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希望在课堂,课堂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围绕一个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而课堂则是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模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所以,在推进课改时我们就提出了课堂模式改革必须做到“四个有利”,即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有利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解决好两个问题
课堂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也是个性课改的目的所在。
1.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模式改革要求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只要根本目标不变,文本目的凸显,所有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始终相信“最好的课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只要方法对头,结合自身特色,照样可以打造“最适合学生的课堂”。
2.精设疑问,提高实效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可以在课前导学阶段便要求在问题设计上把握“趣”“悬”“巧”“精”,并循序渐进,分类分层设计,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教材,以点带面
教材中的课文浓缩了各类精华,紧紧围绕了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领会教材,以人为本。吃透教材,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在课堂上教师是由演员变成导演,而学生则是由观众变成演员。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1.拿来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要善于学习和研究,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加以创新,做到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如果只是一味“拿来”,而不懂得结合实际改革创新的话。课堂模式必将呈现出“四不像”的局面,所以我们需要拿来,更需要创新。
2.摒弃与继承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有进步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讲解示范,尤其是小学生。对教师来说,讲解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一些教师生怕讲解多了就被扣上“传统”的帽子,于是便干脆采用“放羊式”讨论。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我认为:要让新课改深入下去,就不能光成在形式,而败在内容上,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导学案是如何设计的;又是如何分组,如何评价学生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做到形式与内容齐头并进,我们的课改才能顺利进行。
四、坚持四项原则
坚持四项原则是个性课改的基调所在,即:
1.渐进式原则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拟订了翔实的计划、方案与措施,整个流程分六个阶段开展,试验初期范围小,而后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学校全力支持,确保经费与后勤保障畅通无阻。
2.多样性原则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做到“四个有利”,就是好法。故我们一开始个性课堂改革就没有确定统一的固定模式,而是要求各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立模。
3.易操作性原则
尽管课改从观念转变、确立模式再到形成自然耗时较长,但是其目的是简单明了的,就是师生们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而必须进行的教育革新,我们应尽可能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深入化,便于操作。
4.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知智慧增值。
责任编辑:刘启明
一、围绕一个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而课堂则是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模式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理念,所以,在推进课改时我们就提出了课堂模式改革必须做到“四个有利”,即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个性张扬,有利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二、解决好两个问题
课堂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也是个性课改的目的所在。
1.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模式改革要求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上;把“教”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对学生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导”的重点放在学生心理、思维的疏导上;把“考”的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只要根本目标不变,文本目的凸显,所有教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们始终相信“最好的课堂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只要方法对头,结合自身特色,照样可以打造“最适合学生的课堂”。
2.精设疑问,提高实效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可以在课前导学阶段便要求在问题设计上把握“趣”“悬”“巧”“精”,并循序渐进,分类分层设计,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探索性、灵活性、层次性,并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轶闻趣事、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激发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教材,以点带面
教材中的课文浓缩了各类精华,紧紧围绕了教学目标和能力目标,展现了大量的生活范例与“相关连接”的内容,巧妙设疑,隐藏观点。因此,教师必须做到领会教材,以人为本。吃透教材,立足课本,课前把握课标,精心备案,课中突出重点和难点,与学生一道,灵活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解读教材范例,揭示观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观点。在课堂上教师是由演员变成导演,而学生则是由观众变成演员。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
1.拿来与创新的关系
我们要善于学习和研究,结合本校、本班学生实际加以创新,做到洋为中用、扬长避短。如果只是一味“拿来”,而不懂得结合实际改革创新的话。课堂模式必将呈现出“四不像”的局面,所以我们需要拿来,更需要创新。
2.摒弃与继承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有进步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讲解示范,尤其是小学生。对教师来说,讲解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一些教师生怕讲解多了就被扣上“传统”的帽子,于是便干脆采用“放羊式”讨论。
3.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我认为:要让新课改深入下去,就不能光成在形式,而败在内容上,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们需要冷静思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导学案是如何设计的;又是如何分组,如何评价学生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做到形式与内容齐头并进,我们的课改才能顺利进行。
四、坚持四项原则
坚持四项原则是个性课改的基调所在,即:
1.渐进式原则
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拟订了翔实的计划、方案与措施,整个流程分六个阶段开展,试验初期范围小,而后是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学校全力支持,确保经费与后勤保障畅通无阻。
2.多样性原则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只要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做到“四个有利”,就是好法。故我们一开始个性课堂改革就没有确定统一的固定模式,而是要求各教师根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立模。
3.易操作性原则
尽管课改从观念转变、确立模式再到形成自然耗时较长,但是其目的是简单明了的,就是师生们为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而必须进行的教育革新,我们应尽可能地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深入化,便于操作。
4.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有效的主动学习;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知智慧增值。
责任编辑:刘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