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艺术类金融理财产品日趋完善,日渐丰富,当其被赋予了更多的回报期许,性质就变了,人们往往忽视了艺术品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皈依。
提起全民对于艺术品的“溺爱”,在最初没有与金融紧密联系的时候,是真实和纯净的。但随着艺术类金融理财产品日趋完善,日渐丰富,当其被赋予了更多的回报期许,性质就变了。此前的狂热,已经被亮闪闪的金色光芒收纳、化解、了断,以后的痴迷,主要是投向艺术品背后或多或少的增值了。我原本努力地想模糊两者的区别,但只要稍微清醒点,就无法掩耳盗铃,假装糊涂。
例如:面对一件官窑瓷器,我介绍它的烧造年代、器形特征、纹饰图案、背景故事,一遍一遍情不自禁感叹工匠们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赞叹器物本身精美绝伦,雅致端庄,有深深赞美敬佩之意,听者翘着二郎腿边品茶边频频点头,在很长时间我以为我传达了某种艺术精神,某种处事原则,我以为是完成了一次次“时空穿越的思维碰撞”,但随后有大量的细枝末节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关注的是历朝历代的古董在当今时间段的价值最大化,而非精神层面的观念皈依。
探寻艺术背后的哲学思维
艺术品独特之处在于美在于精,但如果大家只关注它们的市场表现、价值几何,那么,经过寒冬酷暑辛苦创作的艺术品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换个角度,如果大家皈依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民族文明核心,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金钱,更丰厚的令人愉悦的收获是内心构架的更加缜密和极大升华。这种人体内微循环的改变,足以支撑起令他人尊重、钦佩、仰慕、赞叹的优越感。
我的惶恐在于,原本以为自己一直正心诚念、小心呵护的文化传承,在利益驱使面前遭遇最大失落。好在我依旧乐观,似乎宁愿执著于这样一个逻辑结构:短期内有可能处在混乱中,貌似要遗失最初的美好,然而,假以时日,会统统回归理性。无需自我剥离,但求延续血脉中的勇气和力量,信念与坚持!
以艺术敏感度和女性天生的直觉,来面对古今中外一切的艺术品和创作者,本是我的立论做事之本,尽管不得不让自己怀着敬畏的态度伏案于厚重的史论结构中。金融资本的介入,如同在一个“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原生态自然山水园林之前建造一座金碧辉煌的豪华迎宾大堂。我多么希望不论抱着何种心态的座上宾,都能够信步穿过大堂,进入园林,体味“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痛快,体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酣畅。
源自投身创造、着力细致的匠师们的大手笔,穿越历朝历代而问鼎经典,让我无法抗拒的产生了一种全方位的认同感。那些古董品种多样,每一种类都是一门极其渊博的学科,并不能轻易系统认识其全貌,但总有一种执著的倔劲儿,在督促我坚定地去深入、去思考、去理解所有古董背后的中国艺术哲学灵魂。
艺术品今天在中国重新走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历经兵荒马乱之后,复兴的中华文明,自盛世的唐代为枢纽,向外辐射。甚至再往前追溯,追溯到绚丽而混乱的魏晋,追溯到气魄雄浑的秦汉,追溯到哲思滔滔的战国。“文革”结束后,人们压抑已久的文化向往被重新唤起,渐渐调动起来,遗憾的是,文化基础和文化坐标断断续续,名家大师也渐渐老去一个个离开我们。罅隙中,假古董商快速填充了市场间的漏洞,并铺展蔓延;此外,财富新锐们年轻繁忙,无暇细细寻访、慢慢拣拾,来补给缺失的文化。我也发现有些前辈学者感染了急迫速成的习惯,不再严谨客观,因此,不能见到白发和皱纹就盲目顶礼膜拜。
艺术品投资需重新定位
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需要真正的热爱、理解、细腻、耐心,来弥补我们在人文美学、论证思辨、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一系列历史性缺损。正如快餐不利健康,近些年随处快速积累财富的噱头,鼓吹高风险高收益的赌徒式疯狂,将让投资者渐入迷途,离真正高贵的艺术情怀越来越远。
我听到很多人都在无可奈何的感慨:“圈子太乱,真假不辨。”真实与虚假之间有一种“互证”关系,真品与赝品之间有一种“互斥”结构。人人都厌恶虚假,人们总是把起因解释为邪恶,其实,正因为有虚假为基座,邪恶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驱使虚假滋生的,正是贪念。在蜂拥而至的围观者兴致勃勃的关注中,调动了造假者越来越兴奋的神经丛,他们的技术是那么娴熟老练,他们的内心是那么自鸣得意。而期待在浑水中幸运地淘到金矿的收藏者、投资者,一边痛恨虚假,一遍又渴望暴利,难免就会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反省,认真定位:
