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品德教学

来源 :成长·读写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laoban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品德;教学
  《品德与社会》学科教材是以单元形式编排的。 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安排三到四课。 而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是阶梯式上升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知识, 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于学生的要求都是循序渐进的。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该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果过于强化思想道德品质的灌输,而忽视人文内涵的渗透教育,就会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具有的灵性与生机的流失。《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抽掉人文精神,教学活动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渗透人文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在灵动的学习中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中,教师可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例如在教学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前,教师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歌颂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本课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教师可深情地向学生讲述“藏羚羊跪拜”的故事,当讲到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的眼里会闪动着晶莹的淚花。教师再适时导出课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爸爸妈妈之间也有许多的不理解,今天就让我们敞开心扉与他们说说心里话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学习情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赞颂母爱的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得以升华。最后,让学生畅谈如何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爱的情感化作春雨点点去滋润父母的心田,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一)挖掘文本,赏析感悟人文精神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出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人文因素,并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以表现,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生命对话”,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例如教学《筑起血肉长城》(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如何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接受心灵的洗礼呢?教师可联系文本,在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后,作连续追问:这是一首什么歌?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敌人”指的是什么人?听了这样的旋律你有怎样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气呵成、逐层深入的追问会引领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教材中的人文精神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二)入境诵读,心领神会人文情怀
  “言为心声”,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之产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时,教师可坚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原则,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贯穿其中。在导入学习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营造一种特定的阅读情境,假如你就是李奶奶的后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读了这篇文章你的心情如何?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痛心、愤怒、震撼、呐喊的情感交织在一起,道德感染变得鲜活、具体又丰富,激发了学生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人文情怀。
  (三)超越教材,创新发展人文光彩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在的心理倾向。《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尤其是对教材中选用的文本材料,教师如果能指导学生富有个性地解读,就能超越文本,产生出新的阅读创意,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效果,更有利于人性的发展和道德的完善。例如在教学《真正的友谊》(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一课时,当学生在阅读完“管鲍之交”这个历史故事后,教师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管仲和鲍叔牙你们更喜欢谁?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给出“更喜欢鲍叔牙,因为他大度、真诚、无私”的答案,但教师不应就此结束,而应该用反问启示学生:“如果没有管仲的才智和成功,历史上会有‘管鲍之交’的佳话吗?”学生恍然大悟,一定会有学生更喜欢管仲,因为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国家,让他们的友谊彰显出非同一般的价值。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令人回味的结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方式,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正是创新发展人文光彩的重要体现。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有很多事会引起他们思考,然而他们的思考往往会因为心理年龄和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成熟,而导致消极情绪和观念的堆积。《品德与社会》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可以敞开心扉的殿堂,让学生释放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生生活实际同《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人文色彩浓郁的倾诉机会,并进行科学引导和有效干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教学《家里的烦人事》(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可采用以“诉”代“讲”的方式,课前让学生静心思考、整理来自于家庭的不和谐的音符,并形成书面材料在课堂上倾诉,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采用具有个性化和人性化的方式驱散笼罩家庭的阴霾,让爱的春风重新吹进各自的家庭。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有助于学生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价值观。   三、开放民主的教学观
  《品德与社会》教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关注儿童的视角和需求,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树立开放民主的教学观。这种开放的教学观,首先,表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一是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一次活动的成功或失败经历,可以明白坚持不懈的重要。二是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其次,开放的教学观还要求我们拓展教学空间,不能仅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
  四、自主探究的学习观
  传统课堂上灌输式、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性格内向、顺从、缺乏自信,自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現,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为此,教师应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提供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观察、调查、分析、归纳、体验、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法,真正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五、全面科学的评价观
  全面科学的评价对学生具有强化和教育功能。《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教材特点决定了教学评价不带有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应是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从而体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在评价内容上,应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在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上,应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应突出评价过程的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的主体,不仅要有教师、同学和自己,还可以有家长和社会力量的参与;评价的应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可以采用自我画像、教师评语、小组评语、成长记录袋、家校联系册、素质报告书以及书面调查等方式。全面科学的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和正确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观。
  六、总结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拓展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运用开放的教学方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挖掘其潜力,探索符合实际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4(6):8.
  [2]胡田庚.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
  [3]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6.
  [4]陈有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学前双语教育已成为我国幼教研究主要议题,但双语教师的不足的问题十分明显。以牡丹江地区高职高专学前双语教育专业现有培养模式为基础,明确学前双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培养途径,调整和完善课程结构,强化实习实训,是加强牡丹江地区学前双语人才培养工作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学前双语教育;人才培养  随着牡丹江地区幼儿园双语教学如火如茶的开展,一系列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如牡丹江地区学前双
期刊
【摘 要】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当中,充分强调了乡村教育思想的重要含义,通过乡村教育思想来改造乡村社会,使得乡村民生和现代化的实现能够提到日程上来。从实践效果上来看,陶行知的这一理念和方案,对于当时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在本文的研究当中,主要结合陶行知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内涵和外延,阐述了其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乡
期刊
【摘 要】中国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根基较好,这都得益于我国自孩童幼时起便着重于对其数教育的培养。本文将从孩童认知学习数学的意义、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三个方面三来剖析幼儿园孩子的数教学。  【关键词】数学;幼儿;特点;策略  为什么学数学?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6级新生迎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及改变世界(李大潜,2016)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而现该段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常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职业岗位出发,明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达到职业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统一,技能学习与岗位要求相统一,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相统一。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期刊
当今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新时代的浪潮下,社会对于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班级创新思维管理也成为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然需要。我们作为老师,就要与时俱进,用创新的思维进行班级管理,用新制度、新方法来适应新形势,我想,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抑制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影响,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接受良好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在心理上慢慢走向成熟,进而应付人生中的各种困难。  这些
期刊
【摘 要】教育不是一种直接生产力,但是其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多被划分为第三产业,产业运营需要多种资源,充分利用并发挥资源的能效需要适当的经营规模和范围。经济学具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范围经济,二是规模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中范围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延伸,即为随其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发生的运营成本及收益的变化,反映了其变动关系。职业技术学院扩招伊始,规模经济效益显著,但持续扩张后失去此优势,范围经济则不同,二者应互
期刊
【摘 要】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需要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的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今后高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一、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校学生在校期间通常都要在英语学习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对加强教师授课能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呼声日益强烈。
期刊
【摘 要】新时代高校培育新时代青年,新媒体环境的日益成熟,致使新思想、新文化在校园文化和传播模式中演变的更为活跃和多元,同时新媒体环境为高校青年提供了多种宣传载体和平台。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视频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视频文化中红色经典文化传承、跨文化交流、传统文化复兴以及受众应用的主动性提升的诸多优点产生的高校研究生“爱国”、“诚信”、“和谐”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面,通过调查问卷、数
期刊
【摘 要】加强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对于其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之处,从而在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在感兴趣领域的能力,并对金钱、工作等事物产生科学的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针对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渗透德育课程,能够“1+1﹥2”的效果,从而为中职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职业生涯规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重视度的大幅提升,中职院校
期刊
【摘 要】党校教师是党培养的一支理论队伍,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主力军,各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的引路人。办好党校,关键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党校教师所担负的是为党培养高素质执政人才的职责,决定了对他们的政治素质要求具有不同于其它社会职业的特点。  【关键词】党校;教师;政治;素质;特点  教师的政治素质,是教师基本素质中的首要素质,它决定基本素质的性质和方向。作为党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