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玄宇浩渺,苍海广域。皆由文字易记。以通古今。若无文字之实,瀚墨之妙,定然古往是非难考,寡陋难平,烦言碎迹,本末虚沉,功败难述史记无清,天下朦胧。终朝野千年难求一正焉。
夫上古以“结绳”而治。事繁大,大并多结其绳,事寡小,小并少结其绳。然果终求粗治,难释精意。
古有伏羲氏善治天下。窥天际流星、陨石游驻之奇象。视山水鸟兽、聚集遣散之异姿,远取虚迹,近识微纹,谟其道,以“八卦”显意。通上苍之感应,以释万物之性情,以达天地之通明,统于世事。
昔黄帝恩治于沧桑,且东巡涉洛河,祭典神明,精修仙坛,虔沉玉壁,幸授“龙图”于波涛河上。喜得神龟“九宫”于洛水。其形万象纷容,其形奥渺穷迹。收其小无微,扩其大无边,用则天地吐纳,言则人在包容,乃与上苍对应之纹理。
黄帝之史文圣仓颉,以代“结绳”、“画卦”之玄意,授造文之旨,仰视日月星辰、雷电、疾雨、浮云流动之势,详察物类喜怒哀乐、鸟兽飞驻、苍山古木之痕迹,博采皆宜而释,依类象形,构之为文。后以形声相宜协之为字,或生“六书”之祖焉。
禹王受业于王制,治水于天下,鸠九洲之金,铸九鼎,以约器用。
殷商之即孽衍于象形及装饰之文。已渐减繁杂而略简之形。
从武丁到帝辛时代盛行。有“殷墟文”、“贞文”“兽骨文”统之为“甲骨文”。遂漫浸于“金文”、 “钟鼎文”。
周文王宜“八卦”为“六爻”,以阴阳为基,千变万化,立天定人,由人归天,治天下万物。
周宣王中兴。励精图治、统天下发契文。宣王之史史籀,初作籀文。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有异同。
西周,大篆有“散氏盘”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大盂鼎”、“墙盘”、“静簋”、“利簋”“颂鼎”等。
东周有“秦公簋”、“石鼓文”等,其“石鼓文”皇皇巨制,开春秋小篆之宗。
周朝以“六书”以教童学。其文谓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使其“六书”合契科造文字之规。
春秋战国之时,约以大篆、金文为宗,因列侯各自为政,其文字略有各异,繁衍于鸟虫篆为滥觞。如鸟、凤、龙、虫、穗等美饰之体颇为杂迹,极难辩之。又有简、帛、刻字、陶文、圆钱、刀币等字。独“石鼓文”,可谓落落圆润珠玉,飘飘锦缨飞动,殊今异古而同归。化大篆于简,易小篆于便,乃渐开小篆之宗焉。
秦始皇统九洲而治一国。执车同轨、书同文,语同音。遂因是非无正,怒罢其与秦文殊异者,焚“六国异文”,坑异学儒生460人。又厘定“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李斯为始皇出巡书刻“六山刻石”:“泰山刻石”,“碣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之罘刻石”。朝有三古文篇: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为古文约为小篆。
秦末,下杜人程邈被幽禁云阳狱中改小篆,缺者补、繁者减、规者方、锯者圆,易形体于简,始为秦隶。为汉隶开宗,史称隶书出于秦盛于汉。
两汉盛行隶、简、帛、章草,文帝时诏太常派遣晁错去故秦博士伏生处,学“尚书”二十九篇以隶书记之。史称“今文佳学”。