艺术家:止步资历迷失,回归生命的真实和创造的轻松。
投资人:摒弃吸金迷信,回归文化的内涵和艺术的本位。
艺术没有必要成为某种工具。历史已经证明,温暖中国文化史的,不是浮躁,不是炒作,不是吹捧,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寂寞的笑容,内心的召唤,静默地陪伴,耐心的等待。在漫长的时间,和辽阔的空间里恣意而行。当收藏者或投资者褪去物质的追求,平缓紧绷的神经,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身心顿时轻松自由,而是目光突然变得真实明亮,一旦触摸到了真实的文化,财富也自然会靠近。
在这一过程中,收藏者或投资者的内心会渐渐发生奇迹般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空灵,越来越疏朗,体悟天地万物,好像在不经意间为人生做了一次次大减法,顺应人之本真,颐养心性。读过卡夫卡荒诞派小说的人都记得,书中一个小人物一夜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壳虫。活在现代你追我赶、万千变化的频率和节奏中,人人面临各种压力、烦忧,往往不知道今夕何夕,心驻何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如禅宗说的明心见性,这个佛性其实在你的心中。面对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保持一种清静的心灵状态。减少一知半解的困惑,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这时才能立刻顿悟,“道不远人”。不妨观察一下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隔膜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古董,民间故事,各地风俗、礼仪、方言、舞蹈、音乐等都是传统文化,都早已融合于日常生活中,而今我们却疏远了。庄子的“乘物以游心”也告诉我们,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沉浸于丰富的文明之中,可以改建心灵仓库,扩大、夯平、清扫,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轻松,不再有任何心理负担。
丰子恺说:“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创作者在某个时间段、某种心境下、某种感悟后的表现,呈现在大众眼前的仅是某种简单的存在形式,但深究其中,眼前立刻就会呈现出阡陌纵横,田园万顷,木摞房舍,炊烟袅袅;或者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每一位亲近它们的收藏投资人,可以在其间遥思怀古、流连忘返、求古寻论,散虑逍遥,那是流淌在中国人千年血脉中纵身自然的痴情,那是一种既艰辛又无限舒畅的心灵体验。任何时候回味起来,都万籁俱静、性静情怡。我相信,随着经济崛起,大家应该寻找的是中华民族最高的文明,这种文明,才是世界性的坐标。
提起全民对于艺术品的“溺爱”,在最初没有与金融紧密联系的时候,是真实和纯净的。但随着艺术类金融理财产品日趋完善,日渐丰富,当其被赋予了更多的回报期许,性质就变了。此前的狂热,已经被亮闪闪的金色光芒收纳、化解、了断,以后的痴迷,主要是投向艺术品背后或多或少的增值了。我原本努力地想模糊两者的区别,但只要稍微清醒点,就无法掩耳盗铃,假装糊涂。
例如:面对一件官窑瓷器,我介绍它的烧造年代、器形特征、纹饰图案、背景故事,一遍一遍情不自禁感叹工匠们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赞叹器物本身精美绝伦,雅致端庄,有深深赞美敬佩之意,听者翘着二郎腿边品茶边频频点头,在很长时间我以为我传达了某种艺术精神,某种处事原则,我以为是完成了一次次“时空穿越的思维碰撞”,但随后有大量的细枝末节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大家关注的是历朝历代的古董在当今时间段的价值最大化,而非精神层面的观念皈依。
探寻艺术背后的哲学思维
艺术品独特之处在于美在于精,但如果大家只关注它们的市场表现、价值几何,那么,经过寒冬酷暑辛苦创作的艺术品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换个角度,如果大家皈依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民族文明核心,最终获得的不仅仅是金钱,更丰厚的令人愉悦的收获是内心构架的更加缜密和极大升华。这种人体内微循环的改变,足以支撑起令他人尊重、钦佩、仰慕、赞叹的优越感。
我的惶恐在于,原本以为自己一直正心诚念、小心呵护的文化传承,在利益驱使面前遭遇最大失落。好在我依旧乐观,似乎宁愿执著于这样一个逻辑结构:短期内有可能处在混乱中,貌似要遗失最初的美好,然而,假以时日,会统统回归理性。无需自我剥离,但求延续血脉中的勇气和力量,信念与坚持!
