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京圈作为首个亚洲首都经济圈,其交通成功世界瞩目。本文通过详细介绍东京圈五次基本规划中交通规划的主要历程,总结出了东京圈交通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东京圈;交通规划;交通经验
一、日本东京圈概况
日本东京圈主要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一都三县,其总面积达到13400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而人口则多达34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GDP总量则更是占到日本全国GDP总量的三分之一,其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日本东京圈的基本规划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日本处于战后复兴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和产业迅速向首都东京集中,形成了高度依存东京中心的巨大都市圈,并引发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五次基本规划,并且每次基本规划均以交通为首要。
二、东京圈交通规划历程
1958-1975年的第一次基本规划,是在控制东京都的无序扩张与人口、产业的快速集聚,解决大都市圈人口过密、农村边缘地区人口过疏等问题的背景下,规划了以东京都为中心的放射状道路网的建设,主要特点是首先修建的是联接东京站、新宿、涉谷及羽田机场的高速道路系统,形成一种半环与放射线相配合的路网结构。并且对将要城市化的东京外围地带,采用放射与环状相结合的道路网,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
1968-1975年的第二次基本规划,是由于第一次规划人口规模被提前突破,通过绿环阻止中心区向外扩散的设想被利益集团阻挠,城市建设用地继续快速向外蔓延为背景下,对东京都中心部与周边区域连续道路网进行的规划。主要特点是高速公路以放射性为主,同时开通东京与横滨之间的高速公路主要干线。
1976-1985年的第三次基本规划,是以人口和中枢管理职能向首都圈过度集中,形成“一极集中”的单极国土结构,进而影响国家均衡健康发展为背景,对城市交通、环状高速公路进行的规划,主要特点是除了继续完成放射性道路沟通与对外高速公路联系,同时开始加强中央环状线、东京外环高速公路的建设。
1986-2000年的第四次基本规划,以面向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为背景,对各城市高速公路延伸与衔接的规划,主要特点是中央环线、外环、圈央道三条环状高速道路的继续建设。
1999-2015年的第五次基本规划,是在经济泡沫破裂带来首都圈中心空洞化的问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规模娱乐休闲用地带来的问题的背景下,对北关东、山梨县等横断连结路线的规划和机场的扩建及港口的一体化建设,主要特点是环状高速道速与放射状高速道路的持续联结以及高速道路向机场、港口的延伸。
三、东京圈交通规划的经验
1.陆路交通建设
陆路交通整体规划主要集中于东京都与周边县市的9条放射状形高速道路的衔接与运行,以及与首都圈三大环状道路即首都高速中央环线、外环、圈央道的建设,从而以连接呈放射状形的9条高速道路,以改善整个首都圈的路网功能,形成了分散型网状地面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出口也很多,方便了行人,提高了人们的乘坐意愿从而减少交通拥堵。轨道交通的性价比非常高,乘坐电车不仅可以精确时间,花费时间少,而且费用至少比驾车低一半。更重要的是轨道交通的严密与完善,使其与港口、机场方面形成完美的对接,这为东京圈形成一个便捷、有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空港建设
日本的空运非常发达,东京首都圈的机场有: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机场)、成田国际机场(成田机场)。羽田机场主要与与全国重点城市——札幌、福冈、大阪、广岛、那霸、青森等37个空港有航班往返,基本每天约有230个航班进出港,起落约460次,每年往来旅客人数约6600万人,占全国国内航空旅客人数(约9300万人)的半数以上。东京成田机场,占地面积10.6平方公里,拥有两个航站楼,主要是国际航线,是日本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居日本航空第二位(第一位羽田机场),货运吞吐量则高居日本第一、全球第三。2011年,成田機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8,055,772人,世界排名第51,亚洲排名第18。