汉武帝鉴于时“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备儒家经典,设博士讲学。即《诗》、《书》、《易礼》、《春秋之学》。是时,献王得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等经典书籍。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因扩其孔子旧宅得壁中书为先秦古迹,《尚书》《礼记》《论语》《孝经》数十篇,皆为古文。
王莽易位于帝,新政于朝,即托古改制,改“秦书八体”为“六体”。六体者:为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鸟虫等书。
章帝令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因章帝所好,专为奏章之用得其名,“章草”。
和帝至安帝时,许慎着“说文解字”宏篇巨著,解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其解“六书”之意,统“小篆之经,达百工以义”
灵帝为抗衡太学专权,置鸿都门学,遂育其艺术精英,于此书法大兴,书体日趋精致,汉隶盛极一时。鸿都门学为历史首开先河之艺术学院(谓今朝艺术学院之第一开宗先祖)。
两汉书法之组成有汉简:如检、楬(jié)、笺、棨(qǐ)、符、谒刺、觚(gū)、柿等。汉碑有:“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碑”、“史晨碑”、“石门颂”、“西狭颂”、“三体石经”等。
三国时真、行、草,争肆而出。张芝善今草有:“冠军帖”钟繇善真书有“宣示表”“荐季直表”。
皇象有章草:“急就章”、 “天发神谶碑”
东晋王羲之传承钟、张之书草书:“冠军帖”,真书:“黄庭经”、“乐毅论”。行楷:“兰亭序”,草书:“十七帖”等,王献之“中秋帖”“洛神赋”等。
鉴于南帖之重,唯将古法出新之能,又被后代演化成汉字,成为当代应用文字,经二千年演变成实用体,书法日趋退尽内涵。
北魏拓跋氏道武帝,于山西大同平城称帝。重汉臣及瀚墨。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赐异族于八姓。改皇族拓跋氏为元姓,以达奚氏为奚姓、独孤氏为刘姓、步六孤氏为陆姓、丘穆陵氏为穆姓、贺赖氏为赖姓、匆忸氏为于姓、尉迟氏为尉姓、贺楼氏为楼姓。
斯文帝极崇汉尚文,雅好诗书,精研百家,兼涉旁取,览之便讲。庄、老之学不绝于口,文笔精湛,鞍马诵文,不易一字,著文百篇。
北魏书法三种风格,一曰“龙门造像”,前无古人为世之第一方体书。二曰“云峰石刻”,庄正奇逸,浑圆之象,元整齐备之表率。三曰“四山摩崖”,为方圆兼备,真形巨彰,擘窠大字。大者丈余悬山峭壁而开凿其上,应为榜书之祖。精萃之作有:“龙门造像”其中代表作有:“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另种还有“元氏墓”、“郑文公”、“张猛龙”、“石门铭”、瘗鹤铭”、“爨宝子”、“爨龙颜”、“张玄墓”、“泰山金刚经”等魏碑书体。简言之,魏碑是汉隶蚕变后兼受曹魏之书结构之格规而形成其貌,传隶古垂今之体势,传隋唐发书之古宗。康有为对魏碑有“十美”之宜: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北朝魏碑之书,在书史上有极具高古异雅之尊。如无北碑,古法之书仍停置于汉隶之末。由此,它无可替代之处,唯将汉隶归古真。故因一千五百年之寂寞保持原刻之貌,将为今朝书法,峰标多姿多彩,雄壮体势之圭臬。
余研书几十余载,缘聆慈母家训,以穷技深究瀚墨之学,以图报国效力之能。