以艺术敏感度和女性天生的直觉,来面对古今中外一切的艺术品和创作者,本是我的立论做事之本,尽管不得不让自己怀着敬畏的态度伏案于厚重的史论结构中。金融资本的介入,如同在一个“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的原生态自然山水园林之前建造一座金碧辉煌的豪华迎宾大堂。我多么希望不论抱着何种心态的座上宾,都能够信步穿过大堂,进入园林,体味“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痛快,体味“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酣畅。
源自投身创造、着力细致的匠师们的大手笔,穿越历朝历代而问鼎经典,让我无法抗拒的产生了一种全方位的认同感。那些古董品种多样,每一种类都是一门极其渊博的学科,并不能轻易系统认识其全貌,但总有一种执著的倔劲儿,在督促我坚定地去深入、去思考、去理解所有古董背后的中国艺术哲学灵魂。
艺术品今天在中国重新走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历经兵荒马乱之后,复兴的中华文明,自盛世的唐代为枢纽,向外辐射。甚至再往前追溯,追溯到绚丽而混乱的魏晋,追溯到气魄雄浑的秦汉,追溯到哲思滔滔的战国。“文革”结束后,人们压抑已久的文化向往被重新唤起,渐渐调动起来,遗憾的是,文化基础和文化坐标断断续续,名家大师也渐渐老去一个个离开我们。罅隙中,假古董商快速填充了市场间的漏洞,并铺展蔓延;此外,财富新锐们年轻繁忙,无暇细细寻访、慢慢拣拾,来补给缺失的文化。我也发现有些前辈学者感染了急迫速成的习惯,不再严谨客观,因此,不能见到白发和皱纹就盲目顶礼膜拜。
艺术品投资需重新定位
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需要真正的热爱、理解、细腻、耐心,来弥补我们在人文美学、论证思辨、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一系列历史性缺损。正如快餐不利健康,近些年随处快速积累财富的噱头,鼓吹高风险高收益的赌徒式疯狂,将让投资者渐入迷途,离真正高贵的艺术情怀越来越远。
我听到很多人都在无可奈何的感慨:“圈子太乱,真假不辨。”真实与虚假之间有一种“互证”关系,真品与赝品之间有一种“互斥”结构。人人都厌恶虚假,人们总是把起因解释为邪恶,其实,正因为有虚假为基座,邪恶才有了粉墨登场的舞台。驱使虚假滋生的,正是贪念。在蜂拥而至的围观者兴致勃勃的关注中,调动了造假者越来越兴奋的神经丛,他们的技术是那么娴熟老练,他们的内心是那么自鸣得意。而期待在浑水中幸运地淘到金矿的收藏者、投资者,一边痛恨虚假,一遍又渴望暴利,难免就会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反省,认真定位:
艺术家:止步资历迷失,回归生命的真实和创造的轻松。
投资人:摒弃吸金迷信,回归文化的内涵和艺术的本位。
艺术没有必要成为某种工具。历史已经证明,温暖中国文化史的,不是浮躁,不是炒作,不是吹捧,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寂寞的笑容,内心的召唤,静默地陪伴,耐心的等待。在漫长的时间,和辽阔的空间里恣意而行。当收藏者或投资者褪去物质的追求,平缓紧绷的神经,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身心顿时轻松自由,而是目光突然变得真实明亮,一旦触摸到了真实的文化,财富也自然会靠近。
在这一过程中,收藏者或投资者的内心会渐渐发生奇迹般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空灵,越来越疏朗,体悟天地万物,好像在不经意间为人生做了一次次大减法,顺应人之本真,颐养心性。读过卡夫卡荒诞派小说的人都记得,书中一个小人物一夜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壳虫。活在现代你追我赶、万千变化的频率和节奏中,人人面临各种压力、烦忧,往往不知道今夕何夕,心驻何处。关键时刻,我们需要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状态,如禅宗说的明心见性,这个佛性其实在你的心中。面对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保持一种清静的心灵状态。减少一知半解的困惑,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这时才能立刻顿悟,“道不远人”。不妨观察一下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隔膜程度已经到了一个怎样的地步?古董,民间故事,各地风俗、礼仪、方言、舞蹈、音乐等都是传统文化,都早已融合于日常生活中,而今我们却疏远了。庄子的“乘物以游心”也告诉我们,人生不要被物质的世界,不要被现实的环境所困扰。沉浸于丰富的文明之中,可以改建心灵仓库,扩大、夯平、清扫,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轻松,不再有任何心理负担。
丰子恺说:“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每一件艺术品,都是创作者在某个时间段、某种心境下、某种感悟后的表现,呈现在大众眼前的仅是某种简单的存在形式,但深究其中,眼前立刻就会呈现出阡陌纵横,田园万顷,木摞房舍,炊烟袅袅;或者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每一位亲近它们的收藏投资人,可以在其间遥思怀古、流连忘返、求古寻论,散虑逍遥,那是流淌在中国人千年血脉中纵身自然的痴情,那是一种既艰辛又无限舒畅的心灵体验。任何时候回味起来,都万籁俱静、性静情怡。我相信,随着经济崛起,大家应该寻找的是中华民族最高的文明,这种文明,才是世界性的坐标。