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模式在逐步发生转变。教与学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何让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需要和活动?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笔者在进行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数学教学中抓住“质疑”这个关键点,从创设平等的学习环境,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积极评价学生的质疑,把握学情和教材、创设质疑点这四个维度简单阐述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兴趣的激发、态度的引导等方面进行的有效尝试。
【关键词】 质疑能力 平等 合作
人们常把一个人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既表达了一个人的学识很高,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治学方法和精神。知识既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我为什么会想到细细品读这么熟悉的词儿呢?这是因为在从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答”的本领逐步替代了“学问”的精神,而这又完全有悖于孩子好问的天性。如果教育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那么教出来的孩子会还给我们什么呢?
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质疑了?”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关,教学中教师多偏重于教会学生。从应试的角度看,“填鸭式”的教学对学生快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确实有效,所以我们多半采用师生问答的“打乒乓球”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教师的精心备课,使得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脚手架”学习,很少会出现质疑点。其二,也正因为教师的教学预设过于充分,一环套一环,逐步引导,层层深入,往往没有了让学生追问和深思的空间,因此好问的天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泯灭。课堂教学的预设展现的是教师的智慧,而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慢慢地弱化,这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常留心学生可贵的质疑之处。
我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找规律》单元教学时,在一次作业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班上的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礼堂里,一排16个座位。小红、小梅想坐在一起,不考虑她们的左右顺序,在同一排有( )种不同坐法。”
粗看题目,这是《找规律》单元中很典型的一道练习题,有孩子很快会想到题目中两个女生的座位,既可以是小梅在左边,小红在右边;也可以是小红在左边,小梅在右边,题目中没有限定两人的座位顺序问题,那么两种情况都得考虑,列式为(16-2+1)×2=30种。可有的孩子不这么认为,既然不考虑她们的左右顺序,那又何必乘2呢?所以答案是15种。答案到底是30种还是15种呢?这场讨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点燃了孩子们质疑的精神,也让我对质疑所产生的教学生长点做了深入的思考。
问题由孩子们自己提出,争辩的过程也非常自然。在孩子们的争辩中,我只做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从“答案到底是30还是15?”开始讨论,继而研究了“不考虑她们的左右顺序”的含义,再质疑“不考虑”到底需要不需要乘2,直到最后他们自己研讨出正确的结果。看着孩子们面红耳赤的争辩,据理力争的态度,我仿佛看到的是一颗颗勃勃生长的种子,旺盛而坚强,这是一次质疑所赋予孩子们神奇的力量。在这场讨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适时参与讨论,但绝非主导,然而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却比以往很多题目都要深入,这来源于他们自己真正的需要,对知识的探索,不需测验,我也知道他们对“不考虑她们的左右顺序”的含义已经铭记在心,教学效果也出奇的好。
反思这个讨论过程,如果没有孩子们对答案的质疑,也就不会引发全班对“不考虑”这个关键词的激烈研讨;如果没有孩子们的质疑,也就没有机会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如果没有孩子们的质疑,也就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一次可贵的质疑,让我看到了教学中的希望。基于这样的发现,我尝试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质疑点,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有学有问,有学问。那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质疑点呢?