虽然羽田、成田两机场已经发挥着作为产业及经济活动的基础作用,但为了实现更大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它们的功能。两机场方面,采取扩大容量、强化根本性的机能、推进彻底的“开放天空”等措施,谋求首都圈城市间竞争力的强化。今后也将继续扩大两个机场的容量,强化它们的功能。羽田方面推进24小时国际据点机场化,而成田机场方面则将不断努力确立其亚洲枢纽机场的地位的。在最大限度活用两机场的过程中,大幅强化都市间商务及旅游两方面的竞争力,使之成为将人·财·物吸引进的原动力。
3.港口建设
为了强化集装箱港湾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在成本和服务水平上超越亚洲主要港口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指定东京港、川崎港、横滨港三个港口协同开展大规模终端一体运营IT化等战略活动。并在同釜山港等亚洲其它各国港湾日趋激化的国际竞争中,基于国民生活和产业活动必要的物资和产品,需构建一个通达世界各地的,低成本、迅捷且有实效的运输网络,在2010年将阪神港(大阪港和神户港),京滨港(东京港、川崎港及横滨港)选定为国际集装箱战略港湾。为强化两个港湾的枢纽功能而进行集装箱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货物向两港的汇聚以及基于港湾运营的软硬件一体化等综合性的措施正在集中实施中,以增强其机能。2012年12月,横滨港方面指定了特例港湾运营会。目前东京圈内各大港口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展现了其强大的实力。
东京圈经过严密的交通规划,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化轨道交通、发达的空运以及港口一体化,这不仅解决了东京的交通拥堵问题,还为东京圈的产业转移、人口疏散、城市布局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得东京圈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首都经济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良,吕斌,日本首都圈规划的主要进程及其历史经验,城市与区域[J],2009,12.
[2] 道路经济研究所,道路经济研究会,道路交通经济要览[N],东京:ぎょうせい,1996.
[3] 中村英夫,东京の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ー[M],东京:技报堂出版,1997.
[4] 李振福,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6.
[5] 王德利,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6] 高云胜,浅析东京都市圈的公共交通系统[J],北方交通,2009.
关键词:东京圈;交通规划;交通经验
一、日本东京圈概况
日本东京圈主要包括东京都、崎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一都三县,其总面积达到13400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3.5%;而人口则多达34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7%;GDP总量则更是占到日本全国GDP总量的三分之一,其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日本东京圈的基本规划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日本处于战后复兴阶段,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和产业迅速向首都东京集中,形成了高度依存东京中心的巨大都市圈,并引发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大城市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五次基本规划,并且每次基本规划均以交通为首要。
二、东京圈交通规划历程
1958-1975年的第一次基本规划,是在控制东京都的无序扩张与人口、产业的快速集聚,解决大都市圈人口过密、农村边缘地区人口过疏等问题的背景下,规划了以东京都为中心的放射状道路网的建设,主要特点是首先修建的是联接东京站、新宿、涉谷及羽田机场的高速道路系统,形成一种半环与放射线相配合的路网结构。并且对将要城市化的东京外围地带,采用放射与环状相结合的道路网,构成了城市的基本骨架。
1968-1975年的第二次基本规划,是由于第一次规划人口规模被提前突破,通过绿环阻止中心区向外扩散的设想被利益集团阻挠,城市建设用地继续快速向外蔓延为背景下,对东京都中心部与周边区域连续道路网进行的规划。主要特点是高速公路以放射性为主,同时开通东京与横滨之间的高速公路主要干线。
1976-1985年的第三次基本规划,是以人口和中枢管理职能向首都圈过度集中,形成“一极集中”的单极国土结构,进而影响国家均衡健康发展为背景,对城市交通、环状高速公路进行的规划,主要特点是除了继续完成放射性道路沟通与对外高速公路联系,同时开始加强中央环状线、东京外环高速公路的建设。
