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与间接言语行为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举例说明来探讨间接言语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交际意义,从而展现出语境和间接言语行为之间的密不可分性。
  关键词:语境;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交际意图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2-0-01
  
  一、语境
  何谓语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一般而言,语境包括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非语言环境更为重要,包括说话人与听话人共同拥有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以及相互知识等等。语境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相同的话语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意义。语境概念对于语言使用的研究、尤其对于意义阐释的重要作用日趋显现。就发话者而言,一方面其主观意向要通过将话语与语境结合起来加以客观体现,另一方面其话语行为又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制约,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讲话者的话语必须与相关的言语环境相适应。再从受话者的角度看,脱离了具体的言语场景,他往往会对讲话者的话语不得要领,无法准确理解其话语意义与交际意图。例如:
  例(1):She is cool。
  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例(1)中的She is cool也是无法理解的。 She指的是谁,cool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不同的语境下,对She is cool.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She 可以指任何女性,cool也可以是它众多意思中的任何一个,she可以是很酷的一个人;也可以是冷静沉着的;也可以是冷淡、不友好的;she或许还是孤傲冷漠的;she或者是满不在乎的。可见,只有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听话人才可以确定she究竟所指是谁,she又是怎样的人。
  例(2):I am hungry.
  例(2)中的I am hungry.可能是建议,可能是命令,也可能是表达其他的意图。在某一个确定的语境下,其字面意思是“我饿了”一般不会是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他的重点在于“以言行事”,建议出去吃或命令听话人给其拿些吃的来;也有可能是不想再继续与听话人交谈,而找借口离开等等。
  二、语境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首先明确、详细地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他认为陈述句的功能并不只是用来陈述或说明,也并无真假值之分,很多陈述句是“言有所为”的。奥斯汀把用来陈述说明的陈述句称为“表述句”,把用来做事的陈述句称为“施为句”。在施为句理论的基础上,奥斯汀又提出“言语三分说”理论,即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包含三个部分——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言语行为的三个部分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不是三个不同的行为。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话语的“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例如:
  例(3):“Can you open the window?”
  以上例(3)、是疑问句,但根据话语的内容,听话人可立即推断出它们的言外之力都是“请求”。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复杂得多。只根据字面意思是很难对断出说话人的“言外之力”的,听话人必须依靠双反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推断“言外之力”。也就是说,非间接言语行为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例如:
  例(4):老师来了。
  例(4)是陈述句。单从字面意思看,听话人无法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必须结合语境才可以确切理解说话人的真正用意。例(4)中的“老师来了”如果出自同一个学生之口,在不同语境之下,都传达着不同的言语行为,它的意思可以是“老师来了,我们赶快进教室上课吧”;也可能是“老师来了,赶快离开教师,别让老师看见我们了”等等。
  还有一些间接言语行为更为复杂和不稳定,依靠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来才能推断其主要的交际意图。
  例(5):孙金岭:如果《实话实说》再有一个主持人跟你一起进行轮流主持,是不是会让你兴奋一些?
  崔永元:我这个人很谦虚的,但这些年寻找主持人的过程,倒真让我有点自负了,找一个我这样的主持人还真是很难,太难了。
  (注:选自《直问中国电视人》P25作者:孙金岭,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例(5)中,孙金岭询问崔永元,如有一个主持人跟他一起轮流支持,会不会兴奋一些,崔没有直接回答孙的问题,而却说自己是个谦虚的人,并且由于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主持人,自己变得有点不那么谦逊了,并且又提到找一个主持人是多么地难。从表面上看,崔的回答与孙的问题似乎毫不相关,但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推测出崔的回答中隐含的信息是,自己由谦逊变得自负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主持人,又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主持人与自己轮流主持节目,所以他并不兴奋。可见,孙通过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听了崔的回答后,马上就可以推断出崔的间接言语行为所隐含的意义。
  例(6):A.Do you want some coffee?
  B.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例(6)是一个经典的间接言语行为会话。在例(10)这个对话中,A似乎并没有直接回答B的问题,但根据他们所拥有的一般常识(咖啡会使人睡不着),在不同的语境,B可以推导出A完全相反的两种间接言语行为:A不想喝咖啡和A想喝咖啡。如果听话人所理解的隐含前提是:A不想睡不着,那么B就推导出A不想喝咖啡;如果听话人B所理解的隐含前提是:A想熬夜或想设法保持不打瞌睡,那么B就推导出A想喝咖啡这个间接言语行为。所以在当时的情景下,所有的对隐含信息的推导完全是由当时A和B所在的语境决定。语境在这个对话中用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语用意义取决于语境。无论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讲话者的意义,还是言语行为意义,它们准确的表达与理解都与语境息息相关,即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说话人与听话人才能进行很好地交流。由此可见,语言的使用是在一定的语境环境中进行的,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理解与表达,脱离了语境,人们之间就无法进行正常而又恰当地交流。有了语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说话人通过实施另一行为所要表达的实际含义。所以语境与间接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民办大学普遍存在着学生英语学习只为了考试或者考证,英语学习动力严重缺失。本文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利用英文报刊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词汇学习动机,阅读动机和写作动机,使学生在课本学习之外有更好地途径提高学习兴趣并同时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学习动机;动机缺失;英文报刊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81-02    一、民办
愉快教学,又叫愉悦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爱学生的情感和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
高等教育的最低培养目标就是向社会培养合格社会人,合格社会人应具备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因为这关系着国家的文明进步,社会的稳定和谐和个人的顺利发展,每一位大学生在积极吸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使高校学生群体越来越大,为保障学生的安全,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高校不得不辟建学生公寓,以满足学生的正常生活需求;同时,由于高校的合并重组,也使高校的学生公寓区增多,高校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公寓区实行园区化管理。园区化管理模式在客观上强化了园区、楼栋、寝室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传统的学院、系、班级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被弱化,这给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
摘要:本文介绍了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初级口语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针对考试的第一个部分分析了考生所存在的问题和困扰,提出了相应的应试策略,即透彻理解题目、运用举例等方法展开叙述和运用过渡性词语和连词等进行上下文连接;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考试给教学带来的启示,指出了情景教学法所能发挥的作用及教学和考试之间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全国国际商务英语证书;初级口试;应试策略;情景教学法 
摘 要:英语书面表达是学生英语学习的综合素质体现,也是令很多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十分头疼的一项任务之一。它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如语法的灵活运用和词汇量的积累等,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 想象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及书法排版能力等。学生要想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快速有效地完成书面表达的任务,就要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配合教师的安排坚持进行写作方面的各种训练,从而逐步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方法,达到写好高考
1987~1989年三年试验结果,生育期低位渍水(根际及真叶以下茎)条件下,大豆出现叶片增长受阻变小,色渐变黄;根系渐变褐、腐烂;营养生长期渍水,植株变矮变弱;花荚期渍水造成大量
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是茶季中最早发生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为害春茶。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品种的更新,在某些地区绿盲蝽已上升为主要害虫,春茶新梢被害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05年7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年龄分布情况如下:18岁以下占15.8%,18-24岁占37.7%,25-30岁占17.4%。数字显示受影响最大且数量最多的群体要数青少年学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心理特点都将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研究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
摘 要: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对如何在有限资源下有效地进行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作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关键词:近代物理实验;有限资源;地方高校;开发和拓展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