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来源 :科学教育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xin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古诗的动机,思想,审美方面递进式地阐述了古诗词教学中在传授适当的古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应进一步激发学生去体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精神,着力提高学生个人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诗言志 诗缘情 审美
  
  1.诗言志——切入古诗
  “诗言志”[1]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所以初读诗前,必先了解作者,作者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何要行此诗文。
  故此,古诗词教学的导入就获得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教师,协同学生全面而广泛地搜集所要授课的背景材料,为学生正确深刻理解诗意作好铺垫。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古诗、古人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对古诗的特点、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特定的历史背景要有所精心准备。其次,古诗词教学的课堂导入有多种方式。可以结合古诗的主题,联系实际,复习旧诗,引入新诗;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古朴典雅的音乐,声情并茂地诵读,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氛围,让学生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以至渐入佳境。总之,背景的了解,课堂精彩的导入很容易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那么,既然“诗言志”,诗人要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自古“诗言志”的内涵十分丰富,各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笔者从人类认知的层次性分析认为,“诗言志”主要先是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例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2]诗中作者刻画了孤桐孤寂、正直、虚心、顽强、奉献的形象,借此来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改革者不能理解的现状。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如何把握诗人的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承接我们前面的的导入,这样也可以使学生的理解达到一气贯注。
  2.诗缘情——古诗的情感
  西晋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3]乃是第一个提出诗歌情感本体论的文学理论。他指出,个性情感的抒发自然离不开个体自我的体验。例如,我们所说的背景,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可以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结合诗之志,感悟诗之情。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唐代中叶发生“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赋税加重,加上灾荒不断,人民生活贫困,在无锡梅里长大的李绅,耳闻目睹农民生活的惨状,愤笔写下了《悯农》诗两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4]白居易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5]一句,就把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就是在这样残酷的现实背景下,诗人在古惑之年才会深深风怀念其青年时他漫游江南,旅居苏杭的美好时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6]这种队现实的讽刺,和对理想的憧憬,使我们更能越发理解白居易“理想的诗和感伤的诗”的矛盾,越能触动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可见,诗人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唐代诗人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样的修身养性,使得他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7]这首诗描就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我们自然也能理解,他的诗句为什么会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8]
  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9],它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因为对“情”的肯定已经揭示了诗词艺术的某种审美性质,脱离了功利实用、政治教化的群体意志内涵,成为情感的个性抒发;加上伴随着情感个性化而来的修辞艺术,诗词的美感特质已然确立。
  3.“展其义” “骋其情”——古诗的审美
  南朝钟嵘《<诗品>序》论说:“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10]“展其义” “骋其情” 就是诗人之志之升华。 诗就是完成这一目的的最佳方式。 这在客观上说明了诗是情与志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在诗词教学中的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理解,在这一阶段就可以实现自我的个性体验。
  诚然,这一阶段学生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亚里士多德就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11]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首先,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 使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陶冶, 在读中升华! 语文教育家商友敬先生说:“文章的精华全在字句之间。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都不会自动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 , 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上活起来,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 。”[12]在吟诵过程中, 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 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 要有教师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范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贯通文脉的“导读”,激励和引领学生们异口同声地“齐读”,诵、听轮换地“轮读”,辅之以提示的“背读”,分层逐段的“接读”,众声鼎沸的“速读”……总之,要变着法儿地让学生“读”。要能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词语、名篇佳句,悟得写作技巧、情感意蕴,培养文言语感等等。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这种审美佳境不仅实现了我们往往意义上的诗歌意境,同样我们也获得了诗词语言艺术的双重体验,这理应是教古诗词的意义所在,感悟诗词的形式和内容的意义,这样就真正达到了让学生自己感悟诗词的艺术以取代向学生灌输诗词的各种技巧的目的。
  其次,诗词的再读,也是对前两个阶段的“学以致用”。 学生可以在反复吟诵中再次感知再造景物美。吟诵古诗文要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这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也是读诗的基础。 只有再造诗人当时所处情境,才能深入体会诗中所含深意。例如,辛弃疾的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3]让学生通过联想, 再造的景物:明月初升,山林明亮起来,惊飞了鹊儿,树上蝉儿正在鸣唱,稻田里的稻花散发出阵阵香味,水中青蛙也争着唱歌。突然,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剩下几颗暗淡的星星。诗人走到山前,稀疏的雨点飘落下来,骤雨将至,想找个地方避雨,转过溪头,看到过去曾经见过的茅店面社林边。学生再现这种景象很自然地感受到江西农村夏夜的美景,感受到田园风光的自然清新,是多么地令人陶醉,体会作者隐居乡村的闲适心情。学生还可以在反复吟诵体会感情美,在反复吟诵和再造想象中领悟。悟出一些对人生、对社会有益的东西。例如:《江上渔者》[14],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最后,诗词的延读。这里是指课外拓展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感知诗歌韵味的自由。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们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我们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李白的赠汪伦,高适的别董大,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
  所以,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的传承性,落实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再用灌输的方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从读解文言文的認知语境,知人论世可以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者形成共鸣,从而陶冶精神以及引导学生诵读山水精品,使学生热爱自然;引导学生阅读至情美文,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完成自我的审美体验。这种至真至善之美过程,最终积淀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可以最大化地实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3] [10]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0.
