并发表于1958年2月的英国《心理学杂志》上,彭罗斯称其为“三维直角结构”。虽然这个名称好像很科学,但它肯定不是现实存在的空间影像投射,图形制作的方法就是把三个正常的直角以错误的办法连接起来,使观者看上去感觉正常但在现实空间中根本不可能存在。[4]
埃舍尔所营造的“不可能世界”至今仍独树一帜、风靡世界。人们称埃舍尔为艺术家中的“数学家”,他的作品充满深刻的理性思维和对自然世界的次序和美的高度概括,以接近科学的数理运算,在画面中构成一个悖论的空间幻影。正如艺术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描绘而在于创造,从画家埃舍尔的矛盾视幻空间,到物理学家彭罗斯的不可能三杆或三维直角结构,再到三杆图形发表的英国《心理学杂志》,三者之间形成了艺术→数理→心理的有效联系,彭罗斯的三杆图形发表后直到今天,已经有许多不可能图形的变体被发现和绘制,甚至有人将不可能三杆以及其它不可能图形用摄影手段表现出来。这就充分说明了制造矛盾视幻空间的目的,决不是简单的仅仅为吸引视觉注意,而是这类图形本身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内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史凤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56-257)
[2]尚竑.视觉艺术中德矛盾空间——解析艾舍尔的版画艺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5):99
[3]蔡光洁.从埃舍尔的画看图形创意[J].文艺研究(视觉·经验),2005(7):143
[4]吴向阳 汤娜.二维设计构成与表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8-29
关键词:悖论;空间;图形
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是一位与毕加索同时代的荷兰著名艺术大师,他一生中绘制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表现悖论空间的版画作品。埃舍尔曾把自己称为“图形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着理性色彩,基本都是应用严谨的数学思维和丰富的几何元素以及细节写实手法,创造出许多不可思议的、画面具有悖论空间的作品。这些被世人追捧的作品是经过复杂的理性思维的产物,很多数学家认为在他的作品中数学的原则和思想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形象化,甚至把埃舍尔的作品用来教学。
阿恩海姆提出:“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不仅可以巧妙地分配画面的构图,同时还可以按照所需设置画面的注意中心,以使画面呈现一种新的力的结构。然而,想要艺术作品符合最初心中构想的满意效果,艺术家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经历一次次的修正、反复的辩证过程。他们不断调整图像的形式以符合其象征效果,力求达到某种理想的构形。”[1]。尽管埃舍尔的作品是理性的,但却以理性创造了自由,用理性的表达给观者提供了一个认知世界的新维度。埃舍尔自1937年以后创作的作品中都带有浓厚的数学味道,从他创作的那些不同结构互相渗透的作品中明显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1946--1956年期间,埃舍尔对于严谨的数学结构的关注达到了极点,并显露出来对简明的空间几何图形的兴趣,通过对几何图形进行整合、重构,创造了一个个无法在现实中存在的空间,“在作品的视觉透视中,隐藏一个或多个空间逻辑‘悖论’”[2]。如正多面体、空间螺旋线和默比乌斯带等。
如果将埃舍尔的作品按照构形特征进行划分,大体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其一,表现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交错。如创作于1943年的作品《蜥蜴》,一群蜥蜴从绘有蜥蜴图案的本子中相继爬出,从二维图形渐变成三维立体形象,爬上书本依次穿越三角板、正多面体、金属筒等,又回到本子的图案中变回二维图像。仿佛蜥蜴一越过图案纸张就赋有了鲜活的生命,栩栩如生的沿既定路径攀爬,一回到纸张就又安静的消失在图案中。埃舍尔用有限的方法表达了无限的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利用二维空间描绘看似真实的三维世界的方法和原理。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画手》、《龙》。
其二,表现多个空间相互跨越和共存。“不仅是通过光影、透视等造型手段来实现立体的视觉效果,更为突出的是他利用形体的内在组织结构来完成现实矛盾的视觉真实性”[3]。作品《三个世界》创作于1955年,描绘的是小桥旁边的秋日景色。从画面中可以看到,平静的水面上漂浮着落叶,鱼儿在水下自由的游走,天空枯枝倒影在水面上,三个世界自然的交织共存在这一宁静的画面中,散发出浓烈的秋的气息。初看这是一幅美丽的风景作品,画技精湛、美仑美奂,观者的视线可以自然的游走于自相矛盾的空间之中,但理性分析却深藏着埃舍尔的理念,看似浑然天成、不容置疑,实则矛盾相悖,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镜前静物》、《画廊》、《静物与街道》。
第三,真实与虚幻的矛盾构成。众所周知,任何三维立体空间都能通过投射再现在二维画面中。然而在埃舍尔的绘画中却呈现了一个个看似合理而现实中无法存在的三维空间。如作品《观景楼》,图像仿佛是一座古建筑在画面上的投影,但仔细观看会发现其中隐藏着戏剧性的一面,楼下长凳上坐着的青年手里摆弄的正是这幅作品的基本构成。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梯子的一端在古建筑内,而另一段在建筑外,连接楼层的八根柱子首尾也自相矛盾,除了兩端的柱子外,其余的六根柱子的对应空间是相悖的,而上下楼的透视和光线阴影却是完全符合空间视觉规律的。
从人的视觉经验角度来看,矛盾悖论空间具有“美丽的视觉谎言”的成分,但它决不是简单粗陋的视觉欺骗,就像创造这类图形的大师级人物——荷兰画家埃舍尔所言:“我觉得我的作品是最美的,同时又是最丑的。”1954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召开期间,出席会议的罗杰·彭罗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1988年曾与霍金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学奖)偶然参观了埃舍尔作品展,立刻被震撼并深深吸引到画面的神奇世界中。会议结束回到牛津后,彭罗斯亲自尝试并绘制了一些矛盾视幻空间图形,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不可能三杆”,并发表于1958年2月的英国《心理学杂志》上,彭罗斯称其为“三维直角结构”。虽然这个名称好像很科学,但它肯定不是现实存在的空间影像投射,图形制作的方法就是把三个正常的直角以错误的办法连接起来,使观者看上去感觉正常但在现实空间中根本不可能存在。[4]
埃舍尔所营造的“不可能世界”至今仍独树一帜、风靡世界。人们称埃舍尔为艺术家中的“数学家”,他的作品充满深刻的理性思维和对自然世界的次序和美的高度概括,以接近科学的数理运算,在画面中构成一个悖论的空间幻影。正如艺术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描绘而在于创造,从画家埃舍尔的矛盾视幻空间,到物理学家彭罗斯的不可能三杆或三维直角结构,再到三杆图形发表的英国《心理学杂志》,三者之间形成了艺术→数理→心理的有效联系,彭罗斯的三杆图形发表后直到今天,已经有许多不可能图形的变体被发现和绘制,甚至有人将不可能三杆以及其它不可能图形用摄影手段表现出来。这就充分说明了制造矛盾视幻空间的目的,决不是简单的仅仅为吸引视觉注意,而是这类图形本身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内涵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史凤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56-257)
[2]尚竑.视觉艺术中德矛盾空间——解析艾舍尔的版画艺术[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7(5):99
[3]蔡光洁.从埃舍尔的画看图形创意[J].文艺研究(视觉·经验),2005(7):143
[4]吴向阳 汤娜.二维设计构成与表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