遂禀家母仪旨,诚惶诚恐,未敢辍日。遂悚追卧薪之寒,蹇立尝胆之苦,艰去燕雀之小志,却效鸿鹄之高翔而孝此一志。虽苦求沉索,盖因志高才疏,多酿谬识。虽经字梳句栉,倾罄胸中之积轴,终难立建树之一二。虽学无工巧,论无笃成,仍勉为一试驽钝,若能得良师之赐教,又庶几为发蒙者之助云,幸甚!幸甚!且渐躬吾母在天之垂怜,仰为涕零而自慰。万望贤师、道友斥之,欲以斧正。
下方为予几宗拙见。
予对魏碑书法有“十雄”之赞:
一曰,峻山拔崩,二曰,古松残雪,三曰,泐石怪竹,四曰,云楼危驻,五曰,车胄击撞,六曰,金雕蹾耸,七曰,九鼎异裂,八曰,滚雷惊庭,九曰,群龙荡海,十曰,百虎争峰。
夫“十雄”之壮,乃尊魏碑书法之奇,其质实形拙,若有识之士专注一体,深执之,去形得神,可成大器。
不迷书途六归之法:
一曰,入唐规正,二曰,并取汉魏,三曰,力学北法,四曰,上溯古篆,五曰,去真精逸,六曰,南北相协。
若归此六法,供颖敏之士尽力效之,大器可成焉。
得玄妙通神之法:
一曰,虚实相济,二曰,情节正浓,三曰,气势中升,四曰,荡涩曲折,五曰,婉转奇变,六曰,神逸洒脱。
效此六能之法可出绝世之妙品。
通元博士之法:
一曰,详查书史, 二曰,广读书论,三曰,深研学术,四曰,刻究技法。
功此四宗天赋者,可通诸子之道。
五宗执笔法:
一曰鹅头执笔法(多为楷、行草书用之)、兼用亦可。
二曰虎口执笔法(多为楷、行草书用之)、兼用亦可。
三曰垂吊执笔法(多为楷行、草书用之)、兼用亦可。
四曰角攥执笔法(多为帚地书用之)。
五曰武弄执笔法(多为巨墨腾地书用之)。
此五流执笔法或为经书之用(后三种执笔法乃吾之易名)。
共和国书法九品
(每品分上中下三等共二十七等)
元祖之品:苍史之源、鼎石之道、开宗入圣、惊魂振魄。
神灵之品:古今玄结、提按翻绞、老辣险拙、骨肉通透。
妙至之品:意合隶古、曲直峻宕、力拔韵足、奇姿妙畅。
能重之品:方圆兼应、筋骨茂密、风规迟重、情质相会。
潇洒之品:疾迟相顾、婉转奇变、劲节逸纵、雅俗共赏。
佳宜之品:克守门承、迹象求同、笔墨匀称、熟中巧生。
凋落之品:根浮柯萎、乖怪凋疏、心迷势蹙、气泻神离。
媚俗之品:淡古薄今、秀滑流麓、继绕飘凌、姿媚风靡。
市井之品:入门法低、巧借俗习、功溃质虚、地摊成趣。
夫书之品评自古有之。仅举几者示之如:南梁庾肩吾,论“书品”,分能书者为一百二十八人及其作品《大等而三》、《小例而九》,为上中下三等。
唐开元张怀瓘“书估”列为“三品”《立其三估,置其五等》。分能书者二百三十人及其作品为神、妙、能。
清嘉庆包世臣着国朝书品“五品”: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右为“五品”。妙品以降,各分上下共九等。分神、妙、能、逸、佳品能书者九十一人及作品。
清光绪康有为,舍旃于唐碑。将南北碑之书定为神、妙、高、精、逸、能六类七十七种分上下二等。
余规书品为“九品”之意,分上中下二十七等。据当今之书状,余无意指具体人、书而评,只对日后书道之高低,雅俗之品味而定之去势。为共和圆书品“九品”。以飨世人。
夫华夏之书,经予全部考鉴,唯取其真方而去其迷途,现归为“一脉、二系、三宗、一统”。
中国之书法乃“一脉”相承,无可争议。从象形至真、行、草,则经三千余年之演变,终未离华夏瀚墨之经纬。
故传至南北朝时书法分成两大系统。为南帖、北碑。成其“北质南妍”两种风格之定位。然文化发达之南朝,尽管推崇南帖之法,且终为一家之书,仍不失为之一系。其千年未出樊篱。必将近亲繁延而衰,庶几全坠俗书。故北朝魏碑以其雄强骨力之姿而分治为另类,更因其气势宏伟而成一系。成为南帖、北碑“二系”。
