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就是力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铮铮有响。但数学知识传播的主战场——数学课堂有时却成了知识传播的“滑铁卢”。学生怕学,厌学,逃学的现实性存在令每一个教师不得不深思:数学知识有用吗?本文就数学知识的丰富性、有用性、有趣性展开课堂知识传播式的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知识的丰富性、有用性、有趣性;知识传播方式简化;人性对知识的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021-02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我信。但若说所有知识都是有力量的,我不信。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我对这三个知识假设比较有信心。这三个假设合起来,就形成另外一个结论:若知识是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那么,“知识就是力量”。
1 良好的教育首先显示为课程资源(包括知识资源)“丰富”
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尽管丰富的知识也还不能保证“知识就是力量”,但至少可以断定,若知识是单调的,那么,“知识就是乏味”,“知识就是无力”。
丰富的知识总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单调的知识让学生感觉沉闷、无聊、无助而孤独。丰富的知识对学生是一种馈赠。
真实的知识也从来就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态,单调的知识虽然也保留了知识的名义,但它只是知识的零头或压缩,不是知识的完整形象。知识的真相是丰富,因为“丰富”对知识的力量影响最大,但这一点最容易被误解,因为丰富也可能意味着纷繁“复杂”。丰富是知识的真相,复杂也是知识的真相。
有时,数学教材斩断了公式和定理的来龙去脉,只剩下掐头去尾的“中段”。于是,数学课本总是无例外地显得“结构简单”。数学家的困惑看不见了,历届世界数学大会的不同声音退到背后,甚至消失。数学课本理所当然地显示为“数学原理”,绝不呈现为“数学历史”。为了教学的简单,数学可以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简单的数学虽然给学生也带来营养,但它惯常以“压缩饼干”的方式提供。压缩饼干确实含有营养,可它丢失了丰富。压缩饼干也是可以充饥的,却不能激起人的食欲。
掌握了一些“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 的教师,也曾经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者,在丰富中历经了复杂、混乱、犹豫、错误、痛苦等等。可是,教师一旦掌握了“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容易误以为这些“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就是有力量的知识,于是教育就变成了知识教育,进而知识教育又变成了知识“说教”的事业。
知识一旦成为说教的主题,知识也就开始贬值。知识贬值的现象难道不是一直在流行吗?教师自以为“正确的大道理”是有意义的,可是学生不当一回事;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简洁的知识结论”,可是学生并不为之动容。
不良的教育首先是不顾“知识源于生活”这一基本事实,紧接着是不顾“知识的真相是丰富”这一基本事实。所以历来的教育问题,总显示为知识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离开。当知识教育逃离了生活实践,学校中的学生便开始酝酿着如何逃离知识教育。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复仇情结。知识教育犯规之后,学生便以不同的反抗形式报复它的母校(称为“父校”似乎更合适,学生逃学是“弑父”情结)。
这样看来,若断言知识是重要的,也只是说,丰富的知识是重要的。若断言知识就是力量,也只是说,丰富的知识就是力量。
2 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
如果知识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力量”。若知识是无用的,“知识就是无力”。 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可是,当某些“无用知识”以“基础知识”的名义占据教材时,甚至当知识以考试大纲的名义进入教室时,这却成为一个难题。难点就在总有人会忘记知识教育和知识学习的根本使命,而以为知识本身就是教育或学习的目的。当知识本身被当作目的时,学校便可能成为生产书呆子的加工厂,或成为收容废品或次品的收购站。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这是一个事实。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知识才显示出它的力量。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嘲弄孙权帐下的一群书呆子:“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力量的,何以有人会“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按照诸葛亮的说法,“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原因就在于“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说白了,是说这些知识原本“用处”有限或基本“无用”。
知识是否有用,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善于解决生活问题;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变得更有智慧;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变得更有人格魅力。
知识是否有用,除了看它是否有助于人解决问题或使人因此而更有智慧,还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格。斯宾塞所谓的“科学”当然有助于人格魅力的形成,但科学对于学生人格的影响,仍然有限。
知识对于学生人格的效用,亦如知识之于学生的智慧效用,无论对于求知者的人格还是智慧,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求知者是否有所领悟、有所体验。看武侠小说的读者会有一种感受:江湖上武功最好的人并不是那些能够记住大量武术知识的人。贪多而无领悟,反而会走火入魔,对修炼是个障碍,佛家说这是“知识障”。有很多人知识不少,很有学问,花言巧语,但他就是做人不好,或者不智慧,这些知识反而成了他修炼的障碍。有时卸掉了知识,反而提高了一个境界。
我期待教育有一天做一些改变,认定知识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数量,而在于它在学生那里是否被体验、是否被使用、是否在使用的过程中转化为智慧和人格魅力。
3 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
除了丰富,除了有用,知识的力量取决于知识是否能够引起求知者的兴趣。知识本身并没有用处,知识本身也没有趣味。只是知识因人而有趣或无趣。如果有一种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自愿迷恋,那么此种知识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有力量的;如果有一种知识长时间不能牵动学生的兴味,那么此种知识对这个学生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力量。
有趣是知识的最大力量,比有用更有力量。譬如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总是为了有趣而活着,不只是为了有用而活着。“有趣”如此重要,却较难估计究竟有多少教师会认真地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我时常有些怀疑:教育领域的人,是否因为很多人都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竟然为了知识的“有用”而牺牲知识的“有趣”?以至于学生视学校的生活为苦役?