  [2] 高克勒.王安石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4][5] [6][7] [14]唐诗鉴赏辞典.[M].萧涤非等著.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1.
  [8][9]苏轼词集.[M].刘石(合著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9, 8,1.
  [1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 商友敬.语文教育退思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4.
  [11] (南宋)辛弃疾.辛弃疾集著.[M].王增斌解评.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8.
其他文献
【摘要】本人担任多年班主任工作,一直在探究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现从留守学生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农村 留守学生 亲情教育 存在的问题 采取的对策  近二十年来,在我国经济贫困的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唯一途径。而其子女却大多由年迈的父母等亲人看管。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大多在心理方面出现错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本人担任多年班主任工作,一直在
期刊
【摘要】许多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缺乏应有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是目前我校比较普遍的问题,如何在我校高中女生体育课程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呢?根据这一情况,对我校高2011级、高2012级女生进行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到大多数女生对体育教学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本文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相应的
期刊
【摘要】生物科技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从事生物学教育的教师,必须将生物学知识与实际运用中有关的问题结合起来;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的渗透教育,重视发现与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尤其在生物学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性试验研究的条件,不断增强他们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    中学教学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期刊
【摘要】当今教育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初中化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初中生的化学科学素质应从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意识和化学科学品质几方面入手,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应有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素质 科学素质 培养 策略    步入21世纪,教育改革更着重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新教改的形势下,对初中生
期刊
值、贬值的关系、有时还与汇率的变化结合起来考试。这些计算题难度系数较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教会学生解这些计算题的方法对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将这些计算题进行简单的归类及举例分析说明。  【关键词】经济常识 计算题 归类 举例分析    近几年高考,常出现计算题,主要考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通货膨胀率、纸币贬值率、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的升
期刊
【摘要】本文就数学学习的联结问题及导向策略上作一些探索。从数学知识结构本身不同层次学生来说,创设联结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乐于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一导向策略,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   【关键词】数学学习 联结问题 导向 策略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
期刊
【摘要】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高中女生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出现了部分女生严重偏科的现象。因而,对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对高中女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弃重求轻”,培养兴趣;“开门造车”,注重方法;“笨鳥先飞”,强化预习;“固本扶元”,落实“双基”; “扬长补短”,增加自信;“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关键词】高中女生 数学能力 培养
期刊
【摘要】纵观新课程标准,不难发现,都要求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会创新。每个学生的言语和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多向学生提问;尊重学生的提问;让学生多动手和正确评价学生。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上的时间,更要抓住课余的时间,多与学生交流,积极创建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平台。  【关键词】创造思维 培养 积累 创建    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纵观新
期刊
【摘要】利用电教手段,旨在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才能使电化教育发挥最佳功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恰当运用电化教育手段,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电教手段 课堂教学 提高 效率 促进 能力 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多年来,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大胆实践和探索,创造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经验,新途径、新方法、广大教师彻
期刊
【摘要】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观察思考,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教学 情境 创设 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便成为我们初中化学教师的当前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