一、 创设平等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改变“权威”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话语权交给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大家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有质疑的机会。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有退到孩子身后的时候,有将课堂还给孩子的勇气,那学生就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都提出来。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在备课伊始,首先要对于每节课的知识点中学生可能存在的生长点、质疑点、发散点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其次,教师要思考如何鼓励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过程等。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孩子是否学会,一遍一遍反复地“炒饭”,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忽视学生的学。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总能顺畅地交流,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摆渡人,那么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投入进去并能有收获,也就能带来开放、安全、智慧的学习环境。
二、 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班级中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师生间“打乒乓球”式的单一问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适当做一做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让队员间能有效地互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通常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员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合作学习,例如四人小组形式,可以是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圈发言,这样能保证合作的秩序和有效性。然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和交流,通过某一组的汇报,围绕着某一个问题展开全班的研讨。以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课堂上在研讨三角形内角和的环节中,由一个小组汇报,全班讨论学习:
生1:我是用量的方法来证明的,你看(实物投影展示),我通过量角发现,∠1是50度,∠2是60度,∠3是7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其他学生质疑:你画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 生2:我来补充,我分别画了三种三角形,也就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我通过测量,发现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们表达、倾听、思考、质疑的机会更充分,当孩子们形成习惯之后,教师不用担心他们没有问题,也不用担心他们不会解答,在笔者所在的学校里,课堂上学生之间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比比皆是。
三、 积极评价学生的质疑
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质疑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评价。学生的质疑一定存在差异,而初始阶段教师需要鼓励的是质疑精神,只有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且对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用作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成为课堂教学资源时,才能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质疑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不断激发质疑的热情。
除教师的评价外,小组内学生的相互评价、组组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都属于评价的范畴。积极的评价不仅能从心理上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而且对于研究问题的深度、研究问题的方向以及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智慧都有积极的意义和效果。
四、 把握学情和教材,创设质疑点
有人觉得课堂上的质疑点可遇而不可求,其实不然。虽然教材的内容固定不变,但是教师合理利用和组合教材至关重要。虽然学生年纪小,但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疑问之处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知识的核心,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教材的研读和对学生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合理的质疑点。过去的教育者总认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一张白纸,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课堂上学生思维出现了停顿、陷入困惑时,教师会替代学生思考,或者让能力强的孩子替代。我们如果把知识的起点定在低位,那孩子的质疑能力必然发展缓慢,或者出现倒退的现象;如果把知识的起点定在高位,也不能达到发展孩子思维的目的。我们如果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整合学习内容和设计研究的问题,那就使得学习有了针对性,也就会自然产生质疑。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的一种自我建构,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如果一直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教会了知识却无法收获一个会思考的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上文的案例可以看出,孩子们通过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和讨论等形式,始终都是学习的主动者,无论是表达、讨论、辩论、质疑……在这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在班级努力营造的积极的“学习场”里,孩子们不仅获得知识,也提高能力,并且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种学习的效果远远大于教师单纯的教授,而当这种爱质疑、爱辩论的习惯在班级中形成氛围,当孩子们怀着浓浓的兴趣研究数学的时候,那他们学习数学还有什么困难呢?
从古至今,课堂教学永远有着无穷的魅力,我们汲取着贤者的智慧,让我们的教学寻到根基;我们也在不断寻找优化课堂的“钥匙”,让学生从质疑处起航,缓缓驶向学习的彼岸。
【关键词】 质疑能力 平等 合作
人们常把一个人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既表达了一个人的学识很高,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治学方法和精神。知识既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我为什么会想到细细品读这么熟悉的词儿呢?这是因为在从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答”的本领逐步替代了“学问”的精神,而这又完全有悖于孩子好问的天性。如果教育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那么教出来的孩子会还给我们什么呢?
反思“学生为什么不会质疑了?”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关,教学中教师多偏重于教会学生。从应试的角度看,“填鸭式”的教学对学生快速接受知识、形成技能确实有效,所以我们多半采用师生问答的“打乒乓球”课堂教学模式;而且教师的精心备课,使得学生顺着教师预设的“脚手架”学习,很少会出现质疑点。其二,也正因为教师的教学预设过于充分,一环套一环,逐步引导,层层深入,往往没有了让学生追问和深思的空间,因此好问的天性在不知不觉中被泯灭。课堂教学的预设展现的是教师的智慧,而学生的质疑能力也慢慢地弱化,这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常留心学生可贵的质疑之处。
我在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找规律》单元教学时,在一次作业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班上的孩子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礼堂里,一排16个座位。小红、小梅想坐在一起,不考虑她们的左右顺序,在同一排有( )种不同坐法。”
粗看题目,这是《找规律》单元中很典型的一道练习题,有孩子很快会想到题目中两个女生的座位,既可以是小梅在左边,小红在右边;也可以是小红在左边,小梅在右边,题目中没有限定两人的座位顺序问题,那么两种情况都得考虑,列式为(16-2+1)×2=30种。可有的孩子不这么认为,既然不考虑她们的左右顺序,那又何必乘2呢?所以答案是15种。答案到底是30种还是15种呢?这场讨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点燃了孩子们质疑的精神,也让我对质疑所产生的教学生长点做了深入的思考。
问题由孩子们自己提出,争辩的过程也非常自然。在孩子们的争辩中,我只做一个“旁观者”,看着他们从“答案到底是30还是15?”开始讨论,继而研究了“不考虑她们的左右顺序”的含义,再质疑“不考虑”到底需要不需要乘2,直到最后他们自己研讨出正确的结果。看着孩子们面红耳赤的争辩,据理力争的态度,我仿佛看到的是一颗颗勃勃生长的种子,旺盛而坚强,这是一次质疑所赋予孩子们神奇的力量。在这场讨论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适时参与讨论,但绝非主导,然而孩子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却比以往很多题目都要深入,这来源于他们自己真正的需要,对知识的探索,不需测验,我也知道他们对“不考虑她们的左右顺序”的含义已经铭记在心,教学效果也出奇的好。
反思这个讨论过程,如果没有孩子们对答案的质疑,也就不会引发全班对“不考虑”这个关键词的激烈研讨;如果没有孩子们的质疑,也就没有机会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如果没有孩子们的质疑,也就不可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充分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一次可贵的质疑,让我看到了教学中的希望。基于这样的发现,我尝试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质疑点,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有学有问,有学问。那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质疑点呢?