然在南帖、北碑形成之前,如何流传成宗焉,予考其史书从象形之后:一曰“甲骨文至小篆唯一宗”;二曰“隶书至魏碑唯一宗”;三曰“真、行、草唯一宗”,此谓“三宗”之说。何为一统。因千年寂寞之魏碑而呈原生之态,今应发之。盖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皆为众小系。诚乃过渡之体。唯南帖、北魏、楷、行、草广泛经世至用,曰为新古之书终极之体。南帖久执而衰,北碑久旷而振。南帖妩媚婉丽,北碑雄强奇伟,应以南帖北碑相合而峻拔之。南帖、北碑兼而融合谓之“一统”。从而酿生出潇洒遒劲、雄强博大之书,再兼顾甲金篆隶之意而协之。乃中国书法必由之路。故归为:“一脉、二系、三宗、一统”。
余揽其书契再兴必趋之以,卦、爻始启,文字垂兴之后,盖由六书规其理,八体全其妙,南帖出其矩,北碑立其骨,兼融归其元,而同与之。必为后几百年之间而探之、索之。
王善立,字文太,法名艺远,墨志轩斋主。
世界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书道研究会会长,中国魏碑书法研究院院长,共和国优秀专家,国家研究员,获得“中国百名英才金像奖”称号。
时人评之曰:王善立是一位古今罕有的魏体书法大师,当代巨擘,以他雄浑的笔法和对书法超常独到的见解,续古创新,震撼心灵,堪为千古一绝。他以博大的胸怀提出了“光大魏书,壮吾国魂,书道报国,从一而终”成为自身的追求目标。他开宗立派创作出魏碑书法四体《千字文》,成为魏碑四体《千字文》一千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人,魏碑四体《千字文》的面世,将会在书坛上带动讲风骨、求创新的健康之风。这对于发扬优秀魏体传统,振兴中华,让大气磅礴的魏书来推动当代书法的前进方向,影响时代。
责任编辑/陈洪超
夫上古以“结绳”而治。事繁大,大并多结其绳,事寡小,小并少结其绳。然果终求粗治,难释精意。
古有伏羲氏善治天下。窥天际流星、陨石游驻之奇象。视山水鸟兽、聚集遣散之异姿,远取虚迹,近识微纹,谟其道,以“八卦”显意。通上苍之感应,以释万物之性情,以达天地之通明,统于世事。
昔黄帝恩治于沧桑,且东巡涉洛河,祭典神明,精修仙坛,虔沉玉壁,幸授“龙图”于波涛河上。喜得神龟“九宫”于洛水。其形万象纷容,其形奥渺穷迹。收其小无微,扩其大无边,用则天地吐纳,言则人在包容,乃与上苍对应之纹理。
黄帝之史文圣仓颉,以代“结绳”、“画卦”之玄意,授造文之旨,仰视日月星辰、雷电、疾雨、浮云流动之势,详察物类喜怒哀乐、鸟兽飞驻、苍山古木之痕迹,博采皆宜而释,依类象形,构之为文。后以形声相宜协之为字,或生“六书”之祖焉。
禹王受业于王制,治水于天下,鸠九洲之金,铸九鼎,以约器用。
殷商之即孽衍于象形及装饰之文。已渐减繁杂而略简之形。
从武丁到帝辛时代盛行。有“殷墟文”、“贞文”“兽骨文”统之为“甲骨文”。遂漫浸于“金文”、 “钟鼎文”。
周文王宜“八卦”为“六爻”,以阴阳为基,千变万化,立天定人,由人归天,治天下万物。
周宣王中兴。励精图治、统天下发契文。宣王之史史籀,初作籀文。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有异同。
西周,大篆有“散氏盘”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大盂鼎”、“墙盘”、“静簋”、“利簋”“颂鼎”等。
东周有“秦公簋”、“石鼓文”等,其“石鼓文”皇皇巨制,开春秋小篆之宗。
周朝以“六书”以教童学。其文谓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使其“六书”合契科造文字之规。