如果人的知识学习一直出于艰苦努力而不是因为觉得有趣,而这学习又要花费人生的近一半的时光,这即使不是一悲剧,至少也是在为悲剧做准备。有人建议说:“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争得过人家?”这话说得有理。
教育的真实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因此而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如果《婚姻》是一门课程,那么,这门课程最大的使命,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拥有自己喜欢的伴侣。
若知识在学生那里是有趣的,学生会主动追求知识。这是常识。其实教育学要研究的,也不过是一些常识,可是这些常识容易被人忘记,教育学于是只能不断地“永恒轮回”式地提出一些恳求。教育学说到底,也只能发出一些恳求。
以我对周围人群的观察,即使是有用的、基础的知识,如果无趣,是很难保证学习的效率的。学习的差异主要不取决于意志力的强弱,毋宁说是一场兴趣的较量。知识既可以显示为枯燥乏味,与学生的兴趣毫无关联;也可以显示为丰富、有用而且有趣。有些知识很有意思,有些知识没什么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可是总有人觉得其乐无穷。
知识可以是严谨的,但知识也可以是欢乐的、活泼的。人有时需要努力地、刻苦地、艰辛地、谨小慎微地求知,但更多的时候更需要热情地、活泼地、欢乐地求知。
教育的主要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让人过得有趣(或快乐)?让受过教育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那么丰富,那么开阔,那么奇妙,那么好玩?
小结:如果知识是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那么,“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点我始终坚信不疑!
【关键词】知识的丰富性、有用性、有趣性;知识传播方式简化;人性对知识的取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021-02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我信。但若说所有知识都是有力量的,我不信。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我对这三个知识假设比较有信心。这三个假设合起来,就形成另外一个结论:若知识是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那么,“知识就是力量”。
1 良好的教育首先显示为课程资源(包括知识资源)“丰富”
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尽管丰富的知识也还不能保证“知识就是力量”,但至少可以断定,若知识是单调的,那么,“知识就是乏味”,“知识就是无力”。
丰富的知识总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的冲动,单调的知识让学生感觉沉闷、无聊、无助而孤独。丰富的知识对学生是一种馈赠。
真实的知识也从来就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情态,单调的知识虽然也保留了知识的名义,但它只是知识的零头或压缩,不是知识的完整形象。知识的真相是丰富,因为“丰富”对知识的力量影响最大,但这一点最容易被误解,因为丰富也可能意味着纷繁“复杂”。丰富是知识的真相,复杂也是知识的真相。
有时,数学教材斩断了公式和定理的来龙去脉,只剩下掐头去尾的“中段”。于是,数学课本总是无例外地显得“结构简单”。数学家的困惑看不见了,历届世界数学大会的不同声音退到背后,甚至消失。数学课本理所当然地显示为“数学原理”,绝不呈现为“数学历史”。为了教学的简单,数学可以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简单的数学虽然给学生也带来营养,但它惯常以“压缩饼干”的方式提供。压缩饼干确实含有营养,可它丢失了丰富。压缩饼干也是可以充饥的,却不能激起人的食欲。
掌握了一些“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 的教师,也曾经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者,在丰富中历经了复杂、混乱、犹豫、错误、痛苦等等。可是,教师一旦掌握了“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容易误以为这些“简洁的知识结论”或“正确的大道理”就是有力量的知识,于是教育就变成了知识教育,进而知识教育又变成了知识“说教”的事业。
知识一旦成为说教的主题,知识也就开始贬值。知识贬值的现象难道不是一直在流行吗?教师自以为“正确的大道理”是有意义的,可是学生不当一回事;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简洁的知识结论”,可是学生并不为之动容。
不良的教育首先是不顾“知识源于生活”这一基本事实,紧接着是不顾“知识的真相是丰富”这一基本事实。所以历来的教育问题,总显示为知识教育与生活实践的离开。当知识教育逃离了生活实践,学校中的学生便开始酝酿着如何逃离知识教育。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复仇情结。知识教育犯规之后,学生便以不同的反抗形式报复它的母校(称为“父校”似乎更合适,学生逃学是“弑父”情结)。
这样看来,若断言知识是重要的,也只是说,丰富的知识是重要的。若断言知识就是力量,也只是说,丰富的知识就是力量。
2 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
