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在哪里?我们希望从历史规律和趋势洞察中寻得答案。
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主要由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三方面构成。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三者也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2008年以前是制造业的大发展时期,它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不断崛起,但是彼时的基建属于有限的投资。1998年,商品住宅改革以后,我国房地产行业日益兴起,在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的时期里,基建投资也受到一定的抑制。在新时代,制造业在低谷徘徊,房地产行业受到遏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关键时期,基建投资能否成为投资的新动力呢?
“基础设施投资已到了上扬的关键节点。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基建投资的力度,主要任务是弥补西部地区、乡村地区及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短板,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元亨祥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程芳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这样解释。
从历史数据来看,近年来,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出现了下滑。我国的基建投资从2017年初增速27.3%下滑到2018年第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的3.3%,原因主要在于,2018年多项严控债务风险的政策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受到严格的约束,大量市政类基建项目停建或缓建,以及清理PPP涉及的基建项目对投资的冲击较大。
基建投资呈现断崖式下滑,但程芳依然看好基建的发展潜力。
“基建投资增速的下滑是暂时的。今年下半年密集出台的政策给了我们信心。”程芳指出,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强调要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明确提出补“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的短板,并提出10项配套政策措施。
此外,“一带一路”带来的中西部地区基建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阔乡村基建蓝海市场,以及国家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等国家的重大区域规划。因此,基建投资是一个广阔的大市场。
作为基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项目加速有望拉动基建投资进一步趋稳。中国铁路总公司9月下旬发布数据,今年1月-8月,全国铁路完成投资461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63%,完成进度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为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川藏铁路已于近期全线开工外,成贵铁路云贵段正线开始铺轨,成南达万等高铁也获得了突破。
另一方面,农村基建作为短板中的短板,将迎来一系列重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据业内估计,2018年至2020年,农村基建规模或将达到4.52万亿元。综上所述,预计今年年底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
尽管基建投资的前景光明,在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中,亦有一些制约因素。今年9月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及公用事业)1月-9月投资增速继续滑落至3.3%,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程芳认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将对基础设施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此外,政府结构性去杠杆,不再唯GDP论,社会大众从意识上会认为大基建、大建设会减少和停工,对基建投资将产生不小的影响。
“不过,我相信国家对发展基建的信心与决心。”程芳对记者举例,201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财政政策要更为积极,8月财政部发文鼓励加快专项债发行,9月发改委提出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持基建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文件均体现出政策对经济下行的力挽狂澜以及对基建发展的支持力度。
纵观发达国家的基建投资之路,对我们颇有启迪。
历史上,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基建大发展的高潮时期。比如,目前日本经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依赖较高(2017年日本基建投資占GDP比重为10%)。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基建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基建投资高速增长的初期。具体来看,2016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4.4%,相当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初和美国20年代初的水平。从中国的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中西部地区的差距等各种因素考虑,都支撑这一结论。
2016年,我国的公路密度为5000公里/万平方公里,仅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水平的72%和日本水平的20%。但是我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水平并不弱,2016年我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2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16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铁密度远高于美国。两者对比说明我国的基础设施发展非常不均衡。对于需求旺盛的区域,现代化基础设施已经处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对于需求较弱的区域,传统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
“因此,随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还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在基建补短板及重点领域,预计基建投资未来仍会保持10%以上的同比增速。”程芳这样预计基建投资的潜力。