1986-2000年的第四次基本规划,以面向经济全球化、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为背景,对各城市高速公路延伸与衔接的规划,主要特点是中央环线、外环、圈央道三条环状高速道路的继续建设。
1999-2015年的第五次基本规划,是在经济泡沫破裂带来首都圈中心空洞化的问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大规模娱乐休闲用地带来的问题的背景下,对北关东、山梨县等横断连结路线的规划和机场的扩建及港口的一体化建设,主要特点是环状高速道速与放射状高速道路的持续联结以及高速道路向机场、港口的延伸。
三、东京圈交通规划的经验
1.陆路交通建设
陆路交通整体规划主要集中于东京都与周边县市的9条放射状形高速道路的衔接与运行,以及与首都圈三大环状道路即首都高速中央环线、外环、圈央道的建设,从而以连接呈放射状形的9条高速道路,以改善整个首都圈的路网功能,形成了分散型网状地面交通体系。轨道交通不仅分布面广而且出口也很多,方便了行人,提高了人们的乘坐意愿从而减少交通拥堵。轨道交通的性价比非常高,乘坐电车不仅可以精确时间,花费时间少,而且费用至少比驾车低一半。更重要的是轨道交通的严密与完善,使其与港口、机场方面形成完美的对接,这为东京圈形成一个便捷、有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空港建设
日本的空运非常发达,东京首都圈的机场有:东京国际机场(羽田机场)、成田国际机场(成田机场)。羽田机场主要与与全国重点城市——札幌、福冈、大阪、广岛、那霸、青森等37个空港有航班往返,基本每天约有230个航班进出港,起落约460次,每年往来旅客人数约6600万人,占全国国内航空旅客人数(约9300万人)的半数以上。东京成田机场,占地面积10.6平方公里,拥有两个航站楼,主要是国际航线,是日本最大的国际航空港。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居日本航空第二位(第一位羽田机场),货运吞吐量则高居日本第一、全球第三。2011年,成田機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8,055,772人,世界排名第51,亚洲排名第18。
虽然羽田、成田两机场已经发挥着作为产业及经济活动的基础作用,但为了实现更大的发展,应进一步强化它们的功能。两机场方面,采取扩大容量、强化根本性的机能、推进彻底的“开放天空”等措施,谋求首都圈城市间竞争力的强化。今后也将继续扩大两个机场的容量,强化它们的功能。羽田方面推进24小时国际据点机场化,而成田机场方面则将不断努力确立其亚洲枢纽机场的地位的。在最大限度活用两机场的过程中,大幅强化都市间商务及旅游两方面的竞争力,使之成为将人·财·物吸引进的原动力。
3.港口建设
为了强化集装箱港湾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在成本和服务水平上超越亚洲主要港口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指定东京港、川崎港、横滨港三个港口协同开展大规模终端一体运营IT化等战略活动。并在同釜山港等亚洲其它各国港湾日趋激化的国际竞争中,基于国民生活和产业活动必要的物资和产品,需构建一个通达世界各地的,低成本、迅捷且有实效的运输网络,在2010年将阪神港(大阪港和神户港),京滨港(东京港、川崎港及横滨港)选定为国际集装箱战略港湾。为强化两个港湾的枢纽功能而进行集装箱终端等基础设施建设、货物向两港的汇聚以及基于港湾运营的软硬件一体化等综合性的措施正在集中实施中,以增强其机能。2012年12月,横滨港方面指定了特例港湾运营会。目前东京圈内各大港口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展现了其强大的实力。
东京圈经过严密的交通规划,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化轨道交通、发达的空运以及港口一体化,这不仅解决了东京的交通拥堵问题,还为东京圈的产业转移、人口疏散、城市布局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得东京圈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首都经济圈。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良,吕斌,日本首都圈规划的主要进程及其历史经验,城市与区域[J],2009,12.
[2] 道路经济研究所,道路经济研究会,道路交通经济要览[N],东京:ぎょうせい,1996.
[3] 中村英夫,东京のインフラストラクチャー[M],东京:技报堂出版,1997.
[4] 李振福,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世界地理研究,2006.
[5] 王德利,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6] 高云胜,浅析东京都市圈的公共交通系统[J],北方交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