如果知识是有用的,“知识就是力量”。若知识是无用的,“知识就是无力”。 这是很明白的道理,可是,当某些“无用知识”以“基础知识”的名义占据教材时,甚至当知识以考试大纲的名义进入教室时,这却成为一个难题。难点就在总有人会忘记知识教育和知识学习的根本使命,而以为知识本身就是教育或学习的目的。当知识本身被当作目的时,学校便可能成为生产书呆子的加工厂,或成为收容废品或次品的收购站。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这是一个事实。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知识才显示出它的力量。诸葛亮舌战群儒时嘲弄孙权帐下的一群书呆子:“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如果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力量的,何以有人会“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按照诸葛亮的说法,“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原因就在于“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说白了,是说这些知识原本“用处”有限或基本“无用”。
知识是否有用,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善于解决生活问题;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变得更有智慧;取决于它是否使人因求知而变得更有人格魅力。
知识是否有用,除了看它是否有助于人解决问题或使人因此而更有智慧,还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格。斯宾塞所谓的“科学”当然有助于人格魅力的形成,但科学对于学生人格的影响,仍然有限。
知识对于学生人格的效用,亦如知识之于学生的智慧效用,无论对于求知者的人格还是智慧,知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求知者是否有所领悟、有所体验。看武侠小说的读者会有一种感受:江湖上武功最好的人并不是那些能够记住大量武术知识的人。贪多而无领悟,反而会走火入魔,对修炼是个障碍,佛家说这是“知识障”。有很多人知识不少,很有学问,花言巧语,但他就是做人不好,或者不智慧,这些知识反而成了他修炼的障碍。有时卸掉了知识,反而提高了一个境界。
我期待教育有一天做一些改变,认定知识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数量,而在于它在学生那里是否被体验、是否被使用、是否在使用的过程中转化为智慧和人格魅力。
3 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有力量
除了丰富,除了有用,知识的力量取决于知识是否能够引起求知者的兴趣。知识本身并没有用处,知识本身也没有趣味。只是知识因人而有趣或无趣。如果有一种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自愿迷恋,那么此种知识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有力量的;如果有一种知识长时间不能牵动学生的兴味,那么此种知识对这个学生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力量。
有趣是知识的最大力量,比有用更有力量。譬如已经具备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人总是为了有趣而活着,不只是为了有用而活着。“有趣”如此重要,却较难估计究竟有多少教师会认真地考虑和尊重学生的兴趣。我时常有些怀疑:教育领域的人,是否因为很多人都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竟然为了知识的“有用”而牺牲知识的“有趣”?以至于学生视学校的生活为苦役?
如果人的知识学习一直出于艰苦努力而不是因为觉得有趣,而这学习又要花费人生的近一半的时光,这即使不是一悲剧,至少也是在为悲剧做准备。有人建议说:“千万不要在你没兴趣的领域追求成功,因为你得跟那些真有兴趣的人竞争。没有兴趣,你怎么争得过人家?”这话说得有理。
教育的真实使命,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因此而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领域。如果《婚姻》是一门课程,那么,这门课程最大的使命,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拥有自己喜欢的伴侣。
若知识在学生那里是有趣的,学生会主动追求知识。这是常识。其实教育学要研究的,也不过是一些常识,可是这些常识容易被人忘记,教育学于是只能不断地“永恒轮回”式地提出一些恳求。教育学说到底,也只能发出一些恳求。
以我对周围人群的观察,即使是有用的、基础的知识,如果无趣,是很难保证学习的效率的。学习的差异主要不取决于意志力的强弱,毋宁说是一场兴趣的较量。知识既可以显示为枯燥乏味,与学生的兴趣毫无关联;也可以显示为丰富、有用而且有趣。有些知识很有意思,有些知识没什么意思,一点意思也没有,可是总有人觉得其乐无穷。
知识可以是严谨的,但知识也可以是欢乐的、活泼的。人有时需要努力地、刻苦地、艰辛地、谨小慎微地求知,但更多的时候更需要热情地、活泼地、欢乐地求知。
教育的主要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让人过得有趣(或快乐)?让受过教育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那么丰富,那么开阔,那么奇妙,那么好玩?
小结:如果知识是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那么,“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点我始终坚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