一、 创设平等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改变“权威”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话语权交给孩子们,遇到问题时大家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有质疑的机会。课堂上,如果教师能有退到孩子身后的时候,有将课堂还给孩子的勇气,那学生就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都提出来。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在备课伊始,首先要对于每节课的知识点中学生可能存在的生长点、质疑点、发散点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其次,教师要思考如何鼓励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研究问题的过程等。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孩子是否学会,一遍一遍反复地“炒饭”,这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忽视学生的学。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总能顺畅地交流,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摆渡人,那么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投入进去并能有收获,也就能带来开放、安全、智慧的学习环境。
二、 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班级中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师生间“打乒乓球”式的单一问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适当做一做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让队员间能有效地互动起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通常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员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合作学习,例如四人小组形式,可以是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圈发言,这样能保证合作的秩序和有效性。然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和交流,通过某一组的汇报,围绕着某一个问题展开全班的研讨。以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为例,课堂上在研讨三角形内角和的环节中,由一个小组汇报,全班讨论学习:
生1:我是用量的方法来证明的,你看(实物投影展示),我通过量角发现,∠1是50度,∠2是60度,∠3是7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其他学生质疑:你画的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 生2:我来补充,我分别画了三种三角形,也就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我通过测量,发现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所以我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孩子们表达、倾听、思考、质疑的机会更充分,当孩子们形成习惯之后,教师不用担心他们没有问题,也不用担心他们不会解答,在笔者所在的学校里,课堂上学生之间热火朝天的学习景象比比皆是。
三、 积极评价学生的质疑
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质疑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评价。学生的质疑一定存在差异,而初始阶段教师需要鼓励的是质疑精神,只有教师做出合理的评价,并且对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用作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成为课堂教学资源时,才能既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学生质疑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不断激发质疑的热情。
除教师的评价外,小组内学生的相互评价、组组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反思都属于评价的范畴。积极的评价不仅能从心理上让孩子体验到成功感和自我满足感,而且对于研究问题的深度、研究问题的方向以及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智慧都有积极的意义和效果。
四、 把握学情和教材,创设质疑点
有人觉得课堂上的质疑点可遇而不可求,其实不然。虽然教材的内容固定不变,但是教师合理利用和组合教材至关重要。虽然学生年纪小,但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疑问之处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知识的核心,这其实也是一种对教材的研读和对学生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合理的质疑点。过去的教育者总认为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一张白纸,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课堂上学生思维出现了停顿、陷入困惑时,教师会替代学生思考,或者让能力强的孩子替代。我们如果把知识的起点定在低位,那孩子的质疑能力必然发展缓慢,或者出现倒退的现象;如果把知识的起点定在高位,也不能达到发展孩子思维的目的。我们如果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整合学习内容和设计研究的问题,那就使得学习有了针对性,也就会自然产生质疑。
任何一种学习都是学习者的一种自我建构,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如果一直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教会了知识却无法收获一个会思考的学生。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上文的案例可以看出,孩子们通过自我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和讨论等形式,始终都是学习的主动者,无论是表达、讨论、辩论、质疑……在这个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在班级努力营造的积极的“学习场”里,孩子们不仅获得知识,也提高能力,并且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种学习的效果远远大于教师单纯的教授,而当这种爱质疑、爱辩论的习惯在班级中形成氛围,当孩子们怀着浓浓的兴趣研究数学的时候,那他们学习数学还有什么困难呢?
从古至今,课堂教学永远有着无穷的魅力,我们汲取着贤者的智慧,让我们的教学寻到根基;我们也在不断寻找优化课堂的“钥匙”,让学生从质疑处起航,缓缓驶向学习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