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第一条就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容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只有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有奉献精神的人,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谈吐优雅。要知道,教师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语言态度、思想作风都对学生具有渗透性,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珍重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人格,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提升德育素质,使本身成为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理想之根,事业之本,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竭尽全力为祖国服务,有了炽热的爱国热情,就一定能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生动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文章,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如教授《最后一课》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到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启发学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去爱国,如何把爱国的大话题具体化,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3.在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学生要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联系,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讲授《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为了保证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感受到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从而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4.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当前,有少部分的初中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打群架致伤,无视交通安全,闯红灯的事故时有发生,常见于报端,针对这一情况,在学习《热爱生命》一文时,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而是要充分利用时间,珍爱生命,做事三思而后行,切实做好每一件事,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5.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新课题,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被严重的生态平衡等环境问题已成为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喂,出来》中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及不良后果,再聯系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还有一些地区因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地质礼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害,让学生知道当下必须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好生活环境,实现天长蓝,地长绿,水长清。
6.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乏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在作家笔下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丰富的情思,有精巧的构思,有优美的语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悉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作品也写得很美,描绘性的文字,褒扬赞美的感情,极有吸引力的艺术情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
7.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精神遗产洋洋大观,就其精髓也可谓丰富而多彩,其中一点便是“诚信”也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她一向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美德。诚信缺乏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初中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说谎,抄同学作业甚至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考试作弊,且花样不断翻新,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如讲授散文《信客》时,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这种诚信是需要大力提倡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诚实守信者,奉行“君子戏言”“言必信,行必果”。
8.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能给学生前进的动力,不断引导和激励他们去学习和工作,目前在学校中,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心里感到空虚和迷茫。为此就要把理想教育融入教学中,如钢琴家贝多芬为了自己酷爱的事业,不畏艰苦、刻苦创作最终成为钢琴家。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鲁迅年轻是学医的,可后来弃医从文,最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这个事例应教育学生,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无形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理想教育的熏陶,并为理想去奋斗。
9.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其背影于现在社会上责任意识缺乏的危机。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太宠爱以致他们经不起坎坷,挫折,缺乏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难以担当起时代,国家赋予的责任。身为语文教师,应注意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如在学习课文《散步》时文中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德育的内容相当丰富,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德育渗透,善于挖掘教材,联系实际,不断发展并增添新的内容,因势利导,常抓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14-08-11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只有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德育素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理想远大品德高尚有奉献精神的人,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已,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身作则,谈吐优雅。要知道,教师的言行举止,精神面貌,语言态度、思想作风都对学生具有渗透性,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珍重自己的形象,尊重自己的人格,用教师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提升德育素质,使本身成为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2.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理想之根,事业之本,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竭尽全力为祖国服务,有了炽热的爱国热情,就一定能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在语文学科中蕴含着生动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文章,如《黄河颂》《土地的誓言》等。如教授《最后一课》一文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体会到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启发学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我们是否还需要这种精神,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去爱国,如何把爱国的大话题具体化,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3.在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学生要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联系,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讲授《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为了保证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让年轻的斑羚获得新生,通过这个事例,使学生感受到斑羚身上折射出来的团队精神牺牲精神,从而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
4.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当前,有少部分的初中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把生命当作儿戏,吸毒、泡网吧,轻生,打群架致伤,无视交通安全,闯红灯的事故时有发生,常见于报端,针对这一情况,在学习《热爱生命》一文时,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而是要充分利用时间,珍爱生命,做事三思而后行,切实做好每一件事,为祖国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5.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新课题,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被严重的生态平衡等环境问题已成为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喂,出来》中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及不良后果,再聯系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还有一些地区因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地质礼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害,让学生知道当下必须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好生活环境,实现天长蓝,地长绿,水长清。
6.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不乏有一些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在作家笔下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有丰富的情思,有精巧的构思,有优美的语言,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悉心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作品也写得很美,描绘性的文字,褒扬赞美的感情,极有吸引力的艺术情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评价美,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
7.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源远流长,精神遗产洋洋大观,就其精髓也可谓丰富而多彩,其中一点便是“诚信”也被奉为中华民族做人之根本,她一向是中国人引为自豪的美德。诚信缺乏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初中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说谎,抄同学作业甚至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考试作弊,且花样不断翻新,长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作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如讲授散文《信客》时,文中作者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这种诚信是需要大力提倡的,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更应该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诚实守信者,奉行“君子戏言”“言必信,行必果”。
8.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能给学生前进的动力,不断引导和激励他们去学习和工作,目前在学校中,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心里感到空虚和迷茫。为此就要把理想教育融入教学中,如钢琴家贝多芬为了自己酷爱的事业,不畏艰苦、刻苦创作最终成为钢琴家。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鲁迅年轻是学医的,可后来弃医从文,最终于成为我国一大文豪,通过这个事例应教育学生,象鲁迅那样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无形中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理想教育的熏陶,并为理想去奋斗。
9.教学中渗透责任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其背影于现在社会上责任意识缺乏的危机。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太宠爱以致他们经不起坎坷,挫折,缺乏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难以担当起时代,国家赋予的责任。身为语文教师,应注意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如在学习课文《散步》时文中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感受到作者的高尚的品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总而言之,德育的内容相当丰富,渗透的方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德育渗透,善于挖掘教材,联系实际,不断发展并增添新的内容,因势利导,常抓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全面提高民族的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1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