目前,交通部、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门正在酝酿农村基建重点“施工图”,地方层面也将加大投资力度,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建将重点推进。据业内估计,2018年至2020年,农村基建规模或将达到4.52万亿元。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从农村基建的分类以及各部委“十三五”规划中对应部分未完成的情况来看,其中:一是,从基建对应资金额度绝对量的大小排序看,未来两年半,规模超过千亿前六大细分领域,分别是:公路(1.33万亿)、乡镇公用设施建设(1.30万亿)、电网(3715亿)、供水及污水处理(2021.15亿)、土壤污染治理(1985亿)、农村互联网建设(1000亿)。二是,从各细分领域增速弹性的高低排序看,未来两年半,增速弹性超过25%的细分领域,其中包括土壤污染治理(205%)、污水处理(148%)、危房改造(77%)、农村互联网(47%)、农村电网(31%)。程芳认为,交通物流、农村水利、能源供给、信息化基础等将成为农村基建的重头戏。
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方能看得更远。
基建投资有规律可循,若想在基建投资的大潮中扬帆远航,需要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在程芳看来,澳大利亚的麦格理集团是不错的老师。这是一家以基建投资起家的多元化金融机构。麦格理擅长基础设施、房地产、农业和能源领域的资产管理。每到一个新市场,麦格理通常与当地金融机构合资成立基础设施基金,投资于当地的基础设施。近几年,麦格理在发达国家老化的基础设施资产改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同时它也在等待新兴国家的基础设施进入更新改造时期,以便完成第二轮的投资建设。
这家公司所投资的资产类型非常分散和多样化,从而降低了投资的风险。除了公路和铁路的占比达到17%,其他资产类型的比例都不高于10%。另外,其所投资的都是现金流丰富的基础设施资产,且这些资產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我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逻辑和麦格理基本是一致的。”程芳告诉记者,基础设施如道路、能源、通信和机场等服务,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基础设施资产具有稳定,且可以预测的现金流等,这是元亨祥获取收益、回报投资者的基础。
元亨祥的基金投资与麦格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元亨祥主要投资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麦格理是全球化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元亨祥面临市场单一、资产在区域上比较集中的风险,但是国内的市场很大,其中的风险较为可控。二是,元亨祥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少投资于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翻新,这和国内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有很大关系,我们还处于一个建设基础设施的初期。三是,国内短期的政策调控,比如整顿规范公私合营(PPP)模式项目等,对我们从业者会产生暂时性的影响,短期需要注意,并适当进行布局调整。
多年来,程芳在金融领域厚积薄发,他一边砥砺前行,一边不断反思,如何做到最好。2012年,程芳创立元亨祥基金。创办元亨祥之初,他就为企业定下了长远的发展理念:以目标为导向,以业绩定成败,以结果论英雄,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壮士断腕的决心,脚踏实地的自信,心无旁骛的坚持。“元亨祥人的品质具有严谨的张扬,内敛的坚强。这样的品质成就了元亨祥在第一个5年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芳说。
“在第二个5年期里,我们将重新定位再出发。即把原来仅仅做基建投资延伸到做基础设施+养老、养生、养智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投资。同时,实现私募基金和供应链金融在海外上市的目标。第三个5年将实现跻身世界500强的目标。”程芳如是说。
“如果说,前二三十年是房地产行业的盛世,未来二三十年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养老、养生、养智产业的发展良机。我们已经洞察了未来的时机,并领先行业一步,稳步推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比例达到59%,未来发展到85%的水平还有26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其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这也是值得每个元亨祥人奋斗的目标。”程芳充满信心地说。
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主要由制造业、房地产、基础设施三方面构成。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这三者也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变化。2008年以前是制造业的大发展时期,它支撑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不断崛起,但是彼时的基建属于有限的投资。1998年,商品住宅改革以后,我国房地产行业日益兴起,在房地产投资一枝独秀的时期里,基建投资也受到一定的抑制。在新时代,制造业在低谷徘徊,房地产行业受到遏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关键时期,基建投资能否成为投资的新动力呢?
断崖式下滑之谜
“基础设施投资已到了上扬的关键节点。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基建投资的力度,主要任务是弥补西部地区、乡村地区及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短板,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元亨祥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程芳在接受《经济》记者专访时这样解释。
从历史数据来看,近年来,国内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出现了下滑。我国的基建投资从2017年初增速27.3%下滑到2018年第三季度基建投资增速的3.3%,原因主要在于,2018年多项严控债务风险的政策使地方政府投融资受到严格的约束,大量市政类基建项目停建或缓建,以及清理PPP涉及的基建项目对投资的冲击较大。
基建投资呈现断崖式下滑,但程芳依然看好基建的发展潜力。
“基建投资增速的下滑是暂时的。今年下半年密集出台的政策给了我们信心。”程芳指出,2018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强调要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明确提出补“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的短板,并提出10项配套政策措施。
此外,“一带一路”带来的中西部地区基建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广阔乡村基建蓝海市场,以及国家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等国家的重大区域规划。因此,基建投资是一个广阔的大市场。
作为基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项目加速有望拉动基建投资进一步趋稳。中国铁路总公司9月下旬发布数据,今年1月-8月,全国铁路完成投资4612亿元,为年度计划的63%,完成进度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为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除了川藏铁路已于近期全线开工外,成贵铁路云贵段正线开始铺轨,成南达万等高铁也获得了突破。
另一方面,农村基建作为短板中的短板,将迎来一系列重大工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据业内估计,2018年至2020年,农村基建规模或将达到4.52万亿元。综上所述,预计今年年底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
