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揭示的是自然规律。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从生活中搜取相关的信息、器材,发现物理奥秘,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实现新课程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微课发端于微博,微课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使物理课堂更加高效,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 静电现象 静电滚筒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138-01
我很高兴参加了宁夏育才中学第三届“聚焦课堂”做课活动,有幸聆听了上海专家于泰基老师的题为《辩课》的讲座,受益匪浅。《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本着“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静电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物理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揭示的是自然规律。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从生活中搜取相关的信息、器材,发现物理奥秘,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实现新课程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使物理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进行微课翻转,和自制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微课翻转
微课发端于微博,自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所难以掌握的。我将这部分内容录制成微课,进行了翻转。学生需要经过教材自学、微课导学、自学检测、分组讨论四个环节的学习。通过微课翻转,促进了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同时,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自制器材,分组实验
首先,请小白兔帮忙。我通过高压感应圈的尖端放电点燃酒精棉,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尖端放电的威力,再设问敢不敢电击小白兔,让一位同学亲手打开电源电击铁笼内的小白兔。铁笼外电闪雷鸣,而笼内安然无恙。 这个实验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都跃跃欲试,使得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情绪都比较高。
其次,易拉罐、缝衣针用处大。我将生活中用过的易拉罐、矿泉水瓶、缝衣针等搬进了课堂,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分组实验直观、明了,有实在感、可信服感,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下来,如何用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措手不及。对于尖端放电与静电屏蔽学生也只是浅显的认识。由此,我制作了内外粘有纸条的易拉罐用于探究带电导体电荷的分布情况,学生亲身经历真实感受,按于老师的话说就是“我相信,我想学”。其二,我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制作了静电滚筒装置,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静电的威力,轻轻摇动感应起电机的手柄,金属支架上的矿泉水瓶就能转动。少部分学生能用易拉罐实验的结论解释静电滚筒的原理,大部分学生经过引导也能理解。学生在完成两个实验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课后也有学生表示自己也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
最后,防雷电小知识,从物理走向生活。学生积极展示防雷电的方法,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尖端放电、静电屏蔽等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
听完上海专家于泰基老师的《辩课》讲座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光要设定教师的教学目标,更要设定符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迎合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在安排学生活动时要转变思维观念,从活动学生转变为学生活动。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严谨的专业知识才能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4.深度学习先进的多媒体并将其能有效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实效及容量。
5.将生活融入物理教学,将物理知识用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关注生活。
总之,一个月的精心准备,40分钟的课堂讲演,真可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自己需要在思维观念上转变自己,希望能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学,到领着学生走向教材——导学,再到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求学的转变。
【关键词】翻转课堂 静电现象 静电滚筒 实验探究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138-01
我很高兴参加了宁夏育才中学第三届“聚焦课堂”做课活动,有幸聆听了上海专家于泰基老师的题为《辩课》的讲座,受益匪浅。《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本着“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静电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物理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揭示的是自然规律。我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从生活中搜取相关的信息、器材,发现物理奥秘,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实现新课程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使物理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究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在《静电现象的应用》教学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进行微课翻转,和自制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微课翻转
微课发端于微博,自2009年起,微博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目标明确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于是,微课也应运而生。
静电感应是电学内容的一个难点,在静电感应过程中,电荷如何移动,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正、负电荷如何分布,这些都是学生所难以掌握的。我将这部分内容录制成微课,进行了翻转。学生需要经过教材自学、微课导学、自学检测、分组讨论四个环节的学习。通过微课翻转,促进了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同时,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是身边的导师,是对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自制器材,分组实验
首先,请小白兔帮忙。我通过高压感应圈的尖端放电点燃酒精棉,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尖端放电的威力,再设问敢不敢电击小白兔,让一位同学亲手打开电源电击铁笼内的小白兔。铁笼外电闪雷鸣,而笼内安然无恙。 这个实验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都跃跃欲试,使得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的情绪都比较高。
其次,易拉罐、缝衣针用处大。我将生活中用过的易拉罐、矿泉水瓶、缝衣针等搬进了课堂,体现了“物理源于生活”的理念。分组实验直观、明了,有实在感、可信服感,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对于静电场中的导体达到静电平衡状态时,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带电导体上的净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学生往往把它们当作结论硬性记下来,如何用它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是措手不及。对于尖端放电与静电屏蔽学生也只是浅显的认识。由此,我制作了内外粘有纸条的易拉罐用于探究带电导体电荷的分布情况,学生亲身经历真实感受,按于老师的话说就是“我相信,我想学”。其二,我利用尖端放电原理制作了静电滚筒装置,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静电的威力,轻轻摇动感应起电机的手柄,金属支架上的矿泉水瓶就能转动。少部分学生能用易拉罐实验的结论解释静电滚筒的原理,大部分学生经过引导也能理解。学生在完成两个实验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课后也有学生表示自己也要利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
最后,防雷电小知识,从物理走向生活。学生积极展示防雷电的方法,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尖端放电、静电屏蔽等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及问题。
听完上海专家于泰基老师的《辩课》讲座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不光要设定教师的教学目标,更要设定符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要迎合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能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在安排学生活动时要转变思维观念,从活动学生转变为学生活动。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严谨的专业知识才能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4.深度学习先进的多媒体并将其能有效的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实效及容量。
5.将生活融入物理教学,将物理知识用于生活。引导学生观察、关注生活。
总之,一个月的精心准备,40分钟的课堂讲演,真可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体会到自己需要在思维观念上转变自己,希望能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教学,到领着学生走向教材——导学,再到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求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