春秋战国之时,约以大篆、金文为宗,因列侯各自为政,其文字略有各异,繁衍于鸟虫篆为滥觞。如鸟、凤、龙、虫、穗等美饰之体颇为杂迹,极难辩之。又有简、帛、刻字、陶文、圆钱、刀币等字。独“石鼓文”,可谓落落圆润珠玉,飘飘锦缨飞动,殊今异古而同归。化大篆于简,易小篆于便,乃渐开小篆之宗焉。
秦始皇统九洲而治一国。执车同轨、书同文,语同音。遂因是非无正,怒罢其与秦文殊异者,焚“六国异文”,坑异学儒生460人。又厘定“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李斯为始皇出巡书刻“六山刻石”:“泰山刻石”,“碣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之罘刻石”。朝有三古文篇: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皆为古文约为小篆。
秦末,下杜人程邈被幽禁云阳狱中改小篆,缺者补、繁者减、规者方、锯者圆,易形体于简,始为秦隶。为汉隶开宗,史称隶书出于秦盛于汉。
两汉盛行隶、简、帛、章草,文帝时诏太常派遣晁错去故秦博士伏生处,学“尚书”二十九篇以隶书记之。史称“今文佳学”。
汉武帝鉴于时“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备儒家经典,设博士讲学。即《诗》、《书》、《易礼》、《春秋之学》。是时,献王得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等经典书籍。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因扩其孔子旧宅得壁中书为先秦古迹,《尚书》《礼记》《论语》《孝经》数十篇,皆为古文。
王莽易位于帝,新政于朝,即托古改制,改“秦书八体”为“六体”。六体者:为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鸟虫等书。
章帝令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因章帝所好,专为奏章之用得其名,“章草”。
和帝至安帝时,许慎着“说文解字”宏篇巨著,解小篆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字。其解“六书”之意,统“小篆之经,达百工以义”
灵帝为抗衡太学专权,置鸿都门学,遂育其艺术精英,于此书法大兴,书体日趋精致,汉隶盛极一时。鸿都门学为历史首开先河之艺术学院(谓今朝艺术学院之第一开宗先祖)。
两汉书法之组成有汉简:如检、楬(jié)、笺、棨(qǐ)、符、谒刺、觚(gū)、柿等。汉碑有:“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华山碑”、“史晨碑”、“石门颂”、“西狭颂”、“三体石经”等。
三国时真、行、草,争肆而出。张芝善今草有:“冠军帖”钟繇善真书有“宣示表”“荐季直表”。
皇象有章草:“急就章”、 “天发神谶碑”
东晋王羲之传承钟、张之书草书:“冠军帖”,真书:“黄庭经”、“乐毅论”。行楷:“兰亭序”,草书:“十七帖”等,王献之“中秋帖”“洛神赋”等。
鉴于南帖之重,唯将古法出新之能,又被后代演化成汉字,成为当代应用文字,经二千年演变成实用体,书法日趋退尽内涵。
北魏拓跋氏道武帝,于山西大同平城称帝。重汉臣及瀚墨。孝文帝迁都洛阳,并赐异族于八姓。改皇族拓跋氏为元姓,以达奚氏为奚姓、独孤氏为刘姓、步六孤氏为陆姓、丘穆陵氏为穆姓、贺赖氏为赖姓、匆忸氏为于姓、尉迟氏为尉姓、贺楼氏为楼姓。
