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安藤忠雄的“挑战”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图片提供/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光的教堂。图片提供/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空降下来一座巨型的青苹果雕塑,上面刻着“永远的青春”字样。穿过拥挤的人群,这里有一场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大型回顾展。此次展览主题:挑战。而“挑战”与“自由”,正是安藤人生永恒的追求。
  安藤忠雄因对清水混凝土的独特运用而被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自学成为建筑大师,在过去50年间,他设计了近200项国际著名建筑,荣获包括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在内的一系列世界建筑大奖。正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展出的是中国迄今为止对安藤忠雄建筑设计生涯最全面的大型回顾展,通过经典建筑作品的再现,精致的建筑模型、详尽的设计手稿、书法篆刻,以及大量独有影片、旅行笔记和照片,回顾展全景展现了一代建筑大师的传奇人生及其对人生永不停止的挑战。

传奇:从拳击手到建筑师


  享誉世界的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大阪,今年正好80岁高龄了,却依然活跃在建筑舞台上。
  在建筑界,安藤忠雄是个传奇人物。他的传奇首先体现在他们一家人身上,他是双胞胎中的哥哥。双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东京开设北山创造研究所,从事企业经营顾问、商品设计。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得·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Rose Garden(玫瑰花园;位在神户市生田区)是在1977年时,与弟弟孝雄所属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的。
  安藤忠雄年少时家境贫困,童年在木工作坊度过。高中毕业后,参加了Semi Mode研究班,Semi Mode研究班是由已故的长泽节所创立,被称作是“传说中的美术学校”,毕业生包括饭野和好、金子功、寺门孝之、山本耀司等人,大多都是如今在业界第一线活跃的创意工作者。
永远的青春—青苹果。摄影/小川重雄

  在成为建筑师之前,安藤忠雄当过货车司机,还是位职业拳击手。1957年左右,16岁的他开始练习职业拳击,仅1个月就拿到职业拳手执照,正式比赛时的战绩是23战13胜3败7平手。他正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
  1959-1961年,他考察日本传统建筑。1962-1969年,他游学于美国、欧洲和非洲。安藤认为二十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在24岁那年,他揣着所有积蓄——60万日元,踏上了“说走就走”的建筑体验之旅。他搭乘火车经西伯利亚铁路横穿欧洲,后经非洲返回日本。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罗马的万神庙等建筑都给予他巨大震撼,使他在后来的建筑生涯中始终追求着对光的运用。他说在这次旅行中他最大的收获就是“世界无国界、地球是一个整体”的认知。最重要的还是打破一切边界,朝事物的本质发起挑战的勇气。在回程途中,已经身无分文的他不惜变卖手表、钢笔和相机,也要换取一次充实的印度之旅。这一路的旅行,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令他和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亲密接触。那时候,他的摄影作品就被使用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
  安藤飘游四方旅游世界各地,目的是将其所见所闻与他个人的形式结合,安藤认为万神庙的静态几何布局形式的垂直发展的空间,与日本建筑具有明显的水平方向性的空间概念形成对比;万神庙是西方建筑空间的典型代表,两者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安藤就是要将这两种对立的空间观念融合起来,使其独树一帜。
  这次环游世界的建筑之旅,唯一遗憾的是,当安藤忠雄抵达美国时,他的偶像柯布西耶已于1965年8月27日离世,他没能见到柯布西耶最后一面。