尽管基建投资的前景光明,在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中,亦有一些制约因素。今年9月公布的宏观数据显示,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及公用事业)1月-9月投资增速继续滑落至3.3%,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程芳认为,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将对基础设施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此外,政府结构性去杠杆,不再唯GDP论,社会大众从意识上会认为大基建、大建设会减少和停工,对基建投资将产生不小的影响。
“不过,我相信国家对发展基建的信心与决心。”程芳对记者举例,201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财政政策要更为积极,8月财政部发文鼓励加快专项债发行,9月发改委提出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10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保持基建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文件均体现出政策对经济下行的力挽狂澜以及对基建发展的支持力度。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纵观发达国家的基建投资之路,对我们颇有启迪。
历史上,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基建大发展的高潮时期。比如,目前日本经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依赖较高(2017年日本基建投資占GDP比重为10%)。
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基建仅相当于美国和日本基建投资高速增长的初期。具体来看,2016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54.4%,相当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初和美国20年代初的水平。从中国的人口数量、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中西部地区的差距等各种因素考虑,都支撑这一结论。
2016年,我国的公路密度为5000公里/万平方公里,仅为20世纪40年代美国水平的72%和日本水平的20%。但是我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水平并不弱,2016年我国的高铁和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2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16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铁密度远高于美国。两者对比说明我国的基础设施发展非常不均衡。对于需求旺盛的区域,现代化基础设施已经处于发达国家水平,而对于需求较弱的区域,传统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
“因此,随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还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在基建补短板及重点领域,预计基建投资未来仍会保持10%以上的同比增速。”程芳这样预计基建投资的潜力。
目前,交通部、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多个部门正在酝酿农村基建重点“施工图”,地方层面也将加大投资力度,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建将重点推进。据业内估计,2018年至2020年,农村基建规模或将达到4.52万亿元。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从农村基建的分类以及各部委“十三五”规划中对应部分未完成的情况来看,其中:一是,从基建对应资金额度绝对量的大小排序看,未来两年半,规模超过千亿前六大细分领域,分别是:公路(1.33万亿)、乡镇公用设施建设(1.30万亿)、电网(3715亿)、供水及污水处理(2021.15亿)、土壤污染治理(1985亿)、农村互联网建设(1000亿)。二是,从各细分领域增速弹性的高低排序看,未来两年半,增速弹性超过25%的细分领域,其中包括土壤污染治理(205%)、污水处理(148%)、危房改造(77%)、农村互联网(47%)、农村电网(31%)。程芳认为,交通物流、农村水利、能源供给、信息化基础等将成为农村基建的重头戏。
站在巨人的肩头
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方能看得更远。
基建投资有规律可循,若想在基建投资的大潮中扬帆远航,需要借鉴前人的优秀经验。在程芳看来,澳大利亚的麦格理集团是不错的老师。这是一家以基建投资起家的多元化金融机构。麦格理擅长基础设施、房地产、农业和能源领域的资产管理。每到一个新市场,麦格理通常与当地金融机构合资成立基础设施基金,投资于当地的基础设施。近几年,麦格理在发达国家老化的基础设施资产改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同时它也在等待新兴国家的基础设施进入更新改造时期,以便完成第二轮的投资建设。
这家公司所投资的资产类型非常分散和多样化,从而降低了投资的风险。除了公路和铁路的占比达到17%,其他资产类型的比例都不高于10%。另外,其所投资的都是现金流丰富的基础设施资产,且这些资產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我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逻辑和麦格理基本是一致的。”程芳告诉记者,基础设施如道路、能源、通信和机场等服务,是经济社会的基础。基础设施资产具有稳定,且可以预测的现金流等,这是元亨祥获取收益、回报投资者的基础。
元亨祥的基金投资与麦格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元亨祥主要投资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而麦格理是全球化的投资。在某种程度上,元亨祥面临市场单一、资产在区域上比较集中的风险,但是国内的市场很大,其中的风险较为可控。二是,元亨祥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少投资于基础设施的改造和翻新,这和国内所处的经济发展周期有很大关系,我们还处于一个建设基础设施的初期。三是,国内短期的政策调控,比如整顿规范公私合营(PPP)模式项目等,对我们从业者会产生暂时性的影响,短期需要注意,并适当进行布局调整。
多年来,程芳在金融领域厚积薄发,他一边砥砺前行,一边不断反思,如何做到最好。2012年,程芳创立元亨祥基金。创办元亨祥之初,他就为企业定下了长远的发展理念:以目标为导向,以业绩定成败,以结果论英雄,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壮士断腕的决心,脚踏实地的自信,心无旁骛的坚持。“元亨祥人的品质具有严谨的张扬,内敛的坚强。这样的品质成就了元亨祥在第一个5年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芳说。
“在第二个5年期里,我们将重新定位再出发。即把原来仅仅做基建投资延伸到做基础设施+养老、养生、养智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投资。同时,实现私募基金和供应链金融在海外上市的目标。第三个5年将实现跻身世界500强的目标。”程芳如是说。
“如果说,前二三十年是房地产行业的盛世,未来二三十年就是生态文明建设、养老、养生、养智产业的发展良机。我们已经洞察了未来的时机,并领先行业一步,稳步推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新型城镇化比例达到59%,未来发展到85%的水平还有26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其中有太多的事情要做,这也是值得每个元亨祥人奋斗的目标。”程芳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