斯文帝极崇汉尚文,雅好诗书,精研百家,兼涉旁取,览之便讲。庄、老之学不绝于口,文笔精湛,鞍马诵文,不易一字,著文百篇。
北魏书法三种风格,一曰“龙门造像”,前无古人为世之第一方体书。二曰“云峰石刻”,庄正奇逸,浑圆之象,元整齐备之表率。三曰“四山摩崖”,为方圆兼备,真形巨彰,擘窠大字。大者丈余悬山峭壁而开凿其上,应为榜书之祖。精萃之作有:“龙门造像”其中代表作有:“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魏灵藏”。另种还有“元氏墓”、“郑文公”、“张猛龙”、“石门铭”、瘗鹤铭”、“爨宝子”、“爨龙颜”、“张玄墓”、“泰山金刚经”等魏碑书体。简言之,魏碑是汉隶蚕变后兼受曹魏之书结构之格规而形成其貌,传隶古垂今之体势,传隋唐发书之古宗。康有为对魏碑有“十美”之宜: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北朝魏碑之书,在书史上有极具高古异雅之尊。如无北碑,古法之书仍停置于汉隶之末。由此,它无可替代之处,唯将汉隶归古真。故因一千五百年之寂寞保持原刻之貌,将为今朝书法,峰标多姿多彩,雄壮体势之圭臬。
余研书几十余载,缘聆慈母家训,以穷技深究瀚墨之学,以图报国效力之能。
遂禀家母仪旨,诚惶诚恐,未敢辍日。遂悚追卧薪之寒,蹇立尝胆之苦,艰去燕雀之小志,却效鸿鹄之高翔而孝此一志。虽苦求沉索,盖因志高才疏,多酿谬识。虽经字梳句栉,倾罄胸中之积轴,终难立建树之一二。虽学无工巧,论无笃成,仍勉为一试驽钝,若能得良师之赐教,又庶几为发蒙者之助云,幸甚!幸甚!且渐躬吾母在天之垂怜,仰为涕零而自慰。万望贤师、道友斥之,欲以斧正。
下方为予几宗拙见。
予对魏碑书法有“十雄”之赞:
一曰,峻山拔崩,二曰,古松残雪,三曰,泐石怪竹,四曰,云楼危驻,五曰,车胄击撞,六曰,金雕蹾耸,七曰,九鼎异裂,八曰,滚雷惊庭,九曰,群龙荡海,十曰,百虎争峰。
夫“十雄”之壮,乃尊魏碑书法之奇,其质实形拙,若有识之士专注一体,深执之,去形得神,可成大器。
不迷书途六归之法:
一曰,入唐规正,二曰,并取汉魏,三曰,力学北法,四曰,上溯古篆,五曰,去真精逸,六曰,南北相协。
若归此六法,供颖敏之士尽力效之,大器可成焉。
得玄妙通神之法:
一曰,虚实相济,二曰,情节正浓,三曰,气势中升,四曰,荡涩曲折,五曰,婉转奇变,六曰,神逸洒脱。
效此六能之法可出绝世之妙品。
通元博士之法:
一曰,详查书史, 二曰,广读书论,三曰,深研学术,四曰,刻究技法。
功此四宗天赋者,可通诸子之道。
五宗执笔法:
一曰鹅头执笔法(多为楷、行草书用之)、兼用亦可。
二曰虎口执笔法(多为楷、行草书用之)、兼用亦可。
三曰垂吊执笔法(多为楷行、草书用之)、兼用亦可。
四曰角攥执笔法(多为帚地书用之)。
五曰武弄执笔法(多为巨墨腾地书用之)。
此五流执笔法或为经书之用(后三种执笔法乃吾之易名)。
共和国书法九品
(每品分上中下三等共二十七等)
元祖之品:苍史之源、鼎石之道、开宗入圣、惊魂振魄。
神灵之品:古今玄结、提按翻绞、老辣险拙、骨肉通透。
妙至之品:意合隶古、曲直峻宕、力拔韵足、奇姿妙畅。
能重之品:方圆兼应、筋骨茂密、风规迟重、情质相会。
潇洒之品:疾迟相顾、婉转奇变、劲节逸纵、雅俗共赏。
佳宜之品:克守门承、迹象求同、笔墨匀称、熟中巧生。
凋落之品:根浮柯萎、乖怪凋疏、心迷势蹙、气泻神离。
媚俗之品:淡古薄今、秀滑流麓、继绕飘凌、姿媚风靡。
市井之品:入门法低、巧借俗习、功溃质虚、地摊成趣。
夫书之品评自古有之。仅举几者示之如:南梁庾肩吾,论“书品”,分能书者为一百二十八人及其作品《大等而三》、《小例而九》,为上中下三等。