教堂三部曲


  1969年,28岁的安藤忠雄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76年完成位于大阪府的住吉的长屋,是两层高的混凝土住宅,已显现其设计风格。
  住吉的长屋位于日本大阪的一条老街上,先天条件逼仄,宽度仅约4米,进深却有14米。狭长形的屋体在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下,被改造成为均等分的三段,中庭部分不但引入自然光,更是巧妙成为连接起居室及四周空间的必经之路,由此还原传统街屋热闹、彼此交互的生活情趣。住吉的长屋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令安藤忠雄在日本建筑界崭露头角。
  80年代,他参与关西周边地区(神户北野、大阪心斋桥)的商业建筑设计,90年代以后,参与公共建筑、美术馆建筑等大型计划。安藤忠雄因对清水混凝土、几何结构、天然光的非凡运用,以及将自然因素引入建筑的设计理念获得世人的高度认可。此后,安藤忠雄聲名大噪,先后荣获众多世界大奖,1993年获日本艺术院奖、2003年文化功勋、2005年国际建筑家协会(UIA)金奖,2010年获约翰·F·肯尼迪中心艺术金奖、后藤新平奖、被授予文化勋章,2013年获法兰西艺术文化勋章最高荣誉司令勋位, 2015年获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勋章 ,获2016年野口勇奖等众多奖项。特别是1995年荣获世界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他把10万美元奖金捐赠予1995年神户大地震后的孤儿。   建筑之于安藤忠雄,不只是具有单一功能性的物理空间,更是以特别方式与社会、城市、人与环境发生关联的媒介。安藤忠雄的设计融西方建筑理论与东方美学于一体,试图通过对空间的改造,令建筑成为城市中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在对建筑材质、几何结构和空间持续探索的同时,开创性地将光、风、水等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空间,其对自然元素的抽离提炼、对朴素建筑材质的偏爱,以及对光与影的精妙运用,洋溢着东方特有的“哲思禅意”。他对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追求为建筑注入特有的精神灵性,通过建筑传达的精神理念改变了传统人们对建筑结构、色彩、形式等技术层面的关注,将对建筑的理解提升到对人生价值和自由探求的精神层面,激发人们以哲学角度反思建筑的本质与真谛。
  安藤忠雄最负盛名的作品,就是他的“教堂三部曲”: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和风之教堂。
  在复星艺术中心一楼,呈现了一座“水之教堂”的原版复刻教堂。这是象征安藤职业生涯的三大教堂之一,其余分别是神户山腰的“风之教堂”和建于大阪附近近郊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充分体现了三种自然元素的融合——风、光、水,是现代风景利用清水混凝土打造出个性化空间的杰作。在水的中央,树立着一个大十字架,参观者都会安静地选个位置坐下,让自己心灵得到洗礼。这样的1:1的复刻设计,保留了教堂的神圣与庄重。极具纪念碑的意义。安藤先生對自然元素的提炼,让人们被眼前的“雪景”所震撼。这一首“冬季恋歌”,更象征着纯洁与美好。
  而二楼的“光之教堂”让你可以近距离感受这座经典建筑。当人们还迷恋于安藤的每一部艺术作品模型的同时,一不小心真会错过最美的风景。安藤的另一经典“光之教堂”躲在灰白墙面背后,有一束光“偷偷潜入”混凝土结构。这是极简主义美学的胜利,这座藏匿于黑暗之中的混凝土艺术,在光影中寻找无限可能。毫无疑问,光对于安藤忠雄来说非常重要,他曾说:“在我所有的作品中,光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控制因素。我所创造的封闭空间大多来自厚重的混凝土墙,希望在社会中为个人创造立足之地。当城市环境的外部因素需要没有开口的墙体时,内部空间就必须尤其的充实且满足。”
  确实,安藤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于几何学的深入应用,在神秘的教堂背后孕育神圣、庄严和肃穆的同时,光给了人们希望;又或许在安藤心里也有一束光是期望,这是艺术的最高升华。
法国巴黎证券交易所。摄影/松岗满男

感悟建筑的本质与意义


  进入复星艺术中的三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历史的诉说,是一不小心会穿越的告白,更是座连接时间的桥梁。在众多古建筑中,寻找历史的痕迹,将记忆留存,并开拓出全新的现代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证券交易所。设计十分新颖独特,木质结构的精细呈现,远看似一座皇宫,又不失建筑的简约,在圆弧形笼罩下,半包围结构完美呈现。这座建筑设计不失古典之美,又简约大方。
  在三楼的放映室可以看见一座直岛美术馆的“诞生”。这充分体现了安藤忠雄的设计以“自然、建筑、艺术共生”的概念为基础,这座美术馆保留了直岛的自然景观之美,对自然的破坏降至最低。从图纸的创作到项目的改造,再到几何项目结构和光影的切割,感觉这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了解设计背后的故事,会更加深刻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一个美术馆里,会有更多对世界的感悟。同时特别好奇这样的一个艺术作品的形成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从无到有,从一张图纸改变生活,改变精神世界,安藤先生完成了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同时,也让人们感悟建筑的本质与意义。
  安藤今年80岁了,而空降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这只青苹果则寓意着青春,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这是安藤留给自己生命的宣言,不被任何困难打倒,生命被给予挑战。最让人惊叹的是他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命运考验他,他挑战着自己。不向病魔屈服。在身患癌症之后,他依然活跃在建筑设计的舞台上。他能够奇迹般的战神病魔,源于他不服输的心态,还有敢于挑战的那颗心。这坚不可摧的韧性,正是他以战斗者的姿态去迎接每一次挑战,才会有如此强悍的自己。这或许和他年轻时当过拳击手有着密切的关系,随时准备随时出发,不屈服,有斗志,这就是安藤忠雄对于生命的诠释,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看安藤忠雄的建筑回顾展总有种声临其境的感觉,从精神层面再到生命气息,感悟他创造的艺术生命是如此栩栩如生,感悟生命之光的穿透力。人与自然共舞,充满生机。他设计的教堂是神圣的象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一种对艺术渲染的爆发力。从远处凝望再到近处的仔细观赏,安藤的作品从细节出发,从理解力角度出发。安藤一直强调自由,渴望真正意义上的思考,设计出真正自由的建筑。
其他文献
摘要: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数学课堂必须是思维的课堂。本文以《中位数和众数》为例,从创设情境,激趣设疑;变式教学,发散思维;问题意识,注重运用三个方面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考,聚焦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思维;情境;变式;问题意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突破记忆和模仿的模式,让学生把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方法更多地运用在数学学习中
摘要:农村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部分儿童大多和隔代亲人一起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下,他们很容易形成懒惰、散漫、暴躁的性格,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对这部分儿童开展德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模式的方法,希望可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农村掀
摘要: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识记的对象成为活动的对象或活动的结果时,由于学习者积极地参加活动,记忆效果会明显地提高。”实践证明: 通过摆摆、画画、量量等各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数学学具是知识的载体,它最根本的价值目标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空间。数学学具就是通过“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经历数学。  关键词:玩数学;做数学;找数学;用数学  一、数学情趣化
摘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新课健康的渗透教学,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与法治》是在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不仅融合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及国情方面的知识,更紧贴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阶段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个人立身发展的强大助推力,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素。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能够学会遵守规则和法律。但是,部分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容易陷入学习的误区,出现理解、分析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对学生进行灵活指导。而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就成了教师重点思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写作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学生课程学习质量以及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立足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应当从学生学习特征出发,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写作方法,进而通过日常教学逐步提高写作质量。本文立足四年级语文写作教学实际情况,首先简要概述了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并结合教学实践,进一步对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进行了阐述。
摘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教学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课堂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学模式更加灵活,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益更多。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实践探究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用与探究,使学习的方法呈多元化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师生的一致青睐。小组教学可以促进学
编者按:本期编发的这篇文章,是摘自一篇个人的回忆文章。她不是名人,也不完全算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只是一个不肯屈服于自己命运的普通人。但谁又能说,普通人的生活就不值得记录呢?有人说,人一出生,他的人生就像一本书,一本无字的书,而书的作者就是他自己。而且,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我们无须去羡慕别人有美丽的故事,只需回忆一下自己的过去,你会发现,你的故事也很美。因此,编者要说的是,抽一点时间吧,哪
家是孩子最早获得知识的地方,也是孩子最早感受到爱的地方,家居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决不可小觑,它甚至有可能左右孩子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如果家居环境始终保持整齐、洁净,孩子就会随时随地按照家长和教师的要求约束自己。即便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家长不在,也会把书包、外衣、鞋子放在该放的地方。如果家居环境脏乱,即使家长再三督促和训诫,孩子也会随手将东西乱放。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从小就应接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对初中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根据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各种不同方法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