唐开元张怀瓘“书估”列为“三品”《立其三估,置其五等》。分能书者二百三十人及其作品为神、妙、能。
清嘉庆包世臣着国朝书品“五品”:
平和简静,遒丽天成,曰神品。
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
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
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
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
右为“五品”。妙品以降,各分上下共九等。分神、妙、能、逸、佳品能书者九十一人及作品。
清光绪康有为,舍旃于唐碑。将南北碑之书定为神、妙、高、精、逸、能六类七十七种分上下二等。
余规书品为“九品”之意,分上中下二十七等。据当今之书状,余无意指具体人、书而评,只对日后书道之高低,雅俗之品味而定之去势。为共和圆书品“九品”。以飨世人。
夫华夏之书,经予全部考鉴,唯取其真方而去其迷途,现归为“一脉、二系、三宗、一统”。
中国之书法乃“一脉”相承,无可争议。从象形至真、行、草,则经三千余年之演变,终未离华夏瀚墨之经纬。
故传至南北朝时书法分成两大系统。为南帖、北碑。成其“北质南妍”两种风格之定位。然文化发达之南朝,尽管推崇南帖之法,且终为一家之书,仍不失为之一系。其千年未出樊篱。必将近亲繁延而衰,庶几全坠俗书。故北朝魏碑以其雄强骨力之姿而分治为另类,更因其气势宏伟而成一系。成为南帖、北碑“二系”。
然在南帖、北碑形成之前,如何流传成宗焉,予考其史书从象形之后:一曰“甲骨文至小篆唯一宗”;二曰“隶书至魏碑唯一宗”;三曰“真、行、草唯一宗”,此谓“三宗”之说。何为一统。因千年寂寞之魏碑而呈原生之态,今应发之。盖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皆为众小系。诚乃过渡之体。唯南帖、北魏、楷、行、草广泛经世至用,曰为新古之书终极之体。南帖久执而衰,北碑久旷而振。南帖妩媚婉丽,北碑雄强奇伟,应以南帖北碑相合而峻拔之。南帖、北碑兼而融合谓之“一统”。从而酿生出潇洒遒劲、雄强博大之书,再兼顾甲金篆隶之意而协之。乃中国书法必由之路。故归为:“一脉、二系、三宗、一统”。
余揽其书契再兴必趋之以,卦、爻始启,文字垂兴之后,盖由六书规其理,八体全其妙,南帖出其矩,北碑立其骨,兼融归其元,而同与之。必为后几百年之间而探之、索之。
王善立,字文太,法名艺远,墨志轩斋主。
世界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书道研究会会长,中国魏碑书法研究院院长,共和国优秀专家,国家研究员,获得“中国百名英才金像奖”称号。
时人评之曰:王善立是一位古今罕有的魏体书法大师,当代巨擘,以他雄浑的笔法和对书法超常独到的见解,续古创新,震撼心灵,堪为千古一绝。他以博大的胸怀提出了“光大魏书,壮吾国魂,书道报国,从一而终”成为自身的追求目标。他开宗立派创作出魏碑书法四体《千字文》,成为魏碑四体《千字文》一千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人,魏碑四体《千字文》的面世,将会在书坛上带动讲风骨、求创新的健康之风。这对于发扬优秀魏体传统,振兴中华,让大气磅礴的魏书来推动当代书法的前进方向,影响时代。
责任编辑/陈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